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州赛会——你方唱罢我登场
宣州赛会——你方唱罢我登场
李居白
微信版第632期
抬菩萨,出赛会,这是在宣州境内广为流行的一种民俗活动,几乎各地都有特定的会名、会期。
在中国传统的节庆中,各类赛会应该也是一种很让人们期待的盛会,一定程度上反映着民众的心理和习惯,除了能满足人们交流物资、寄托信仰情感的需要外,更大的吸引因素是能提供交流平台、娱乐大众,满足男女老少的各种不同需要,所以深受喜爱。
宣州境内广泛地分布着大大小小的各种类型的赛会,或在集镇街道、或在寺前庙后、或在乡野村落,常常是“你方唱罢我登场”,一个一个接力而出,轮流上演,好不闹腾。但一般每个赛会都具有会期固定,一年一度的特性。
每逢会期,除了举行信仰方面的一些祭祀礼仪活动外,很多赛会还请戏班唱大戏,注重娱乐氛围,为赛会增加气场。赛会时,当地的民间传统文艺形式竞相展示,如沈村的出台阁,水东、孙埠等地的放河灯,雁翅的打猴和以前城厢的踩高跷、挑花篮等,都是宣州境内较为突出的传统民俗活动。
墟市,又称为草市;庙会,又有“庙市”或“节场”之说,可见其主要功能绝大部分还是起着墟市的作用,但也有纯粹性的庙会,继承民俗传统,担负着纪念祭礼活动。商品交换过程中,这类赛会还是贸易往来的途径,是一种原发的低级市场,古有“日中为市”,大概指的也就是现在这些墟市及庙会的原始雏形。
宣州境内的墟市及庙会,大部分以祈神为源起,慢慢发展为以娱乐为主的民间文化活动。其中影响较大的有:沈村农历二月十二的“花朝会”;狸桥农历三月十八的“大王会”;孙埠农历七月十五的“盂兰会”;杨柳铺农历八月十五的“蜡叭会”,新河庄农历九月初九的“李王会”;雁翅九月十九的“观音会”;还有很早时期城区曾流行的正月中旬“城隍会”以及现在新兴的朱桥八月二十二的“周村物资交流会”等。这些墟市及庙会会期长的7—10天,短的3—5天,届时,各地商贩云集而来,周边人群纷至踏入,礼花高绽、鞭炮齐鸣、锣鼓喧天,别有一番热闹可观。
赛会开始日,每个会场大都集资请来戏班开台唱戏,从会期开始之日一直唱到会期结束,有的会场甚至还同时请两个戏班唱对台戏,较为常见的戏种以宣城本地流行的“花鼓戏”、“黄梅戏”为主,但也有请来京剧戏班主台演艺的,人称“唱大戏”。
庙会上,除了花戏楼台、商贩地摊外,各种玩具摊、小吃摊显得最为花哨、满目琳琅,还有各种马戏杂耍、民间艺人表演也是撑爆眼球,吸引得男女老少流连忘返,其中“套圈”、“摇彩”、“打枪”更是让孩子们爱不释手,掏尽口袋在所不惜。对于逛墟市和庙会,女人们的心得是更像在逛农贸市场,她们到赛会上去买东西,挑选方便,价钱便宜,会场的商贩们会尽量满足她们的需求而不厌其烦,锅盆碗箸、日用百货、衣帽鞋袜等应有尽有、种类齐全,虽然货物质量并不多么精致,但只要结实、便宜,她们也并不挑剔、作苛刻要求,选购得一样必需品,能满足几天的需求就OK。
宣州境内的墟市及庙会大多大同小异,庙会的商贩们也几乎是同一班人马,他们在一个庙会结束后,又把全部家当搬到另一个庙会,搬来搬去就像一个流动的店铺。各种赛会虽然不是天天有,但接连不断间隔较短,又地点人群不同,有需求就有利润点,对于这些商贩们来说,这些此伏彼起的赛会,创造了很可观的消费市场,极其值得他们为此奔波。
在宣城市宣州区的最南边,古老的皖南群山里,有一个和群山一样古老的小镇——水东,千百年来,她静卧于此,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弥久愈香。在这里,流传着一个古老的传说:传说唐朝末年,皇帝乘船自水东向西过江(即现在的水阳江)时,一条恶龙自江底奔至,搅动巨浪欲掀翻渡船,惊得皇帝身边同行文官大呼救驾,却又无能为力。正在不知如何是好的时候,一个在岸边用斧头劈柴的16岁少年闻声提斧奔了过来,见状毫不忧虑地跃入河中与恶龙展开了博斗,经过一场惊心动魄的激烈较量,恶龙不敌,被少年劈死,这个少年就是杨泗。
皇帝得救了,然而,年轻的杨泗却因伤势过重沉入了江底。
为感谢杨泗救命之恩,皇帝追封杨泗为将军。后来,人们在渡口建庙以纪念杨泗将军,敬其为菩萨供奉,并在农历六月初六,杨泗生日这一天,周边百姓纸扎各种颜色的荷花形蜡芯灯,自发去江边点燃漂放,或用船载江心,顺流放灯,以示纪念这位英勇少年……久而久之,水东六月六放河灯渐成习俗,一代一代传承,并流传至今。
放河灯起源很早,在中国各地及海外华人间广泛流传,各地称谓不一,有称“放荷灯”的,也有称“放水灯”、“许愿灯”的,说法不同,但大体形式意义相差不远。点放河灯水灯,寄托心愿希冀,成为这一民俗活动的主要精髓所在,也是我国传统文化心理内涵的重要表现。宣州放河灯习俗历史悠久,大多集中在水阳江上游沿岸的孙埠、水东等地,如今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这一习俗更是得到最好的保护和传承广大,再加上地方名士、社团组织的有意识推动引导,已经越来越成为人们必不可少的一项社会生活。
