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城县“大办钢铁”那些事儿

宣城县“大办钢铁”那些事儿

《宣城历史文化研究》微信版第183期

1958年8月,中共中央在北戴河召开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会议确定1958年钢产量比1957年翻一番,达到1070万吨。提出由第一书记挂帅,大搞群众运动,全党全民办钢铁工业的方针。为了动员全党全民大炼钢铁,会议还将1070万吨的钢产量指标写进会议公报。全国的钢产量要从1957年的530万吨一跃到1958年1070万吨,1958年的前8个月,全国的钢产量只达到450万吨,要在最后剩下的4个月完成620万吨钢的生产任务是根本办不到的。但“大跃进”的指标既已提出,就得非完成不可。于是,1070万吨钢的生产指标,就很快的层层分解到了各省、市(地)、县。当时分配给宣城县的任务是,产铁14500吨,产钢1320吨。为了完成任务,一个全国性的大办钢铁运动亦席卷到了宣城。

当时的宣城县是一个农业县,工业基础非常薄弱,除了一些手工业作坊,几乎没有什么正规的工厂。芜湖地委下达到县的钢铁生产任务,完全超越了县本身经济发展能力。鉴于“以钢为纲”已成为全国的国民经济发展的指导思想,又被当作是压倒一切的中心任务。在“钢铁大元帅”的面前,各行各业只得停车让路。县委于8月召开了区、乡、镇党委书记和县直机关及厂矿负责人会议,部署全民大办钢铁。会上提出要大力抓生铁生产,1958年建小高炉27个,力争炼铁1.5万吨,炼粗钢5吨。要求各级党委的一把手要亲自挂帅,做到社社办钢铁,厂矿企业办钢铁,机关学校办钢铁。同时,还强调有资源条件的要办,没有资源条件的也要办。当时决定,全县动员10万劳动力建立10个炼铁团和4个野战团,炼铁大军以公社为单位,并按照军事化的要求组成营连排班。各团分别由公社党委书记挂帅,营连排班则由公社党委委员和大队支部书记负责。根据各路大军的分布情况,全县分片成立8个指挥所,指挥长均由县委委员担任。

1958年8月29日晚,全县干群40万人收听省委负责人李任之“关于大办钢铁的动员报告”的广播。县委明确提出炼钢炼铁必须坚持“以土为主,土法上马,由土到洋,由小到大,土洋结合”的方针和“就燃料,就矿石,就交通,就动力”的“四就”原则。同时还制定了8条措施,其中有坚持政治挂帅,加强政治思想工作;机关、学校、居民都要参加炼铁,劳动力抽1/3到工业上来。对不积极完成任务和不执行计划调拨的要视情节轻重给予纪律处分。经过多次会议动员和部署,全县掀起了全民大办钢铁的群众运动。

为炼钢铁开采的露天矿

“钢铁大元帅”要上马,工农兵学商就要让道,有些干部对此有异议,认为照这样干下去, “以钢为纲”就会把一切挤掉了。县委认为这是“大促退”,是一种右倾思想的表现,县委提出的口号是:反掉暮气,树立朝气;反掉阔气,一切勤俭;反对怀疑派,争当促进派。于是就在全县范围内有针对性的开展了以思想教育为主的宣传运动。宣传的内容主要是大办钢铁对超英(国)压美(国)和加速共产主义到来的重大意义。宣传的形式是利用工地的演出、黑板报和打擂台等。通过反复的宣传,广大干部和炼铁战士都纷纷表了态,写下了决心书,他们有的还用高昂的嗓音,喊出了耸人听闻的豪言壮语:“头可断,血可流,完不成钢铁生产任务不罢休!”

