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岁高考352分上大学的“神童”,今年7月毕业了,现在咋样了?

每个孩子都有适合自己的教育方法,但是“揠苗助长”从来都不是合适的。

执笔:张大猫

编辑:张大猫

定稿:欧阳比文

每个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成为龙凤,出人头地”,或者说希望自己的孩能够天资聪颖,成为天才,但是我们都知道,所谓天毕竟是万中无一,绝大多数人的资质都很普通。

但有的家长却不这么认为,“既然孩子不是天才,那我就自己创造一个。”于是各种“揠苗助长”的故事层出不穷。其中最著名的莫过于9岁开始考大学的女孩张易文。

当初9岁考大学的张易文,现在咋样了?

在河南商丘,有个小女孩叫张易文,她的爸爸叫张民弢,是一家教育机构的老师,在补课培训这件事上很有经验。

自己有了孩子之后,张民弢不知道是相信自己的教学能力,还是觉得自己的女儿够聪明,他早早就决定自己教育女儿,不让女儿经历正常学校循序渐进的那种传统教育。

在父亲的培养下,张易文9岁那年就参加了高考,当然,成比较惨,只考了170多分。但这成绩已经让很多人惊讶了。至少大家觉得,这个小姑娘挺不简单,毕竟普通的9岁孩子连小学都还没毕业。

紧接着第二年,10岁的张易文再次参加高考,这次张易文考了352分,虽然也很一般,但足够被大专院校录取了,于是她选择了当地的一所商学院,在17年开启了自己的大学生涯。

张易文的事件被曝光之后,迅速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其中各种声音褒贬不一,有人觉得她算“神童”有人觉得她被父亲“揠苗助长”了。

为此,人民日报还曾以《人生慎按“加速键”》为题发文质疑。更耐人寻味的是,张易文火了之后,其父张民弢多次借机大肆宣传自己的教育机构,这种做法让人难免多心。

不过更大的问题还在后面,年仅10岁的张易文上了大学后,因为年龄问题和周围同学没有共同语言,甚至格格不入,毕竟在其他同学眼里,她只是个孩子。

之后张易文倍感孤独,性格上出现的问题也愈发严重,大学校园生活让张易文压力巨大,不过她还是坚持了下来,并在今年7月份,从学校顺利毕业。

按照张民弢当初说法,他的女儿“10岁考上大学,20岁博士毕业,然后搞科研,进入‘比较上流的社会’。”但是现在看来,张易文显然达不到这个节奏。

如今毕业的张易文并未到社会上工作,也没有准备考研,而是在父亲的私塾里当助教。每个月2000块的工资,张父说“让女儿熟悉两年工作,之后再准备考研。”

现在,这个年仅14岁的女孩,正拿着每个月2000块的工资,做着助教的工作,她的未来具体会如何,没人知道。

揠苗助长真的可以培养“神童”?

通过张易文的情况我们不难看出,张父对孩子的期望有些过高,而且做法也值得深思。

希望孩子努力奋进,希望孩子能成才,这本无可厚非,但如果过于心急,使用一些不合适的手段,那到头来对孩子的伤害可不是能够轻松弥补的。

退一万步讲,如果自己的孩子从小就展现出过人的天赋,比如十几岁就考入各种高等院校少年班的那些神童,他们的父母这样选择或许还能让人理解。

但如果只是为了满足一己之私,拿孩子实践自己的教育观念,甚至不惜强行给孩子灌输自己的教育理念,这样显然对孩子不利,也不公平。

就像现在的张父,决定尊重女儿的选择,不非得按照当初自己的选择来规划女儿的未来了,还让女儿在自己的私塾工作,准备两年后再考虑考研。也不再提20岁博士毕业的事了。

可你如今知道尊重孩子的想法了,当初为啥一意孤行的按自己想法让孩子10岁高考呢?难道你自己不觉得遗憾吗?

换句话说,10岁就能高考352分的张易文,如果按部就班的上学,做父母的私下多给孩子开开小灶,正常年龄参加高考考个更优秀的学校其实也不难吧?那样不好吗?

说到底还是父亲的教育观念本身就有问题,才会把一个有可能成绩优异的孩子,引上了这么一条“上不上下”的人生道路。就连张易文自己现在也很迷茫。

世上没有最好的教育方式,但是揠苗助长显然不合适

1)教育孩子应遵循孩子的成长规律

父母教育孩子应该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制定计划,而不是根据自己的“想当然”然后一拍大腿就不顾一切的按自己的想法去引导教育孩子。

教育最忌讳的就是“不尊重孩子发展规律和实际情况”,操之过急的揠苗助长,最后受伤害的只是能是孩子自己。

2)培养孩子不能只看成绩

孩子的文化成绩、考试结果固然重要,但还要注重孩子的全面发展,包括身体健康、心理发展、生活自理能力,此外,兴趣爱好和社交能力也都很重要。

锦鲤妈咪有话说

世界上哪有那么多的天才,在人生路上早早夭折的天才也不在少数,更何况那些人造天才,最后得偿所愿的又有几人?根据自身情况,踏踏实实的努力奋斗才是最正确的人生选择。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