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语文化中,对动物的称呼也非常具有地方特...
粤语文化中,对动物的称呼也非常具有地方特色,如果不是广东人,分分钟看到个名字都不知道是什么动物。
一、檐蛇
释义:壁虎
读音:
檐在普通话中只有一个读音(yán),在粤语中则有多个读音:
粤语读音1——jim4 (音同盐)
“檐”:《广韵》“余廉切”,组词“屋檐”和“檐蛇”时都读作jim4 (盐)
粤语读音2——jam4(音同淫)
组词:瓦檐、飘檐、檐口都读作jam4(淫)
粤语读音3——xim4(音同婵)
此时,作为“檐jim4”的异读字
来源:
1.盐蛇的说法
据传,民间人们认为壁虎喜欢吃盐,故称为盐蛇。 孔仲南《广东俗语考·蝘蜓》考云:“此蛇好食盐,故名盐蛇。四足,惯缘壁上。《说文》:'在草曰蜇(蜥)蜴,在壁曰蝘蜓,亦曰受宫。’”
评:实际上,壁虎既不是蛇也不吃盐而喜食蚊蝇。故盐蛇的说法不可取。
2.檐蛇的说法
本字应为“檐蛇”,“檐”即'屋檐也'(《玉篇》),由于壁虎栖息于屋檐而形体似蛇,故名“檐蛇”。
二、黄虫憲
释义:蚯蚓
读音:粤拼:hang4 hin2(音同:黄显);普拼:huáng xiàn
来源:
《广韵》“虫憲”读“许偃切”。
孔仲南《广东俗语考》:“虫憲音'显’,蚯蚓也。本音'隐’,《说文》作'螾’,《本草》一名曲蟮,一名地龙,入药用白颈者,江东谓之'歌女’。”《正韵》:“许谨切,欣上声。”《玉篇》:“寒,即蚯蚓。”粤于春秋时期与南楚毗邻,深受楚文化的影响,“寒虫憲”遂音转念如“黄虫憲”。《荀子》:螾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三、蚊螆
释义:蚊子、蚋、蠓等小型吸血飞虫或寄生虫的总称。
读音:粵拼:man1 zi1(音同:炆枝) 普拼:wén cì
四、塘屘
释义:蜻蜓的一种,全称叫豆娘。严格来说塘屘与蜻蜓有一点区别,体型较小一点,但对于大多数的广东人来说,基本上没什么区别,于是就成为蜻蜓的代名词。
五、曱甴:
释义:即蟑螂
读音:粵拼:gaat6 zaat6 普拼:yuē yóu
来源:
“曱”(yuē):《字汇补》乌谑切。取物。《字汇补·日部》:“甴,《字学指南》:取物也,与甲字不同。
附识:
1.吴语地区,“曱甴”次序颠倒,改成“甴曱”; 表示阴刁、故意设套刁难人家,读音则是“coka”(音“触喀”或“戳克”);意思与“促狭”相同。
六、蠄蟧
释义:是一种蛛形纲动物的别称,泛指一切出没在建筑内部及外部周边的蜘蛛。粤语中一般专指室内的大蜘蛛。
读音:粵拼:kam4 lou2(音同:擒佬)
组词:
蠄蟧丝网——蜘蛛网
飞天蠄蟧——注释一:中药名,为桫椤科植物桫椤的茎。也称龙骨风,大贯众。注释二:一般指小偷的别称。
七、蜞乸
释义:即蚂蟥、水蛭。
读音:粵拼:kei4 naa2(音同:骑那)
来源:
詹宪慈《广州语本字》考云:“蟣者,水虫之入人肉者也;俗读蟣若'其’。《说文》'蟣’:'齐谓蛭曰蟣。’《尔雅·释鱼》'蛭蟣’;广州所谓'蟣毑’,多生于塘中,人置足于水,则蟣食其足,俗呼食人足曰'纳住脚’;'纳’即內也,即'食人肉’也。《广韵》:'蟣,渠希切,音祈’。”
八、蛤乸
释义:青蛙
别名:田鸡
读音:粵拼:gap3 naa2(音同:鸽那)
来源:《广东俗语考》“蛤乸,即蛙。”;《本草》“蛙小者,其声曰蛤”;俗名石蛤;
附识:
田鸡——鸡是喜欢吃虫子,蛤乸也喜欢吃虫子的,蛤乸基本在田里活动,故称之为田鸡。
咁大只蛤乸随街跳——粤俚语,即天上掉馅饼的意思;一般指不会有这么好的事情!
虾冇乸,蛤无公,生鱼冇死日,塘虱唔出涌——粤民谣,虾不论雌雄都叫“虾公”,青蛙不管公母都称“蛤乸”,生鱼即使死了仍然叫生鱼,塘虱一般都沉在水底,不会跳出水面。
九、蟛蜞
释义:蟹的一种,方蟹科,体小,螯足无毛, 红色,穴居水边,能伤害禾苗,损坏田埂和堤岸。
读音: 粤拼:paang4 kei2 普拼:péng qí
别名:虾辣或写作蝦瘌
来源:宋濂《潜溪录》生甲必龟贝,勿生蝓与蜞。
《类篇》蜞,…水蛭也。
附识:虾辣(蝦瘌)是珠三角人们对小螃蟹类其中之一种的土名叫法。虾辣与蟛蜞有所区别,蟛蜞者,形厚壳硬螯壮,一般不会用来入馔。虾辣虽与之外形相似,但形稍扁,壳稍软薄,螯稍幼细,因无法用准确的文字表述其名,就把它也归属到蟛蜞的家族。
十、蠄蟝
释义:蟾蜍,癩蛤蟆
读音:粵拼:kam4 koei2(音同:琴拒) 普拼:qín qú
来源:孔仲南《广东俗语考·蟾蜍》考云:“蟾蜍读若禽渠,癞虾蟆也。《本草》苏颂曰:'蟾蜍背上多痱磊,不能跳跃,亦不解鸣,此世人所以目为癞虾蟆也。’按孔仲南说法,蟾蜍”是“蠄蟝”的本字。
附识:粤人喜欢将蠄蟝剥皮后,打火锅或熬粥,味道鲜美,可清治热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