1958年9月中旬,全县各厂矿、机关、街道居民都行动起来,参加炼钢炼铁:学校停课,所有师生都投入大办钢铁中;农村大批壮劳力被抽调炼钢炼铁,一时有8万人参加大办钢铁。县委确定有资源和交通便利的火箭(城关)、超美(双桥)、压英(水东)、幸福(油扎)、上游(溪口)、东风(洪林)、卫星(周王)、向阳、五星(狸桥)和红旗(水阳)等10个公社成立炼铁团就地炼铁。没有资源的跃进(寒亭)、红专(团山)、红星(湾沚)和先进等4个公社成立野战团,调到有资源的公社去炼铁。每个炼铁团有近万人,在统一的时间内,十几万大军开进各工地安营扎寨。顿时,全县城乡的大道小路上,到处都行进着浩浩荡荡的炼铁大军,他们背着或挑着行李铺盖,拉着或推着装有各类物资和工具的小板车、独轮车和手推车。一片嘈杂的喧哗声,使人们仿佛又见到了战争年代那千军万马奔赴前线的壮观景象。笔者当时虽然只是城关一小的小学生,也参加了炼铁大军的行列中。

运矿大军

9月,县委又出资227.5万元,采取“边建、边学、边炼”的方法创办了宣城钢铁厂,又抽调了大批劳动力进厂当了炼铁工人。

炼铁需要矿石,县委就发动群众在全县范围内找矿。从8月以后的4个月中,全县共找到了铁矿74处,使开采的铁矿由原来的1处增加到了17处。到年底,不分品位高低,全县共开采了铁矿石27吨,投入开矿的劳力达6000人。

煤是炼铁的重要的燃料,为了解决煤的问题,县委组织了18000多名农村劳动力上山采煤,使原来只有周王煤矿一个开采点增加到了14个,原来只有20个井口扩建到了192个。到了年底,全县共开采煤17724吨。除此以外,还土法上马建了炼焦炉48座,共生产焦碳1565吨。

为了保证各炼铁厂都有公路可通,全县又投入了近万名劳动力突击新建了9条乡村公路,总计长129公里。

以上各项投入的农村劳动力,再加上炼铁大军,全县投入大办钢铁的总人数已经远远超过了13万人。

1958年5月,开始了用土法炼铁。先在城关和水阳两地试验冲天式小高炉。因该炉型耗焦大,出铁少,故未予推广。后改用炉罩式高炉,较之冲天式小土炉有很多优越性。这是许多炼铁厂所普遍采用的一种炉型。是年8月,又在全县推广繁昌县的三节炉。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全县就建起了三节炉875座。从此以后,小高炉一哄而起,且越建越多。当时用土法上马的其他炉型还有宝塔炉、坩埚炉以及其他小土炉等。在大办钢铁期间,全县先后建起大大小小的炼铁小土炉就有1万余座。

“土法炼钢”成功

全县城乡掀起了大办钢铁的热潮,到处都是林立的小高炉。县直机关也以口为单位建起了炼铁厂,并均冠以“红专”、“火箭”、“卫星”和“东方红”等具有时代气息的厂名。在大办钢铁中,宣城师范、宣城中学等学校都一律停课,并都在操场上建起了小高炉,发动全校师生大炼钢铁。宣师的小高炉建起来后,全校师生整日围在这座小高炉忙的团团转。因缺少焦炭,他们就架起柴草点火来烧矿石。为了使火烧得更旺,他们就用扇子扇或用吹火筒来吹,有个学生为此写了一首打油诗:“课堂工厂合一家,跨出课堂进工厂。理论实际相结合,死的知识活的装。”

土法上马的小高炉陆续流出的铁水,使在场的人一片欢呼,也极大鼓舞了县委一班人,他们的决心更大了,信心更足了。为了坚决完成钢铁生产任务,他们不断的提出新的战斗口号来鼓舞士气。在国庆节来临前,县委提出日产千吨铁、迎接国庆节,然而,国庆节并未能达到这一指标。10月3日,县委又召开电话会议,提出“苦战四昼夜,日产千吨铁,拚命干半月,完成2万吨。”

