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壶不开就烧哪壶

“哪壶不开提哪壶”这句俚语,是用来比喻说话办事不识相者,多少带有一点贬义,然而某单位领导把这句话改为“哪壶不开烧哪壶”,并成为其抓工作的“口头禅”。
他们不但大力提倡这样做,而且带头从不开的“壶”烧起,从不落实的问题抓起,使一批制约单位建设的突出问题得到了解决。
别的“壶”都开了,唯独这一“壶”不开,说明这不开之“壶”就是薄弱环节,是建设发展的“短板”“堵点”。
倘若谁也不去理会那不开之“壶”,薄弱环节无人问津,就可能永远薄弱下去,潜伏的问题就会越积越多,甚至最终酿成大问题。只有问题暴露了,大家警醒了、重视了,都来想办法把不开之“壶”的水烧开,才能让短板不再短、薄弱处不再弱,工作自然能顺畅推进。
从这个意义上说,“哪壶不开烧哪壶”,是一种值得提倡的工作方法。
“哪壶不开烧哪壶”,体现的是一种盯着问题做工作的意识。
问题是一种客观存在。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说,问题就是事物的矛盾,哪里有没有解决的矛盾,哪里就有问题。然而,客观事物是复杂的,加之有些同志思想不够端正,不愿意正视问题,甚至还绞尽脑汁把不开之“壶”捂得严严实实,这更增加了发现问题的难度。
因此,领导和机关烧不开之“壶”首先要看准,有洞幽察微的眼力。孔子说“视思明”,就是讲看问题要想想是否看清了、看真了、看准了。面对问题,必须由表及里地透视一番,把原因分析透,把性质判断准,把责任区分清,这样才便于对症下药,把措施筹划实,把问题解决好。
作为领导和机关,只是着眼于不开之“壶”是不够的,发现问题只是做了“上篇文章”,还要致力于“把水烧开”、做好解决问题的“下篇文章”。
办法从哪里来?从实践中来,从群众中来。深入实际,深入群众,广泛征求意见,集中群众智慧,就能找到解决问题的良方。
同时,还要有锲而不舍的精神,一旦明确了方向和重点,就要集中精力攻关,一次不行就两次,两次不行就三次,正面难攻就侧面迂回,大路不通就另辟蹊径,不达目的不罢休,不解决问题不撒手。
“哪壶不开烧哪壶”,说起来容易,真正做起来并不那么简单。
一方面,要有指出“哪壶不开”的勇气。一些人信奉“不惹事主义”,没有与问题硬碰硬的胆气,往往“看破不说破”。大声说出“哪壶不开”确乎需要一种直面问题、敢于斗争的胆识。
另一方面,要有烧不开之“壶”的能力。勇于做到并不等于善于做到,对不开之“壶”要提得准、烧得快,就要有透过纷繁复杂的表象抓住事物主要矛盾和矛盾主要方面的能力,这就需要独具慧眼的洞察力和判断力。
在一个单位,那些敢于并善于烧不开之“壶”的人,大都是有强烈事业心、责任感的人。一看“哪壶不开”就吃不好、睡不安、念念不忘,想方设法把“温吞水”烧开。实践证明,难题的处理可以磨炼意志、增长才干、提高威信。那些“鸵鸟型”干部,一遇到难题就躲避,实际上是放弃了锻炼自己的绝佳机会。
“哪壶不开烧哪壶”,是一种逆向思维方法,有助于我们找出差距,增强工作的针对性和主动性。同时要看到,运用这种方法并不是头疼医头、脚疼医脚,而是要运用系统思维辩证施策、综合解决。
在实际工作中,有些问题一抓就灵,立竿见影;有些问题则需标本兼治,久久为功。因此,解决问题、化解矛盾也要树立长远眼光,不可搞短期行为,充分发挥制度和机制作用,减少问题的发生或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

作者:乐其


文章节选自《解放军报》2021年10月20日

责任编辑:小林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