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春花:唯有知识 可面向未来
题记
2020年10月16日,北大国发院BiMBA商学院2020级EMBA开学典礼举行,北大王宽诚讲席教授、国发院BiMBA商学院院长陈春花教授带来迎新课。本文根据演讲内容整理而成。
在2020年这个特别年份,面对新一届EMBA同学,我想跟大家讨论未来两年的学习会让大家发生怎样的改变,以及怎样通过这两年让自己更有能力面向未来。
如何界定知识?
回到学校,自然是要学习知识,将来更好地运用知识。大家都相对熟悉“知识”的概念,但这不等于你能真正理解。教师也被称为知识工作者,我自己花了几十年时间和知识打交道,但是进入数字化时代、进入不确定时代之后,我们发现自己最缺失的也是知识。就像这次疫情,我们不认识这种疾病,因此就无法与之共处,也不知道会不会出现第二波。
在完全不确定的环境下,最能帮助你的就是知识。追溯来看,在理论和知识体系上,我们会发现知识在人类启蒙时便存在。去年夏天,我为了理解人类知识和哲学的起源,专门去探访希腊哲学起源的地方,并将这段经历写成一本书《土耳其蓝·希腊蓝》,在书中告诉各位怎么理解知识和知识体系。
我们在讨论知识时可以追溯到古希腊,询问四个永恒的问题:
人能否认知?
人如何去认知?
人的认知所能达致的有效范围和程度是什么?
真理及其标准是什么?
今天看疫情同样也是这四个问题,如果没能力解决这四个问题,说明我们还不真正具备知识。
很多人都思考知识的定义。在古希腊,苏格拉底提出知识到底是什么?人生是什么?他和泰阿泰德曾经专门讨论“知识是什么”。泰阿泰德说知识是知觉,但是这知觉到底是什么?需要我们再追问。目前,关于知识,有几个经典的定义,柏拉图说的是:知识是“得到证成的真的信念”,野中郁次郎认为“知识是被人们确认的一种信念”。
知识的两个维度:显性和隐性
我在研究知识当中受野中郁次郎的影响较多,他说“知识实际上分显性跟隐性两类”。当你来到国发院,你上的每一堂课是显性的知识,可是你浸泡在朗润园、未名湖以及未来的承泽园,你会发现有一种气质被内嵌进来,那就是隐性知识。所以有人问大学是不是最好没有围墙?我认为有围墙的大学和没有围墙的大学有所不同,这不同就在于围墙能带来隐性的收获。
当我选择知识的定义时,我还喜欢用彼得·德鲁克的解释,他说“知识是一种能够改变某些人或事物的信息,这既包括了使信息成为行动的基础方式,又包括了通过对信息的运用使某个个体(或机构)有能力进行改变或进行更为有效的行为方式。”简而言之,知识是一种“能够增强实体有效行动能力的合理信念”。这就是说,有知识的人和没有知识的人行动有效性完全不一样。有人学完很多课程之后问:要不要再回到学校学习?我鼓励你再回来,每一次学习都在加深行动力的能力,学得越多有效行动力越强。
“学无止境”不是为了学,而是为了理解知识的力量,这个力量可以让人的有效行动力量更强。这是彼得·德鲁克的定义,也是我在设定知识定义时最重要的选择。
如何拥有知识?
你是否拥有知识?今天大家陷入焦虑或者面对问题时无法应对,根本性的原因就是没有解决好自己在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个问题:是分别心,还是辨别力?很多人讨论什么对、什么错,在疫情一开始严格防控时,人们感觉处处受限不自在,今天我们相对自由时又觉得当时的严格防控是对的。为什么在当时的场景下,你不会去想这些措施只是为了未来更好?很多时候大家有分别心,但可能没有辨别力,这是知识在其中所产生的不同价值。
第二个问题:是自我设限,还是认知不足?有时我们对自己说这个不能做、那个不能做,这是自我设限。知识是一种合理信念,让人增强有效的行动力,那就没有什么不可以尝试。设限的原因有可能是认知不足,所以要问自己是不是知识不够,而不是自己不行。
第三个问题:是世界变化快,还是自己不曾改变?现在很多人觉得焦虑,很大原因是跟不上变化,不是世界变化快而是自己不肯改变。
最后一个问题:是惯性使然,还是无法应对?很多东西无法应对,可能是因为你固守自己的经验和惯性。
我们之所以有这四方面的困惑,我认为从个体学习角度来讲是拥有的知识不够。如果你拥有足够的知识,就不会有深深的焦虑和黯然的孤独,能让自己跟上时代的变化,超越自己的设限,有能力理解所有的改变都是一种机会。
三个重要的概念
真正拥有知识,我认为需要了解三个概念。
第一,你拥有的是真正的知识,还是数据和信息?数据指的是未加工的数字和事实。在大数据时代,未加工的数字和事实非常丰富,甚至过载、过剩,我们今天遇到的挑战是陷入数据。看到数据并不说明任何问题,关键是怎么去用。