正在建造的小高炉

为提高日产铁量,县委自9月上中旬召开四干会后,又多次召开各种会议检查部署钢铁生产。仅10月份就召开了由各乡镇党委书记、各指挥所以及厂矿负责人参加的会议5次,每次会议都在原有的基础上提出新的更高要求,对出铁量层层加码。如10月15日创日产224吨铁的纪录,在16日评比会议上,县委又提出20日前要实现日产500吨炼铁任务。为了完成新提出的任务,就大建小土炉,后又制造坩锅炼铁。所谓的坩锅炼铁就是用白色粘土(俗称观音土)制成圆形的锅状物,将铁矿石等放进去,再放在火炉中熔炼出铁。当时为了挖这种观音土,曾有母子3人在西郊黄泥巴坎砖瓦窑厂附近一个洞里挖掘,洞倒塌,3人全部惨死在里面。

为了日产千吨铁,又增调劳力,到10月13日,在钢铁战线上人数增至13万多人(其中社员12.2万人、职工4320人、学生1520人、居民4000余人),号称13万钢铁大军。此时,从城镇到乡村,机关到学校,全县各地都摆开了全民大办钢铁的战场。各机关、企事业单位、学校和居委会居民都建有自己的小高炉。小高炉在全县处处开花,处处点火,将黑夜映照的一片彤红。各机关、企事业单位除留少数值班人员外,全力以赴砸矿石、炼钢铁。各级党委书记亲自挂帅,带领人员炼钢炼铁,或上山砍伐树木、挖煤、找矿。当时县委大院、西门外、宣中、宣师校园内等处处小高炉林立,空旷地、马路边到处都堆放着矿石、燃料等物质。在城镇和乡村随处可见人山人海大办钢铁的战场,白天红旗飘扬,烟雾弥漫;夜晚灯火通明,炉火映红一方天。各地还号召群众踊跃捐献,投资钢铁工业资金128万多元,献砖239万多块。

夜以继日大炼钢铁

建小土炉耐火砖不够就发动群众来献砖,采取拆房屋、拆遗留城墙取其青砖代替,全县共发动群众献的砖块就有239万块。缺耐火泥,就砸破水缸片掺在泥水里代替耐火泥;缺标准冷风管就用洋铁筒代替冷风管。为了争取时间,在坩埚赶制不及的情况下,就用痰盂、煨罐、瓦壶等7种不同的陶器代替。焦炭供应不上,就用木炭、木柴,甚至用干牛屎粑、粗糠代替炼铁燃料。再就是大量收回废旧钢铁,动员农民献出自己家中烧饭的铁锅、菜刀、锅铲等带有铁的其它物件,投入炉内熔化成铁水,以此来增加炼铁的产量。当时社员的屋前房后各个角落都翻遍,能拿出和能找到的旧钢铁都被搜出来。

为了炼钢,老百姓家中的铁锅、铁门都成了原料

在这当中,县境内不少文物遭到破坏,溪口朝天洞龙泉寺内约1000斤重的铁钟也被砸碎挑下山,经过处理充作炼铁产量。城关景德寺一尊高约十米铁铸露天大佛像也被砸碎,充任炼铁任务。这铁佛像有历史的哩,乾隆《江南通志·舆地志》载:“景德寺在府北陵阳峰上,晋时名永安,唐初名大云,开元中改额开元,宋景德中更今名。殿后有铁佛一座。”笔者家住景德寺附近,记忆中铁佛没有头顶,我们一班小伙伴经常从头顶部的空洞处钻进去玩捉迷藏游戏。砸铁佛的那天我们也在这里看热闹,只见十来个拖着板车、握着铁锤的壮汉来到铁佛前,先是烧了一柱香,跪拜了一下,然后挥起铁锤一阵乱砸,耸立几百年的铁佛顿时成了一堆碎片。同时,城乡一些石碑、石牌坊也被纷纷推倒砸碎成青石粉,作为炼铁的原材料。这也是宣城地上文物遭受破坏最为惨烈的时期之一。

