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诗秋韵“海上房”

周末,单是户外出去走一走,散散心也是好的。何况,这次跟驴友们穿越的线路是期待已久的“海上房”呢!

“海上房”是坐落于淄博市淄川区峨庄大山深处的一个小村落,海拔700多米。相传很久以前,这里曾是一片汪洋大海,小村就建在海岛之上,所以叫做“海上房”。从清朝中期开始,有人在这里定居和劳作,至今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了。不算这次,“海上房”我已去过了两次。小村的四周没有海,有的只是无边的沟壑和连绵的大山。听当地村民介绍,自从小村搬迁后,这里就逐渐变成了一片废墟,断壁寂寥残垣悠悠,讲述着泛黄古老的故事。

11月3日,早晨四点钟我们就起床了。上车以后,路上还算顺利,用了三个多小时,就已经接近穿越出发地了。在汽车途经太河水库的时候,透过车窗,向外望去,波光涟漪,秋水共长天一色。太河水仿佛是一块无暇的翡翠,静逸柔美,看不到尽头。

想真正去阅读一个地方,过程必定是漫长的。“海上房”能够吸引我的原因有很多,或是源于这里那位坚守故土的善良老人,或是因为这里的秀美风光,抑或是这里因年代久远所成就的斑驳印记……

在车上,山哥拿给我两个食品袋。第一次来“海上房”的时候,我们两个曾经在李婶屋后的山坳里摘过柿子,果子自然成熟的香甜,至今还念念不忘。那次,苦于没预先准备好盛放的袋子,仅仅是摘了一点品尝,这次算是有备而来了。

“海上房”野生的柿子树很多,山上山下随处可见。别看西石村与“海上房”距离不算远,然而若论口感好,还属“海上房”的柿子。柿子树的木质脆,树枝看似结实,踩上去却很容易折断,其生长的位置又大都在崖边和陡坡上,不好攀爬,给采摘带来了困难。

低廉的市场价格和柿子采摘成本的反差,让这号称天然保健品的美食,渐渐沦为了当地人眼里的“鸡肋”。因此,即便是柿子已经熟透了,也很少有人去问津。缀满枝头的柿子泛着红晕,溢着甜香,诱惑着许许多多前来“海上房”穿越的驴友。采摘这红艳艳的果子,成为了驴友们的又一大乐事。不过,这次跟我一起来的明磊是首次参加户外穿越,我的心里不免有些忐忑和怅然,担心他会掉队。如果不能走在队伍前面,想畅快地摘柿子,时间上恐怕是不允许的了。

穿越开始后,跟明磊一起说说走走,以旅游的心态随着大部队行进。天气晴好,没有了从前的快速穿越,信步走来,细细体味山野小径的平平仄仄,休闲地融进“海上房”的怀抱,享受大山深处非同凡响的幽雅,尽赏大自然这幅水墨画卷,别有一番情趣。

“海上房”的秀美风光,总能让每一个来过的人感觉不虚此行。这里山峦叠嶂,层林尽染,以及悄然开放的野花,令人心旷神怡。走走停停,不知不觉就掉队了。浓密草丛里踏出来的小径,似有若无。为避免走错路,我用手机和走在前面的山哥保持住联系。一番磕磕绊绊,紧赶慢赶,终于又跟上了队伍,长吁一口气,真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这一次因为驴友太多,身体素质差异较大,领队没有选择有难度的线路。那种山如斧削般的陡峭之处,以及乱石嶙峋,下临深壑,几近无路可走的险段,基本上都绕过了,作为资深驴友来说,有些遗憾。

看着明磊渐渐有了自己的穿越节奏,不用担心会掉队了。体验攀爬的诱惑,让我的心痒了。有险就有景,身旁的陈李两位大哥也正有此意,于是我们选择向着附近的山峰开始攀爬,明磊则跟随其他人绕山腰切着前行。我们三人接连爬了两个山头。山顶之上极目远眺,袅然的云雾轻纱般环抱在山峰之间的氤氲中,笔架山的影子隐约可见。

对面山坡上一层层的梯田,像是岁月的皱纹,让人心中不禁生出一股难以言表的感慨。在一块岩石上坐下来,用心聆听它的呓语,安安静静地享受此刻的恬淡愉悦。

这“海上房”当真是一幅绝妙的画卷,云影千山,空气清新。柿子树的叶子已经基本上掉光了,枝头上的果实犹如一盏盏红彤彤的小灯笼,煞是好看。更有不知名的一些树叶,黄的,红的,呈现出一片斑斓的色彩,交相辉映。多彩的景色,仿佛是把画家的调色盘打翻在了海上房的秋天里。

李哥说,此时此刻,应该有诗一首。我笑了笑,没说话。山顶上格外幽静,远离车马人喧。心灵深处,已经与之相融。

在攀爬途中,我们三人新奇地发现,有一棵依山石顽强向上生长的小树,叶子快要落尽了,光秃秃的枝条上居然又吐露出了米粒大小的嫩芽。这突如其来的遇见,似一首曲折明快的小令,于漫不经心处充盈了深秋含蓄内敛的优雅。

岑寂浅入画,

山径人影斜。

过处了无痕,

炊烟有人家。

经过一座山神庙,再顺着山腰绕过去,海上房村到了。远远地就望见单门独户李婶家的烟囱里炊烟袅袅,应该是给驴友们熬制汤水了吧!斜阳古道和烟火气,让这隐逸在时光中的“海上房”,自然地流露出一种原始超脱的意味。

已经整体搬迁的古村落,没有了“惊闻俗客争来集,竞引还家问都邑”。徜徉在“海上房”如诗的秋韵里,温婉怡然,旷远安谧,让你真心不忍打扰了她的宁静。因这宁静,高峻的山峰变得柔顺绵缓。因这宁静,也使得高傲的苍穹变得可亲可近。

一年不见了,李婶还是那样的健康,那样的开朗。许是有同行的驴友跟她说我也来了,因此当我到了后,就接连问我:怎么才到呢?

李婶一直忙着给驴友按摩和烧水,也没顾上跟我多说几句话。然而,看着她给大家带来的欢笑和善意,已经足够。或许对我来说,这才是“海上房”不虚此行的主要原因。

这是一种情结。感谢11月3日的天高气爽,感谢同行的驴友,还有“海上房”李婶带来的惬意时光。下山途中,山哥把从“海上房”采摘的柿子送给我不少,足足盛满了一食品袋。

初次登临“海上房”的老李哥赋诗一首《穿越海上房》——

海上有房进深山,

恍如置身海市间。

暝暝留仙话红玉,

嬉嬉婴宁没青烟。

日出东海照寒树,

云归西山映碧潭。

造餐赏柿下天寨,

犹思花甲乐桃源。

我即兴和了一首《静思仙》——

千年古村隐深山,

万壑氤氲起青烟。

婴宁嘻嘻树上笑,

秋容小谢蒲留仙。

太和凌波盈盈语,

海上房里人心善。

翠袖轻舞霜露冷,

何妨三春乐桃源。

车在飞驰,心还留在那边,那个原始超脱、美了千年、让人流连缱绻之秋的“海上房”……

作者:郭忠敏,滨州市沾化区人,文学爱好者,有作品发表于《快读》《滨州日报》《鲁北晚报》等报刊,七篇作品收录于《沾化县文学作品集萃》。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