六月,江南水岸夜阑风轻,一盏盏河灯荡漾水面,一片片光影潋滟,一道水域一层旖旎,奇丽梦幻的色彩编织了几许浪漫几多传奇,而今,一年一度的河灯节已经成了水东乃至整个宣城人的期待。河灯荧荧,流光点点,摇摇曳曳闪闪烁烁;河灯里写满了祝福,装载着祈愿,夜风中伴着流水一路缓缓,婉约灵动的在人们心中生动着温暖着,慢慢远去……
每年的农历二月十二日,在宣州东乡沈村镇,十里八方的人群都会蜂拥而至,熙来攘往,好不热闹,这就是该镇一年一度的“大王庙会”(也有称“花朝会”)会期。
庙会的由来,据说是在很久远的时候,有一年自农历二月初开始,连续多日阴雨,使得位于小镇旁的河流慢慢充盈,到了二月十二日的这天,河水突然暴涨,眼看就要漫破大堤,堤坝后的小镇即将被洪水侵吞,人们瞅着肆虐的洪水,焦急万分。这时候,却只见从上游的河流处远远漂来一个黑黑的形似木桩的东西,裹着激流,左转右冲的对着小镇下街头的码头而去。人们不知何物,甚至有人还在担心那东西是被洪水冲走的上游百姓,便也急急的沿岸跟跑,希望能够伸手搭救。
等到大家终于跑到小镇下街头河堤的时候,只见那黑影静静的漂浮在岸弯里,背上面下的趴在水中,于是几个青壮会水的后生便撸胳膊卷裤腿,下得水去,大家一阵吆喝,把那人拉上岸来。不过待人们把那人翻过身来一看,却不由得大吃一惊,原来这黑影根本不是真人,却是很大的一个木雕大王菩萨。但是更奇怪的是,等大家把大王菩萨翻过身后,竟然风驻雨停,天空一下晴朗了起来,而河水也慢慢的停止了涨势,渐趋平稳。
每次的庙会活动中,龙灯、狮子、马戏等等竞相上演,各显身手。但是最精彩的还是出“抬阁”,即用一块5尺长、3尺宽的木板设置铁条、坐板,由童年男女扮饰“白蛇传”、“梁祝”、“三星”、“八仙”等戏文人物固坐于架板之上,身着宽大的彩服将铁架遮掩于内,每一抬阁由四人肩抬步行,抬阁上扮饰的人物手足舞动,凌空飘逸,妙趣横生。
“抬阁”造型复杂,人物表现丰富,技巧精妙,可谓是融绘画、戏曲、彩扎、纸塑、杂技等艺术为一身的一场全景民间造型舞蹈,十分耐人寻味,常常吸引着十里八乡的乡亲趋之若鹜,前涌后挤,争睹其艳,一赏为快,场面蔚为壮观。
“抬阁”演出时,锣鼓阁前开道,唢呐笙歌随后,装扮成各种历史故事人物、神话传奇角色的一个个“抬阁”,大大小小、高高低低,一路被围观者簇拥前行,所到之处,礼花高炮齐鸣,人们仰首翘望,好不气派。
而今,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经济、科技的发展,沈村“抬阁”的技术日趋成熟,凭其惊、奇、险、艳的绝活,在宣州名头打响,已经有了很大的名气,可谓是周边赛会活动中最出彩的表演。
赛割枣、品蜜枣,逛老街、赏民居,猜灯谜、观龙舟,看晚会、赏皮影,这就是我们在“水东蜜枣节”的赛会时间里,徜徉水东古镇里所接触到的各种色彩,最值得玩味的还是赏枣、攀枣树、赛打枣,使我们直接体验着枣乡人的丰收喜悦和原生态的乐趣,亲身感受着蜜枣文化、历史文化、山水文化、民俗文化在这里交融的独特魅力,细细品味其中的各种神韵,而流连其中。
水东,一个以盛产蜜枣而闻名于世的千年小镇,早在明朝时期,其所产青枣就以“个大、核小、皮薄、肉厚、脆甜”而闻动朝野,被列为“贡品”入宫。在经历数百年的完善与创新后,现在的水东蜜枣更是形成了别具一格的特色与风味,更使得水东镇也成为享誉海内外的“蜜枣之乡”。
“一缕枣香,引来八方宾朋”,2007年,在宣城市人民政府、宣州区人民政府、宣城市旅游局等单位的牵头下,首届“水东蜜枣旅游节”在人们的期待中“破壳”而出,成为宣州历史上首次由官方引导推动的最大赛会盛事,吸引了参观游览的省内外和海外游客突破10万人,异彩纷呈、亮点频现的首届“中国宣城水东蜜枣旅游节”,引起社会的关注力之强前所未有。
这里山川奇丽、生态优美、文化底蕴深厚、人文景观丰富,而富产的蜜枣更是添色增韵,使之闻名遐迩。两年一度的“蜜枣旅游节”把水东展现在世界的眼前,热情好客、奔放朝气的“枣丫”形象在大江南北鲜活灵动,而唱大戏、打腰鼓、舞龙狮等等宣城各地民俗的竞相登台捧场,更使得节庆活动流光溢彩,绚丽夺目。写生、摄影、创作、电影电视取景等等,在水东渐趋成名后,更是接踵而来,“水东蜜枣节”的举办使得“蜜枣旅游”成为鲜明符号,印记在人们心中。
“节庆绽放魅力,激情昭示未来。”如今,“水东蜜枣旅游节”已成为宣州区乃至宣城市特色旅游的一张金名片,品牌效应已然凸显。
(作者系宣州区宣传部工作人员)
研究宣城历史,弘扬宣城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