我曾去一个县考察,当地称自己是全国县级市当中GDP总量最高的县,我询问人口数,得知这个县也是全国县级市人口最多的。这样一来,这个县的人均GDP不可能排在全国前列,这说明只看一面数据是不够的。我到另一个城市调研,该城市说自己是全国二类城市当中人均GDP最高。我又问人口总量,这个城市人口40万人,人均GDP当然高,但显然GDP总量不够。
这两个例子中提供的数据都没错,但无法做判断。说明拥有数据并不意味着可以做判断。
第二、将数据转化为信息。处理过的数据叫信息。对于第一个县,加上人口数再考虑人均GDP,这样我们得到一个信息,一个GDP总量最高的县人均GDP,在全国反而落后。
第三,将信息内化为知识。当我们把数据加上处理过的信息进行鉴别,针对全国排名和GDP总量,从产业发展和企业发展的逻辑,告诉他应该聚焦做什么产业,这样这个县就可以在经济发展当中找到一种新的可能性,这就是知识。
我们来学习的过程就是把你眼见的所有客观事实数据,经过处理加工后的信息集合成为知识。当你能够拥有知识时,我们就可以经过个人的判断进行鉴别和取舍。
知识的特性在于有个人标签,与事实、程序、概念、解释、思想、观察和判断有关。当你决定说一件事情,转一篇文章和做一个选择时,显现了你的知识范畴。在数字化时代,知识变得更为重要,因为这当中需要有个人的判断、个人的鉴别和个人的取舍。我希望大家在学习中增强这部分能力。
形成智慧的知识流动链
当你拥有这种能力时你就可以转换到更重要的部分——智慧。下图是一个公认的形成智慧的知识链条。人如果要拥有智慧,需要经过知识流动链,先拥有大量数据,进行加工变成信息,然后个人再通过鉴别信息而拥有知识,再将知识运用在行动当中,最终获得的结果才成为智慧。
因此,人们能不能拥有智慧的前提是能不能真正拥有知识,以及知识能不能被运用在实际行动过程中。
强调“知行合一”就是要达到智慧的高度,只“知”不“行”还是不能拥有智慧。国发院之所以能够成为全国智库的杰出代表,在于所有的学者知行合一,用“知”的部分助力中国现场的“行”,给现实问题寻找解决方案。
下图是数据、信息、知识和智慧的关系,我们接下来两年的学习过程也是这样的过程。我们立足于课程,大家利用学习的工具能够理解现在的客观事实和数据,经过我们对信息的判断形成每个人的知识体系,最后你们回去运用到工作当中,让中国和世界变得更美好,我们就真正贡献了我们的智慧。这是我们整个的学习过程,也是我个人理解知识概念的根本部分。在这个关系图中,如果没有上边这一系列对外部世界的观察,对知识的整理,然后没有知识本身的能力,就无法形成智慧。
我希望大家在学习过程中形成智慧,智慧不受年龄的限制。因此我希望你们不断学习,有些人年龄大了拥有的是经验而不是智慧。我最担心的是很多人因为自己的年龄,因为曾经的成功经验,而不愿意让自己进入知识层面。
英国十岁小孩蒂莉·史密斯在2006年普吉岛巨大海啸来临之前,发出警告拯救了一百多名游客。她拥有关于海啸的知识,发现了引发海啸的现象,运用知识之后告诉大家,救了大家。这个真实故事诠释了人类的个体智慧。
对每个人来说,经验不是最重要的,智慧最重要。智慧的起源在于你对知识的理解和把握。我建议你放下过去的成功,因为那是一种经验。你成功的部分如果形成知识的体系,你才能拥有更大智慧的可能性。
浪漫是智慧的起点
人的成长需要思维训练过程,怀特海的《教育的目的》这本书指导了我们对教育的理解。教育的过程是帮助我们智力发展的过程,一个人的智力发展不是你学了什么东西,而是你能不能训练出来“由浪漫到精准,再到综合运用”。
浪漫是你能不能运用想象理解客观世界。精准是你能不能运用、判断和分析,这是数据到知识的过程。真正的能力在于综合运用。
当你能够把浪漫和精准运用到实际当中时,你的智力发展就会出现,这是一个循环的过程。更高的综合运用之后是更高的浪漫想象,再到更高的精准分析,再到更高的综合运用,人类的智力因此不断循环成长。
我现在担心的是我们缺乏浪漫的想象。我们邀请合唱团唱歌,希望唤起你身上美和浪漫的部分。大学校园里的风景,有湖,有树,有分明的四季,就是希望你拥有自然的浪漫情怀,如果没有浪漫就没有了拥有智慧的起点。
回到校园时,多安静地走一走,不要来去匆匆。我鼓励你早一点到,在一个非常安静的早晨在校园里走一圈,然后再回到课室上课,而不是晚来闪退。否则,两年的学习中,你不仅没有好好感受学校的样子,没有领略隐性的知识,连浪漫也错失了。
在现实生活当中,我估计只有校园还能保有浪漫,其他地方已经非常现实且残酷。所以当你能够回到这里时,应该充分拥有浪漫,才能发展你的智力。浪漫的重要在于培养想象力,没有浪漫不太可能拥有想象力。