各炼铁厂均无破碎机,运来的矿石只得依靠用人工来破碎。遇到小高炉“吃不饱”时,就把破碎矿石的任务交给城镇居民来突击。无论在白天还是在黑夜,都能见老人和妇女在自己的家门口,拿着一把筷子长的小钉锤,使劲地将碗口大的矿石砸成青枣般大小的块状。砸好铁矿石,他们就肩挑人抬送到炼铁工地。运送矿石遇到人手不够时,就发动小学生来帮忙,因年龄太小,我们只得把矿石装进书包里来回地运送。

高炉群

完不成炼铁任务的单位,会受到严厉的批评。如宣城中学未按时完成任务,县委专门召开会议对其进行帮助,校领导不得不作检查。对有的单位还采取拔白旗、插红旗的方法来加快炼铁进度。在这样的政治气氛下,铁日产量一天比一天高,《宣城报》载:10月20日产铁508吨,28日又日产855吨,到11月4日突破了日产千吨铁的大关。后又不断突破新纪录,到12月21日全县日产3411吨铁、157.4吨钢,达到日产钢铁最高峰。自5月26日宣城农具厂第一座土炉炼出30公斤铁始至12月21日提前完成了钢铁生产任务。全民办钢铁,男女老少都成了炼铁战士,依靠他们日夜拼命的苦战,到了年底,全县各小高炉和县钢铁厂共出铁16635吨,占任务的114.5%,产钢2188吨,占任务的165.8%,为全县夺取了钢铁生产的“大跃进”。其实,在大办钢铁中用土法上马生产出来的钢铁,多数属于低温钢和烧结铁,基本上不能使用,实际上都变成了一堆破烂,只是为完成任务而完成任务。

1958年宣城县从建0.5立方米小炉起逐步发展为8立方米、13立方米的小高炉,到这年年底,全县建成8米以上的高炉9座,炼钢炼铁炉2座,炼钢炼铁土炉、土窑1万多座。炼铁产量达16599.4吨,其中土铁15787.4吨,炼土钢2188吨。1959年、1960年继续“大跃进”,工业生产安排仍然是无可企及的高指标。1959年提出工业主要产品产量要达到:铁29552吨、钢锭8000吨、钢材6000吨、原煤68万吨、铁矿石40.5万吨……。很显然,提出的这些高指标,缺乏科学依据,仅凭蛮干肯定是不可能实现的。相反,由于这种违背科学规律的蛮干,极大地破坏了生态环境。土法炼铁缺乏煤炭就大量砍伐树木替代。当时宣城县境内的山林遭到肆意砍伐,原本密林覆盖的山场成片成片变成了荒漠。城北敬亭山经过“大办钢铁”那场“洗礼”,失去了昔日绿蔭蔽日的景观,乃至到六十年代初,宣城县委不得不号召县直机关干部群众上山植树,企图弥补由于高指标、浮夸风、瞎指挥等“左”的指导思想付出的昂贵代价。

(作者系宣城市历史文化研究会会员)

(0)

相关推荐

  • 1958年大炼钢铁

    画说大炼钢铁   1958年是个"大跃进"的年代.当时提出要破除迷信,解放思想,用15年的时间赶上和超过英国.同时,提出了钢产量要达到1070万吨.然而,凭借当时的生产能力只能完成 ...

  • 是什么卡住了我国低燃料比高炉炼铁的脖子

    摘要:本文提出了我国高炉炼铁低燃料比长期徘徊不降卡脖子的问题,论述了低燃料比高炉炼铁的重大价值,通过近二十年我国高炉炼铁主要指标与国外工业发达国家先进指标的对比分析,得出入炉矿石品位低和渣铁比高是我国 ...

  • 【1077红色故事】《红色延安的故事》之第一炉灰口铁

          延安是中国革命的圣地.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这里铭刻着党中央在延安十三年艰苦卓绝的奋斗历程,留下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坚定理想信念.弘扬优良作风的感人事迹,孕育了共产党人为实现共产主义和 ...

