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鬼经济学笔记(18)——那些矛盾的心理 2024-08-05 17:55:25 阅读第1312天翻阅这本书的时候,会从文中看到作者笔下的美国某些剪影。这些片段虽然不是一定的真实,或者到现在应该如此,但总归是看社会的另外角度。其中,有一件事引起了我的兴趣。作者提到那些贫困(或许是的)人群申请贫困保障的时候,通常会隐瞒自己拥有冰箱,洗衣机或者汽车。虽然看起来他们在撒谎,其实就想“薅国家羊毛”嘛!只是,有一个地方让我诧异:有些是真正贫困的人,他们会撒谎自己拥有地板、自来水或卫生间。什么意思?他们家本来没有这些设备,但是他的申请书居然说他有这些,并且是在申请贫困补助的时候!这,究竟搞什么?01对于前一种撒谎,不管是作者那样的经济学家,还是像我这种半桶水的“伪心理学爱好者”,其实都能理解,那是出于一种人类本来的劣根性:适当地撒谎,为自己谋取一点物质利益。说不上可耻与否,但是正常。后一种情况呢?你的补助申请书中,如果是没有撒谎,告诉政府,你没有地板,没有干净的自来水和卫生间,想必能够引起的同情和关注更多。甚至,可能你更有概率获得补助啊!思来想去,作者给出了答案,我当时心中也想了答案,或者说我是猜对了其中的一种。后一种出现的概率是远远高于前者的。首要原因是,对于这类隐瞒,如果你是没有什么而说有什么,那你是不会获得惩罚的;反之,如果你有什么,而没有填上,或许是有惩罚的,虽然你可以说忘记了。这点,是我不了解的。另一个原因,我也猜到了,就是那种隐瞒自己没有那些基础设施的穷人,也要面子。虽然古人曾说人穷志短,但并不意味着某些根本的特性会随着你富有或贫穷而变化。比如,好面子。哪怕是我已经穷到一定地步,需要政府接济,我也希望不至于那么难堪。并不是完全是跪舔的姿态,仅仅是我的物质条件稍微有所差距,希望政府补齐,仅此而已。02当我写到这里的时候,突然想到了一句话,叫仗义每多屠狗辈,负心多是读书人。这句话并不是完全贬低读书人,而是它产生年代,确实赋予了某些独特的含义。明末清初的秦淮河是非常有故事的,这在正史或者野史中都有记载,民间传奇更是不绝于耳。不管是柳如是,卞玉京、李香君,还是钱谦益,顾宪成这些人,后人评说时百感交集。那些卖笑为生的女子,面对国破家亡,尚可劝诫自己的郎君共赴国难,结果一句“水凉”把本来忠义之事变成了莫名的荒唐。我不知道,为何那时的江南,品读圣人文章几十年的道德居士,对于家国的认识,还不如一个风尘女子?当我拜读近现代史的时候,也会发现那尴尬的一幕:自诩为“有识之士”的人,满嘴仁义道德之君,对于曲线救国是那样的推崇。前仆后继到达南京,共同见证“新民国”的诞生。而那些“泥腿子”,拿着简陋的武器,依旧活跃在无人看到的角落,保家卫国。这只红色军队的主要成分,大多是那些食肉者未曾关注,目不识丁的百姓。他们是否知道圣人的“舍生取义”?是否知道“不受嗟来之食”?我想,或许知道的极少。不过,有时这种不知道,或许胜过口中的千万文章吧。03我们看那些古代文人雅士的故事,很容易出现的就是某人高中之后,踢掉糟糠之妻,赢取白富美,走向人生巅峰。待到某天原配上门,结果整个人灰头土脸,不堪入目,跌下云端。这类话本的收视率,应该高过功成名就之后回乡迎亲的大团圆,因为人们喜欢反转。而之所以出现这种反转,也是因为这类反转就是生活出现的姿态。所看的故事中,那些文化涵养不低的人,那些我们一看就不由敬仰的人,总会做出让我等瞠目结舌之事。无论是抛妻弃子,还是摇尾乞怜,与他们本来的人设总是背道而驰。我想,也许是他们的内涵太高了,知道的也确实很多。也只是因为如此,他们才会想的更多。他们能够安慰自己的理由,也是更加的高大上:保留有用之身。你无法去辩论这点,就如同现今的个别学者,摆出一副中国与某国相比,又是多么的不堪。虽然生他养他的就这片土地,但是让这片土地欲哭无泪的,也是他。或许,也是我的认知偏差。当其他人,面临这样的抉择,或者如我,也是相同吧。只是,他们的人设是那么的高彩夺目,所有的灯光聚焦于此。我们看他应如是!04前段时间,朋友劝我看提升心性的书籍,我很感谢。年初时我计划的,就是专门进行这类书籍的深读。大概半年左右的时间,读完了二十多本心理学,哲学或励志类书籍。最终,我不拘泥于此了。并不是此时我的心性多高了,也不是那些书本无用了,而是此刻的认知正处于一个调整的状态。这种状态下,也许读这类书籍,作用甚微。是否真的看那些提升心性的书籍能够改变自我状态?这还是薛定谔的猫。因为这种事情是信则灵,不信则无。这句话和那些进行培训的讲师说的第一句话是一样的:今天你来听我的课,你相信,那就真的有效;不相信,那就是没用,可以直接回家了,省得耽误时间。