知识并不是概念、课本、书本、文字,它根本上是你对这个世界的想象、运用并让它变得更美好。知识被理解消化之后,经实践验证的,才是最有价值的。王阳明之所以在国学当中很独特,就在于他提出一个观点“知行合一”,“真知即所以为行,不行不足谓之知。”
组织也应当拥有知识
同样的,你的组织也应当拥有知识。如果组织不拥有知识,我们无法面对今天的变化和未来的可能性。
德鲁克说,无论在西方还是东方,知识在古代一直被视为“道”(being)的存在,但几乎一夜之间,它就变为“器”(doing)的存在,从而成为一种资源,一种实用利器。以前知识不是生产力要素,今天,知识不仅是一种资源,还是最核心的生产力要素。
德鲁克总结了知识在工业革命三个阶段中的作用:
第一个阶段,知识运用于生产工具、生产流程和产品的创新,从而产生了工业革命。典型代表是印刷术的出现,知识变成了书本,印刷术让所有人拥有知识和技能,才产生了普遍的工具的改变和生产效率的提升。
第二个阶段,知识以其被赋予的新的含义开始被应用于工作之中,引发了“生产力革命”。机器革命出现,生产效率巨大提高。
第三个阶段,知识正被应用于知识本身,这就是管理革命,职业经理人出现。
我们看到这三个阶段,知识先后运用于工具、分工和知识本身,使得过去一百年知识的运用产生了巨大的效能。20世纪的收益其实比过去19个世纪的总和还要高,根源于此。
第四个阶段,我认为知识正在迅速成为首要的生产要素,使资本与劳动力居于次要位置,我称之为“知识革命”。在中美关系中,即使中国有巨大的GDP总量、是全球第一大的制造国、拥有庞大的市场,但依然还是地位尴尬,原因就在于知识的生产力要素还远远不够。
在知识革命中,组织必须拥有知识。如果你的组织仅仅拥有数据、设备、资金和人,而没有拥有自己的知识系统,就无法应用系统创新。
我们并不是不懂技能、不懂原理,是整个组织的应用创新能力不够,而这个系统创新的核心就在于知识体系。因此我非常希望大家学习当中也逐步地帮助你所在的企业构建知识系统。当你构建企业知识系统时,你会发现所有的行业都存在机会。
如今美国所有的零售公司都会被投资人和媒体问:在亚马逊的挑战下你有什么对策?我们看到所有行业会问阿里巴巴和腾讯,新零售、新制造、新金融怎么做?这是一个巨大的改变,我希望大家理解,知识作为一种生产力,会成为整体经济表现的决定性因素。
中国也好,各大公司也好,今天这一步遇到的难题,大多都源于昨天积累的知识不够,在制度上还没有更好地释放知识的生产力效能。中国有大量的人口,具有知识储备的学生也很多,但我们缺少有组织的知识系统,无法让经济整体表现的决定性因素掌握在我们手上,所以从现在开始,每一个组织都要拥有知识系统,而你正在这个时间点上回到学校读书,要更加珍惜,并更具责任感。
学习者掌握未来
2020级的同学们,我认为你们只有成为这个国家、这个时代的学习者,才有机会掌握未来。让知识更具生产力,就要求有系统、有组织地运用现有知识去创新知识。
同学们如果想在这两年中实现自我超越,我建议大家从今天起做两件事情:
第一, 有目的地“放弃”,“放弃”你习惯的,“放弃”你认为已经成功的,“放弃”你认为非常有道理的,这些有可能都是经验而不是知识。
第二, 持续地理解外部环境。外部环境的改变会帮助我们真正推动自己的改变。
实现自我超越,你们还要过三关:忘记、借用和学习。这是我过去在组织转型当中主要用的方法。首先忘记我们擅长的东西,然后去借用更好的东西,最后是更好地学习,学习可以帮助我们面向未来。
我还希望你能融会贯通,界定问题而非仅仅解决问题,对特定问题进行系统分析,形成一套方法论,正视所谓的“组织无知”问题。融会贯通体现在课堂上,就是老师所说的内容关键不在于他怎么说,关键在我自己怎么学,我怎样通过融会贯通真正做到对方法论和学习的理解。
我也希望你帮助自己终身学习。我把知识学习能力分为三种,第一种是基本学习能力,学存量知识。第二种是过程学习能力,老师跟你互动,在老师教的过程中你自己增加更多新知识。第三种是综合运用能力,把想象运用在工作当中。我希望大家在两年学习当中学到三种能力。
最后我希望你突破自我极限,我们能否真正理解自我、理解什么是事实、理解什么是经验,这非常关键。
德鲁克说,经理人的角色已经改变,过去经理人的定义是为下属的工作负责,为大家的业绩负责,但是未来经理人的定义是为知识的运用及表现负责。我希望我们有能力比其他人更早地转向为知识的运用和表现负责,预祝大家在未来学习当中成为一个真正的知识工作者。
原文整理:郑悦
编辑:白尧 王贤青
EMBA课程咨询
请您扫描以下二维码,
留下基本信息,
招生老师24小时之内联系您。
EMBA中心招生部 联系方式:
电话:010-62755706 / 010- 62767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