  • 宝武环科转底炉直接还原技术综述

    转底炉直接还原技术综述  彭程,曹志成,刘长正,崔慧君 宝武集团环境资源科技有限公司转底炉事业部 引 言 转底炉始源于轧钢用的环形加热炉,由美国罗斯米德兰有限公司(Midland Ross Co.)最 ...

  • 沸腾的南工地(牛应芝)||《济源文学》2021(095)

    "A 沸腾的南工地 南工地,济源钢铁公司年长的工人无人不知晓.艰苦奋斗,自力更生,是南工地的精神.济源钢铁公司的创业史也正是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建设的缩影. 20世纪60年代末期,举国掀起工业学 ...

  • 隋唐时期宣城县职官考补(上)

    童达清 职官,是方志编修中的重要内容,不可或缺.但从现存全国各地方志来看,其<职官志>年代愈远,职官愈简,盖因其时方志未兴,记载阙如也.以隋唐时期宣城县为例,今存嘉庆<宁国府志> ...

  • 隋唐时期宣城县职官考补(下)

    童达清 职官,是方志编修中的重要内容,不可或缺.但从现存全国各地方志来看,其<职官志>年代愈远,职官愈简,盖因其时方志未兴,记载阙如也.以隋唐时期宣城县为例,今存嘉庆<宁国府志> ...

  • 上世纪华县学生串联那些事儿

    邮箱:3125136050@qq.com 上世纪华县学生串联那些事儿 作者 秦获幸 在上世纪六十年代,以东北大连海运学院的大学生步行到北京为开端,在全国范围内兴起了步行串联的热潮.热潮兴起,各地都设立 ...

  • 遂川县那些有关于汽车的事儿

    遂川县那些有关于汽车的事儿                                       刘述涛 1958年的5月30日,吉安专署拔给了遂川县一辆85匹马力的福特牌汽车,这成为了遂川县历 ...

  • 中国传统村落(第一批)安徽省——宣城市绩溪县瀛洲镇龙川村

    千年古村,名人辈出.山水秀丽.龙川村,位于安徽省宣城市绩溪县瀛洲镇,胡姓氏族聚族而居.龙川山水秀美,村东龙峰山高昂耸立,村西凤凰山绵延对峙,北有登源河蜿蜒而至,南有天马山奔腾而上,水街风光旖旎.村庄坐 ...

  • 洛宁故县水库工地的“钢铁炮工排”

    洛河是黄河进入河南境内之后最大的一条支流.故县水库是洛河干流上一座最大的水库.从1958年开始到1992年,故县水库的修建经历了四上三下.我有幸参与了它的第二次修建.其中,关于我们西山底民兵连&quo ...

  • 中国传统古村落(第二批) 安徽省—-— 宣城市绩溪县瀛洲镇仁里村

    能够安静地连着坐下来写自己想记录的琐事,在俺的心里私下感谢一下老伴这几天的外出.小孙子不在身边.父母.公婆身体尚安康.姥姥一切还正常.呵呵,过两天俺的日子就又回到螺旋式了. 进入正题: 距离绩溪的养老 ...

  • 那些事儿丨赵春万:四十五岁就“归隐”的秘密——解读临邑县出土的隋朝人苟舜才墓志

    1987年2月,临邑县文化部门获得一方墓志:<大隋逸士苟君之铭>. 墓志48×48厘米,厚14厘米,每字约2×2厘米,计20行,行29字,末二行铭侧各16字,共433字. 墓志的内容大致是 ...

  • 民国时期宣城的“护县运动”

    民国时期宣城的"护县运动" 童达清 微信版第847期 湾沚又名沚津,位于宣城县北七十里,自古以来均隶属于宣城县,是宣城县除城关镇以外的第一大镇,是宣城的北关门户.清代末年,因为芜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