【强烈推荐】药物遗传学SCI论文极佳模板,简单的研究就发表于JAMA Neurology
一,研究背景(立项依据)
1,受试者纳入标准及检测项目
该临床试验从国家神经病学和神经外科医院和伦敦皇家自由医院建立的研究数据库中招募患者,年龄在40至80岁之间。
诊断定义:
符合“Queen Square Brain Bank criteria”所定义的特发性PD,且在“Hoehn and YahrScale”(对PD进展进行分级)的第3阶段或以下。
所有受试者均接受GBA1基因外显子1到11测序。每位患者均接受身体和神经系统检查,心电图检查,固定时间的血液样本及脑脊液样本检测。育龄妇女接受妊娠试验。
排除标准:
包括在过去30天内使用介入性药物产品或在过去12个月内接触3种或更多种介入性药物产品。
2,评价指标
主要终点指标:
在186天时评估,脑脊液氨溴索水平的变化和脑脊液GCase活性的变化。
次要指标:
研究人群中氨溴索的安全性和耐受性(通过副作用的频率和严重性以及临床检查,血液检查或心电图检查的异常发现来衡量),血液白细胞GCase活性的变化,CSF GCase蛋白水平的变化,CSF总葡萄糖基神经酰胺水平,CSF和血清α-突触核蛋白水平以及CSF和血清tau水平。
此外,记录在基线和186天进行的MoCA,NMSS和NMSQuest评估的结果。
3,脑脊液样品收集,处理和分析
禁食过夜后,在上午10点之前收集受试者的脑脊液。对于脑脊液,在60分钟内将样品冷冻于–80°C,而对于白细胞沉淀,则在90分钟内冷冻样品。仅在执行分析之前将样品解冻。
脑脊液GCase检测均在样品收集后的7到14天内进行。在样品收集后的7至28天之间进行白细胞GCase分析。
4,统计分析
遵循由临床试验统计学家(A.H.V.S.和J.Hosking)编写的预定义统计分析计划。由于无法预测结果,原始协议中指定的统计人员无法进行最终分析。因此,在进行数据分析并完成研究之前,作者制定了修订的统计分析计划。
所有数据分析均使用Stata软件14.2版(StataCorp LLC)。
对于主要分析,CSF GCase活性变化的双侧t检验(显着性阈值P < 0.05)的结果显示95%CI,针对脑脊液氨溴索水平变化提出的较低的CI和单侧t检验结果(显着性阈值P < 0.05)反映如下事实,即由于预期基线浓度为0,该变化以0为下限。
用Pearson系数将氨溴索水平的变化与CSF GCase活性的变化相关联。95%CI表示基线和186天之间次要指标的变化。
1. 招募流程和患者临床特点
如下图1所示,作者通过评估所有参与者的研究资格后,共入组18名PD患者,8名携带GBA突变,10名未携带GBA突变(其中有1名患者因腰穿失败未纳入最终分析)。患者携带的GBA1突变主要包括p.E326K (3名患者),p.N370S (1名患者),p.R463C* (2 名患者),p.T369M/p.W393X*(1 名患者)和RecNcil (p.L444P, p.A456P和p.V460V)* (1名患者) 。其中,*代表该突变是已知的能引起严重戈谢氏病的突变。下表1显示了完成这项研究的18名受试者的基线特征。
图1,受试者参与招募和筛选的流程图
表1,完成研究的受试者的基线特征
2,主要和次要观察指标
基线时血清和脑脊液中检测不到氨溴索,,在第186天,CSF氨溴索水平为156 ng/mL(95%置信度下限为129 ng/mL;单侧配对t检验,P < 0.001)。在186天时,平均CSF氨溴索水平为平均血液水平的11%。平均CSF GCase活性每小时下降0.059 nmol/mL(95%CI,-0.115至-0.002 ;双侧配对t检验,P = 0.04),与平均基线GCase活性相比降低了19%。
