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展飞:爱他,如他所是,而非你所愿。

01

刚刚过去的周末,一天之间,便听到看到了四五个问题学生的故事,其中有两个已经离家出走,家长正在满朋友圈找孩子。

每次看到这样的事例,我基本上都会得出初步判断:与家长有关。

大概率不错。

可以这样说,每个问题孩子的背后,都有一个问题家庭或家长。

心理疾病、行为偏差,永远不是单独的、个人的现象,是因为家庭本身生病了,有行为问题的某一成员只是病态家庭的“发言人”、“代理人”而已。个人的问题意味着家庭的病态,家庭系统的病态则反映出整个社会体系的病态。

一位教育家曾说过:造就一个人,或者毁掉一个人,就看你是如何被教育的。你当初播下什么样的种子,今天就会收获到什么样的果实……

最早的种子,往往都是父母播下的。

“人之初,性本善。”没错,孩子一出生就是一张白纸,最终这张白纸被涂画成什么模样,全在于父母自己手中的那支画笔。

02

从教这些年,对于家长,我有很深的感触。

尤其是对于那句“只有家长这个职业不用持证上岗”的感触尤为深刻。

确实是,只要有生育能力的人就可以做家长,至于做了家长需要承担怎样的责任,很多人并不明白,对于怎样教育孩子,就更整不明白。

“养不教,父之过”,是父母的过失。

然而,如果过分关注和控制,往往又是一种灾难。

在我接触的问题学生里,有两类尤为突出:一类是父母的控制欲极强的,一类则是放任不管的。

后者固然不妥,但是前者更为可怕,往往产生问题也最多,尤其是孩子到了青春期以后。

一部关于家庭的教育的纪录片的开头,有段开场白,曾经引发了我的深思:

“我是一个机器人。曾经,不论主人吩咐什么,我都会乖乖去做,风雨无阻。很不幸,有一天我感染了病毒,我开始不听使唤。不论主人输入任何修复程序,都无法将我修复。”

主人即是父母。

机器人,是被控制的孩子。

可孩子逃离父母控制太难了。

他们无法自力更生。吃住行都要依赖于成年人。

逃离不过,怎么办?

有人辍学。

有人打架。

有人自残。

有人只要父母反对什么,那他就去干什么。

他们似乎在用一种近乎自毁的方式呐喊——我不想被控制了!

在父母课堂上,咨询师说:

“没有谁愿意过一辈子别人的生活,哪怕这个人是我的爸爸。”

“所以,钥匙在你们这里。”

看到这段话,我不知道那些家长有没有有所领悟。

希望这样的父母能明白,爱是成全,而非控制。

爱是让孩子成为他自己,而不是强塞进另一个灵魂。不然,机器人“中毒”,早晚的事。

03
我曾经用小时候玩过的弹力球举例。

那种小型的弹力球,手里握着好几个的情况下,你握得越紧,弹力球越想着往外跳,如果这个时候你突然露出了一点缝,弹力球可能就跑出去了。

为了防止弹力球溜掉,我们只能不断地握紧,握得更紧……

其实这就是中国教育的现状,不管是学校,还是家庭,往往都是如此。

电视剧《小欢喜》好评不断。里面讲述了三个小家庭,围绕着高考发生的各种故事。对于家庭关系的描写,非常真实。其中,最典型的就是宋倩和女儿英子之间的母女关系。

作为“中国式”好妈妈,她把一切给了女儿。放弃稳定的工作,只为拥有更多的时间来照顾孩子,为了女儿能考上清北,一丝也不敢松懈。 害怕女儿学习被打扰,她在英子房间安装了隔音透明的玻璃墙;停掉女儿所有的兴趣爱好,包括女儿最爱的乐高;帮女儿制定严格的时间管理表,精确到每一天的每一分钟;起早贪黑为英子煲药膳粥,要求孩子每天空腹吃一个海参;……

这样的爱,让英子倍感压力。 高三誓师会上,英子想在气球上写上自己梦想的航天局,可妈妈非要让她写考700分。为此和妈妈发生了争执,气球都被挤破了,最后英子气得哭着跑开。受不了这样严苛的限制,有次英子逃课去了爸爸家,还将妈妈给她顿的燕窝给爸爸的女朋友小梦喝。这一幕被妈妈看见了,两人发生了激烈的争吵。

明明全心全意地付出,到头来,却得到女儿一句“我讨厌你”。为什么会这样? 因为这样的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爱,而是以爱之名行控制之权。包裹着控制欲的爱就像枷锁一样锁在孩子身上,而带着枷锁人生的必将不幸福!

04

“你好了,我就好了” “我一切都是为了你” “你听话懂事,我就开心了”

是不是很耳熟?这是父母常对孩子说的话。 话的背后,是深深的控制,而控制的背后,是对孩子情感的勒索。

控制欲的背后是父母对孩子情感的勒索!

如果一个孩子已经出现了问题,我建议其父母首先反思的就是,自己的控制欲是不是很强,有没有对孩子进行情感的勒索。

心理学家苏珊.福沃德在《情感勒索》中写到,“情感勒索者会利用恐惧感,责任感和罪恶感控制着你,双方一起被困在恶性循环当中。”

而情感勒索恰好是父母控制孩子最有力的武器。 这种情感勒索会让被勒索者深感压力,每一次的反抗都会被愧疚感和自责压的喘不过气。

心理学大师海灵格说,“幸福的家庭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家里没有控制欲很强的人。”

给孩子真正的爱,是让孩子能够按照自己内在的节律向上生长,成为他本应该成为的人。这是一门需要父母用心学习的功课。

正如黄磊在《小欢喜》幕后采访中说:“孩子应该是一个独立而快乐的人,有尊严,能够很体面的活着,对自我有认识,能够有独立的思想。” 我们和孩子终将分离,我们要做的就是接纳分离,划清界限,给他自由,不以爱的名义去控制孩子。学会鼓励,给孩子前进的信心;学会放手,培养孩子独立的思想和人格! 爱他,如他所是,而非你所愿。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