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讲平说2469期:文字越短事情越大,庆元党案震惊天下,爆料出的“桃色丑闻”差点彻底毁了一代大师朱熹...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版权即联系删除
文 | 趙玉平
平讲平说2469期#
在浙江省的西南部有一个庆元县,这里的茶叶还有香菇节都很有名。根据史料记载,庆元县的县名大有来头,南宋的时候,这里出过一个进士,名叫胡紘【hóng】。此人自幼家贫,好学读书,博文强记,才华出众,在南宋宁宗年间考中了进士。
在1197年的时候,胡紘给皇帝上了一道奏折,就提到自己的家乡隶属于龙泉县,但是当地崇山峻岭,离县城非常远,老百姓生活特别不方便。所以申请把自己的家乡独立出来,建立一个新的县。当时的皇帝宋宁宗赵扩就批准了胡紘的申请。当时宋宁宗的年号是庆元,他就把这两个字赐给新县作为县名。
随后这个县名从南宋一直传到今天,800多年来一直在用。胡紘这个人在历史上做过一件非常轰动的大事,这件大事他执笔写了一篇弹劾当时大学问家朱熹的奏折。当时朱熹担任宋宁宗的顾问兼老师,满朝文武对朱熹的学问和人品都很敬仰。别说写弹劾的奏折,连一句批评的话也没有人说。
在这样的情况下,胡紘执笔写了一篇言辞犀利的弹劾朱熹的奏折,其中就列举了朱熹的六大罪状。不仅指责朱熹不忠不孝、败坏风气,而且还爆了两个猛料。这两个关于朱熹的猛料可以说是惊世骇俗,令人瞠目结舌。
那猛料的内容是什么?一会儿我们还会谈到。其实严格来讲,胡紘算是朱熹的学生。大家知道朱熹是大教育家,四处办书院讲学。胡紘就参加过朱熹办的学习班,不过两个人相处得不太愉快,在学问、生活以及做事方面各方面都产生了分歧。后来胡紘就成了朱熹的反对派和爆料人。
不过奏折文稿写成之后,胡紘并没有把它提交给皇帝。可以说他装好了子弹,但并没有开枪,真正扣动扳机的另有其人。此人是监察御史沈继祖,胡紘把写成的文稿交给了沈继祖。沈继祖以御史的身份把奏折提交给宁宗皇帝,于是接下来其中的两个猛料一下子就传遍了大街小巷。
原文说,“朱熹诱引尼姑二人以为宠妾,每之官则与之偕行。”也就是说朱熹这个人贪淫好色,引诱了两个尼姑为妾,并且招摇过市。
接下来又说,“他的儿媳妇不夫而孕。”大家注意,这四个字用得狠啊!当时朱熹的大儿子已经去世了,不过朱熹的儿媳妇怀孕了,请问这个孩子是哪来的?“不夫而孕”这四个字文字很短。但是文字越短,信息量越大;文字越短,事越大。它暗示了一个信息,就是朱熹还做了更加违背伦理的事情。
弹劾的奏折一经公布,天下震惊,皇帝震怒,随后朱熹的官职被一免到底,而且人们纷纷指责,这个道学先生原来是个伪君子。朱熹所推崇的道学也被打上了“伪学”的标签,跟朱熹相关的几十人都受到了严厉的处理,免官的免官,流放的流放。这个事件史称“庆元党案”。
在这个事件当中,冲在前面向朱熹发起攻击的两个急先锋,一个是沈继祖,一个就是前面提到的胡紘。不过让人感到有点诧异的是,朱熹并没有为自己辩解,他给皇帝写了《谢罪表》。
其中就提到“谅皆考覆以非诬,政使窜投而奚憾”。这句话的意思是对我的那些指责,想必朝廷方面已经调查清楚了,是非自有公论。对我自己来说,纵使被流放也没有什么遗憾的。接下来他又说,“深省昨非,细寻今是”。这完全是一个深刻反省、努力改正的表态。对于种种指责和非议并没有进行具体的说明或者辩解。
