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各时期玉器特点一览

玉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以玉为中心载体的玉文化,不仅深深影响了古代中国人的思想观念,成为中国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良渚文化玉器的特点是直线纹由笔直的阴线构成,细曲线纹是短而细的线条错落连接而成。两种不同做工的线条在同一器物上并存。

商朝在纹饰刻划上,是三多三少,即直线条多,弯线条少;粗线条多,细线条少;短线条多,长线条少。商朝精致的器物上运用双钩拟阳线的做工刻划,在器物表面上运用双线并列的因线条刻划,以形成一条阳线呈现,俗称双钩线或双钩拟阳线。

西周玉器的做工,重视对纹线的布局,萧条渐趋繁复,以略带弧形的线条为主,较多地使用长弧线,尤其是西周中晚期纹饰的结构与雕琢方法,与商代极不相同,阴纹纹饰开始出现互相勾连,阴刻线一面磨成坡状,有斜刀的痕迹,俗称“一面坡阴线”。“一面坡阴线”是西周玉器的典型做工。

春秋晚期出现了隐起、密集的浮雕纹,并有平面浅阴刻宽带纹。器物开片薄且均匀规整,粗线条少,细线条多,且线条有毛口(即刻花纹、线条时在线条边缘留下很多刀痕)。

战国玉器边角垂直锋利,尤其是阴线槽内光泽强烈。战国玉器半浮雕、透雕盛行,对动物形象的刻划,着意于眼、牙、爪等细部特征,于细微处见奇观,极力刻画出动物的本质特征。

汉代玉器的做工特点是善于运用阴刻线,细线条的刻道有毛道和跳刀的痕迹,线条不甚连贯。汉代的葬玉运用“汉八刀”做工,采用简练的线条进行刻划,运用推拓磨的雕琢技法,刀法粗狂有力,刀刀见锋,刚劲挺拔,线条无丝毫崩裂状或刀痕。代表作品是玉猪、玉蝉、玉翁仲等。

唐代玉器刻工精细,细线条多。特别在唐代带板上的人物,通身饰以短而密集的阴线。在动物的脚部、尾部也刻出很多的细线条,带板上采用减地法,即池面隐起做工,刻线带有绘图性。

宋元时代玉器,南方刻工细腻工整,北方刻工刚劲有力。但整体来说,雕刻的线条细弱。兽件的身上一般有上下对穿孔,且孔洞以方形为多,人物脸部的五官往往处于同一平面,且“八字眉”服饰上有浅细的“米字型”刻划。到元代刻工一般粗狂有力,器表面往往留有钻痕和铊痕,还有险刀现象出现,抛光不甚讲究。

明代玉器刀工粗壮,浑厚有力,生动活泼,写生味浓厚,出现了浮雕、镂空做工,大件器物的表面也往往留有钻痕和铊痕。

清朝玉器特别是乾隆时期的玉器,特点是精雕细琢,刻划线条精细,磨光平滑,立体感强,花果的枝叶脉络雕刻明显,栩栩如生。镂空、半浮雕、浮雕三种雕法盛行。其中以半浮雕和浮雕为主。

玉文化包含着有“宁为玉碎”的爱国民族气节;“化为玉帛”的团结友爱风尚;“润泽以温”的无私奉献品德;“瑕不掩瑜”的清正廉洁气魄。玉文化是中国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