那到底应不应该相信呢?不知道。只是借助那些媒介,能够让你看到更多之前没有注意的角度,或者无形之中把你之前沉重的念头逐渐舒缓,学会放下, 学会看破。这时,你的心性就提升了。你再看到身边原来那些烦心事,已经心如止水,不动如山。这,就是帮助。待到某天,山崩地裂,击到你的软肋,所有的修养,全部化为乌有。再度回首,那些书,还是帮过我的。【结语】今天所聊到的矛盾,不是其他,就是作为局外人去看待某些现象时,所理解到的与真实可能发生的截然相反。这不是必然事件,而是可能性事件。读书越多,我相信更能提升人的荣辱之心,加深所谓的家国情怀;也相信,多读书,也能够了解更多,心胸宽广,减少郁结。光明,总是覆盖大地的,虽然偶然会有阴凉的角落。 赞 (0) 相关推荐 沐言恋爱学:复合前夕舒适感怎么铺? 沐言恋爱学:复合前夕舒适感怎么铺? 01 本文适用于分手3个月及以上 挽回这件事 战线拉的越长 挽回程度和成本越高 自然 我们也要针对这个局面出狠招 才能达到药到病除 对方在分手之后形成的新固有思维 ... 矛盾与平衡 关键词:矛盾 平衡 自洽 人一直是一个矛盾的存在吧,脑子里总会有两种声音,理性和感性互相博弈.所以很多时候,自己都在找这种平衡,希望最后达到一种合适的状态. 一个人独处时,应该是最自由的时候,想做什么 ... “活在当下”与“思考”真是矛盾的? "活在当下"与"思考"真是矛盾的? 关于思考,笛卡尔说:"我思故我在",杜威说:"失败是一种教育,知道什么叫思考的人,不管他是成功 ... 你会受到身边人的影响吗?学会建立自己的思想体系和语言系统 十八点:专注灵魂世界心理成长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这样的一种状态:自己很受身边人的影响,当自己的家人或者朋友说一些什么话的时候,自己就会被带过去,自己就会默认他们说得话,自己的思想就会受到他们潜移默化的影 ... 魔鬼经济学笔记(1)-这本书看什么? 阅读第1293天 这本书是在看<海底捞你学不会>的时候,看到了其中的某个案例,然后去查询,发现出现了一本书,<魔鬼经济学>,然后毫不犹豫地买下了. 这本书的名字很炸.虽然我 ... 魔鬼经济学笔记(2)-惩罚与激励 阅读第1294天 公司的各项管理中,其中有一项我相信很多人遇见过,那就是考勤的问题. 有的员工容易迟到,或者旷工,打卡了但是人不在,这种人处理起来很棘手. 不是简单地开除或者处罚就可以,因为这 ... 魔鬼经济学笔记(3)-探究AB面 阅读第1295天 朋友看到我有这本书,很好奇为什么.我回忆了一下,当时是因为看到了一个饼干的事例,让我对此产生了兴趣. 因为这件事情最终的研究结果让我觉得比较诧异,或者说是出乎意料之外的. 而 ... 魔鬼经济学笔记(4)-信息差 阅读第1296天 这一章的内容,其实阐述的观点,在近两年的职场成长文章中经常出现,那就是信息差的不对称. 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来临,加上云计算,大数据这些以我的智商看不懂的内容出现,信息就显得更是弥足 ... 魔鬼经济学笔记(5)-观念崩塌 阅读第1297天 当我第一次听到有人说喝白粥不健康的时候,我是很诧异的.这种诧异倒不是想抬杠,而是想听听是什么原理. 毕竟,对于我这样一个江西人.从小早餐基本上就是稀饭(好吧,这和粥不一样).我很 ... 魔鬼经济学笔记(6)-传统观念真的传统吗? 阅读第1298天 其实,有时候做一个简单的人是一件应该很快乐的事情.至少,你不用遇见太多纠结. 我想成长,同时扩充视野,那就已经决定了我需要不停地打破自己的三观,或者重塑自己的三观. 其实,昨天谈到的 ... 魔鬼经济学笔记(7)-孩子的先天影响 阅读第1299天 看到第二本<魔鬼经济学>的时候,其实更能体会作者的心情.第一本的主题确实较为混乱,因为各个题目之间都能感觉到作者的随性. 前面讨论作弊,中间讨论犯罪,最后讨论家庭教育 ... 魔鬼经济学笔记(8)-利益驱动并非唯一 阅读第1301天 记得好像是在2012年,西欧的一个小国,举行了一场噱头很大的国际性会议.当时打出来的招牌是:拯救地球的最后一次机会. 没错,这场会议是在哥本哈根举行,关于全球环境气候研讨,中国派 ... 魔鬼经济学笔记(9)-优秀的共性 阅读第1302天 今天突然想探讨所谓优秀与努力.先天的某些联系. 这倒不是心血来潮,而是看到第二章提到的某些优秀运动员的共同特征,让我回忆起格拉德威尔<异类>一书中对于此类问题的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