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随笔)】/ 师志辉
岁月(随笔)
师志辉
我当了四年兵复员回来,觉得知识欠缺,征得父母及兄长的同意后,就重又进阳峪“五中”补习去了。
期间,父母双双患病,家中经济困难,在此状况下,我一天也无法安心读书。所以,念不到半学期就又回家谋生了。
那时候,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生产队给我家里分了5亩多土地,还分了一头老黄牛。父亲老了,年龄已接近70岁,他帮我们家喂养老黄牛,母亲长年有病,打理家庭内务主要是在家做饭。地里活少,轮不到我去种田,我就和族中大哥、九哥以及远份子的八爷合作经营了一个白灰窑,烧制 白灰。几个人分工明确:大哥负责销售,我和九哥、八爷负责采运石头。填窑烧石灰。
烧白灰的主要原料是石灰石,也就是青石。要从乾陵的山狼沟用手扶拖拉机往回运。三狼沟沟深坡陡路窄,弯道又急,装上一车石头上坡,手扶拖拉机头轻脚重,弄不好机头就会仰起翻车,十分很危险。为了不致翻车,上坡时我就站在机头前面的弯钩上,当做配重压着机头,九哥开着车,柴油机突突旋转着、水箱口冒着水蒸汽,溅出来的水泡使人热得逼人。
就这样,石头拉回来后还要把大石头砸成拳头头般大小。
砸石头每人拿一把八磅大铁锤。砸在石头上反弹起来,震的胳膊阵阵发疼,不一会儿,手虎口就震裂一个血口子,钻心的疼,只能忍着继续砸。
石头砸好后,装进灰窑的炉子里,其步骤是装一层石头铺一层煤,装满后点火焖烧。将石头烧到通红熟透,自然凉后从窑底捅下就是生石灰了。
这样的工序三人日复一日地做着,但辛辛苦苦一年烧出的白灰,卖出去多半是赊销,石灰钱很难及时收回来,而是百分之六、七十的钱收不回来,成了呆坏账。年底一算帐,盈利是零,白干了一年。
生意不如意,合作做生意弊端多多,就觉得合作人的人品最重要。
夜晚里细细分析盘算,生意佘到哪去了?责任不清,人心不齐,你往里刨,他往自己腰包里悄悄塞,焉有利润?看来烧白灰这合伙生意是不能再继续做下去了。就思忖怎么办?于是又包下了村上的砖瓦窑,我和二哥,四叔三人合股。
机铸砖坯,烧砖要一并去烧瓦。利润才能好点。1984年,我们家居住的还是土窑洞。窑洞这种民居是祖辈留传下来的民俗。我们村差不多全是地坑窑。平地挖一个四方大坑或长方大坑。四方庄基称作八卦庄子。东南西北各两个窑洞,用一个窑洞作出道称“洞坡窑”,一般是大户人家的居所。中等以下人口少的家庭就是矩形形庄基地,两长边两相对四个窑,短边两头相对各一个窑。洞子窑在两窑的一边作为出路。我家居住的庄基称八家大院。一个四方大院子,居住着八户人家,向南一个大陡坡是八户人家共同的出路。这个“八大院”民居在我们阳峪,梁山一带十分鲜见,也颇具名气。主要是“八大院”地理位置险要,置在原先去县城的官道旁。听老人说这是我师姓祖上老俩口从乾州城顺城巷迁来时的首居落脚之地。
那一年,由于村里旧桩基里的窑洞开凿年代都已久远了,很多成为危窑,加上天下连阴雨,雨水侵透窑背,有些坍塌了。暴雨袭来形成洪水,容易灌水,居住极不安全。所以村委会组织群众集体搬迁,统一都盖砖瓦房。我们村在本乡镇是最先集体搬迁的村子。
这村子搬迁,大量用砖瓦,我的砖瓦生意也就自然红火了起来了。
那时没有轮窑,都是罐罐窑,烧的砖是蓝色的。一窑烧砖就五万多块,加上两万来页瓦,二十来天就烧熟了起窑了。
那时已不做手工砖了,是机器铸造砖叫机砖。机器铸砖叫小型砖机来铸造。先要拉水闷土,土不能太湿也不能太干,检验就是用手捏能捏到一块为好。砖机一天能铸造一到两万块转坯,机器安装调试好之后五、六天可烧两窑砖时就停止倒砖了,否则时间长了难以保管,砖坯干后怕雨坏。
做瓦工序很复杂,是技术含量很高的,也是出力气很大的活路。我就特请了甘肃师傅去做。
砖瓦做成后,就要装窑,技术活是请烧窑师傅在做,运输出苦力是顾用本村妇女搭帮。烧窑一窑一百来元工钱,装窑妇女一窑工钱也就一百来元。那时一个男技工一天不到十元,妇女装起一窑也只挣十几元钱。
烧窑是一门技术活,也是体力活。为了省工钱,我也学会了装窑,烧砖瓦这门手艺。
烧窑有用麦草烧的,也有用煤烧的,我们是用煤。二哥和四叔俩有一台秦川50拖拉机,从彬县百子沟将煤拉回。烧窑时师傅来一个人和我搭伙,三班倒,昼夜不停。前两天火要相对烧得缓慢些,主要排出砖瓦坯子上的湿气。中间两三天要大火烧,这时炉火是炽白的,从观察孔看对面砖坯是白中通红的那种,迎面砖整个白色,两砖缝隙透着红色。炉温炽热,人站在土坯墙外都汗流不止。后两天火要慢一些,保持炉温不要太低就行。主要是让砖坯从外往里熟透。最后一天叫炝窑,要用大块煤,为了是提高炉温。这时烟囱冒的是黑烟,直上云霄。那时无环保意识,哪管浓烟冲天。这最后一天的炝窑快结束,炉温提高到一定成度时就要将各个烟囱盖严、捂实、密封,不能漏烟。同时将火门也用土坯砌严,和麦草泥泥好,不能透风。这样炝过的窑,再经水洇(就是水变成水蒸汽的过程)过以后,出来的砖就成蓝色的了。
这样反复操作,一年只能烧七、八窑。冬季就要停下来,天气干扰干不成了。
砖瓦窑生意连续做了三四年。其间我母亲,父亲相继过世。我也和哥哥析居分成了小家,结婚生子了。
End
作者简介;师志辉,阳峪镇人。76年阳峪五中毕业后参军,81年复员回家务农至今。闲暇无事,写些小诗,乐人乐己。
●
主一位编 :张 彦
执行主编 :槐自强 巨石
执行主编 :郭一旭 韩晓
顾主编问 :周海峰 苦艾
泾渭文苑:
一、关于稿费,打赏所得的稿费,
60%为作者所有,七日内结算。
剩余用于平台维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