所以有人就认为朱熹这种不说的态度就代表着默认,所以直到今天说到朱熹依然会有人提及他的私德。朱熹的圣人光环之下依然有阴影。不过像我们大家知道的那样,任何事情都没有表面看起来那么简单。
朱熹这次被弹劾是有深刻的历史背景的,庆元党案的真正操盘手是权臣韩侂【tuō】胄。翻一翻南宋的历史,我们就可以看到宁宗皇帝在皇亲赵汝愚和外戚韩侂胄的支持下登上了皇位。随后在韩赵二人之间就产生了权力的争夺,朱熹受到赵汝愚的推崇和推荐,并且担任了皇帝的顾问和老师。所以他站队肯定站在赵(汝愚)的一边,自然他也就成了韩(侂胄)的主要打击对象。
进一步来分析,新上任的宁宗皇帝感觉到赵汝愚权力过大,他要想办法自己掌权,这就属于皇权和相权的矛盾。在这样的背景下,赵汝愚的政治盟友朱熹又以老师的身份在小皇帝面前喋喋不休,所以这个小皇帝看朱熹也有点不顺眼。在这样的大背景之下,朱熹不知不觉就被卷入了政治斗争、权力漩涡之中。
不过反朱熹难度有点大,朱熹名声好、学生多,支持者也很多。怎么办呢?韩侂胄发现了两个急先锋,一个敢写,一个敢说,就是胡紘和沈继祖。进一步来说,要想把一个人迅速搞臭,最简单直接方法是什么?就是爆料他的私生活。而且这个料越猛越好、越狠越好。
其实韩侂胄并不是想反朱熹,韩侂胄想做的是打压自己政治对手那个群体。所以他不仅要把朱熹变成伪君子,还要把他的道学变成伪学。然后举着反伪学的旗号,把所有的政治对手都给清除掉。总体讲就是一句话,“伪学是个筐,对手往里装”。前前后后装了多少人呢?南宋史上记载一共是56人。从宰相到地方官,到普通书生全都有。
那么在这种政治迫害的背景之下,朱熹不为自己做具体的辩白,其实也能理解。他的心思可以用两个词来概括,一是无奈,二是回避。他明白这一切都是权臣操盘的,皇帝默许的,再辩解也没有用,而且越挣扎可能事儿闹得越大。那么接下来牵连的人也就会更多。在这样的情况下,朱熹选择的就是“是非自有公论,我走了就算完了,将来大家自然会看到真相。”这就是一种以不辩为解脱的态度。
不过朱熹没有想到自己这种一走了之、回避冲突的态度,还是在千秋万代之后,给自己的声誉带来了一些挑战和问题。以至于到今天,依然有很多人在争论朱熹的私德问题到底是真还是假。那么关于这个问题我提供两个补充信息。
首先这个事件发生不久,作为背后的支持者和默许者,宁宗皇帝又解除了党禁,未受到处理的很多人恢复了官职。接下来“伪学”的提法也不提了,然后朱熹也被平反。在南宋以后,朱熹进入了圣人的行列,并且他所推崇的四书五经也成为朝廷选拔官员的基本标准。这种局面就让我们想到一句话“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说不行就不行,行也不行”,最终的结论就是“不服不行”。
其次还有一件事耐人寻味,当初的爆料人胡紘在去世之后,人们发现他居然有18座坟,也就是说有17个假的,有1个真的。那么为什么会修这么多假的?很显然,是怕别人来刨坟。那么带着怕别人刨坟的心思离开这个世界。这位大才子是灵魂在颤抖呢还是良心在疼痛呢?我们就不得而知了。
套用《走近科学》里边张腾岳老师的一句话“事情发展到这一步,这到底是道德的沦丧呢还是人性的扭曲呢?”平讲平说,咱明天接着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