在基线和186天之间,脑脊液α-突触核蛋白总浓度的平均增加50 pg/mL(95%CI,14-87; P = 0.01),GCase蛋白水平为88 pmol / L(95%CI,40-137; P =0.002)。未显示脑脊液中 tau或葡萄糖基神经酰胺水平的变化。
此外,氨溴索浓度与CSF GCase活性变化之间的相关性不显着(r = –0.161;P = 0.52)。
在基线和186天之间,平均血液白细胞GCase活性增加了1.0 nmol/mg/h(95%CI,–2.0至4.0;P = 0.48)。记录的血清α-突触核蛋白浓度变化存在很大差异(95%CI,–4689至9893;P = 0.46),血清tau水平平均降低0.20 pg/mL的浓度(95%CI,-0.37至-0.05;P = 0.01)。
图2,氨溴索给药后的生化变化
表2,受试者在基线和186天各项指标的检测结果
3,副作用观察
该药耐受性良好,没有严重的副作用报道。在这项研究中总共有176例患者发生副作用,其中121例被认为与疾病无关,32例不太可能相关,15例可能相关,5例可能相关,3例与治疗明确相关。
被认为可能与介入性药物有关的副作用为恶心(1例),呕吐(2例),吞咽介入性药物后有烧灼感(1例)和大便稀疏(1例)。绝对相关的副作用为胃酸反流(1例患者),恶心(1例患者)以及胸部,背部和手臂的短暂皮肤状况(1例患者)。
五、结论
总体而言,这项研究确认氨溴索具备作为靶向PD中的葡萄糖脑苷脂酶途径并增加大脑GCase活性药物的潜力,安全性及耐受性良好。
这些发现与先前的细胞和动物模型一致,表明氨溴索可以调节α-突触核蛋白的水平。
此外,氨溴索疗法有望作为一种改善结局的药物进行进一步研究,尤其是对于伴有GBA1突变的PD患者和无GBA1突变的患者。
当然,未来需要安慰剂对照的临床试验来检测氨溴索治疗是否与PD自然进程的改变有关。
(1)截至目前,这项研究可能代表了针对PD(由基因定义)亚型的个性化治疗以及PD患者首次使用氨溴索治疗的首次临床试验,具有“先锋”意义。
(2)这项研究在临床水平上证实了氨溴索的有效性。氨溴索能穿透CSF,并且对CSF GCase具有调节作用。
(3)这项研究在临床水平上证实了氨溴索的安全性和耐受性。这一发现尤其重要重要,因为其给药剂量比其许可中规定的高大约10倍,并且给药时间更长。
局限性:
(1)样本量相对较小,最终通过筛选的受试者只有18例PD患者。但是这项研究的复杂性及其作为概念验证临床试验的性质也可以包容这点。
(2)没有使用安慰剂作对照,因此应谨慎解释临床结局。
(3)研究对象的主要年龄为60.2岁,对于PD患者来说相对较低。但对于这项研究而言,该平均年龄与“Hoehn and Yahr Scale”纳入标准一致,并且与许多PD患者的药物干预研究相当。
(4)参与者是从携带和不携带GBA1突变的PD患者数据库中招募而来,这种招募方式是否会导致生化生物标志物结果产生偏倚尚不清楚。
之所以解析这篇论文,是因为这篇论文有以下特点:
这是一篇非常好的药物遗传学论文范例;
课题设计简单,只有两个主图表,其他医生可以照猫画虎;
研究对象常见,是针对帕金森病的治疗;
样本量小,仅仅有18例;
本研究有很多缺陷,但瑕不掩瑜;
发表于神经科顶刊JAMA Neurology杂志(IF:13.608)。
这篇论文不仅仅是一篇非常好药物遗传学SCI论文模板,也是一个很好的研究生课题,以及一些小的基金设计,如首特基金、或者博士后基金等的课题模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