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否》盛长柏说服王盛康三家把康姨妈送进慎戒司的策略,真是教科书级别的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中,盛长柏给人的印象一直就是人品极好,正直、严肃、寡言,说话一板一眼,有点古板。
但是在盛老太太中毒事件中,盛长柏表现出来的处置康姨妈和王在娘子的魄力和决心,以及劝服王老太太和康姨父把康姨妈送进慎戒司时所用的策略,对盛紘分析为什么一定要把康姨妈送进慎戒司的理由,既表现出了他的正直和善良,又表现出了他的睿智和老成持重。
王老太太看到盛长柏一会国法难容,一会必须家法处置,完全一幅秉公办理的样子,知道无法在公理上说服长柏,只好以血缘亲情打动长柏,结果长柏的回答真是太给力了:
这世上亲或不亲,也难说得很。老爷并非祖母亲生,我等兄妹更与老太太没有血缘干系,可这些年来,老太太为这个家穷尽心血,一片慈爱纯然肺腑。而姨母呢,她和母亲同胞所出,这些年来,只见她挖盛家墙脚,未见她半分关怀过母亲。明知此事骇人听闻,依旧诓骗我母亲给祖母下药,更有甚者,要拉我娘当替死鬼?这是亲骨肉会做出来的事吗?
这里盛长柏没有象那些文人一样,动辄引经据典,拿出古人那些亲或不亲的道理来辩证,如果那样,王老太太或可一辩。而是直接拿两个当事人说事,一副对事不对人的态度,这样对比的效果,对人的冲击更强烈,也更能证明亲或不亲不是只看血缘关系的,在座的每一个人,不认同都不成,也让王老太太无话可说。特别是最后一句反问”这是亲骨肉会做出来的事吗?“把球踢给了王老太太,更让她无法再拿亲情来说事。
说服不了长柏,救不了康姨妈,王老太太堵气回家。
王家人和康姨妈的儿子一走,长柏面临的问题是,怎么让王家和康家签字同意,把康姨妈送到慎戒司(相当于现代的女子监狱),人一直关在盛家也不是事。
1
亲情打动王老太太
王家,王舅父和王舅母是巴不得把康姨妈送进慎戒司,甩掉这个惹祸精,所以只要王老太太点头,王家就搞定了。
王老太太作为当家老太太,她最大的心愿就是儿孙平安康健,所以长柏就以亲情攻势来打动王老太太。
盛长柏到了祖母面前,首先赔罪,再次申明康姨妈必须送到慎戒司,折子都已送到内务府了,说明这事再无更改的余地,让老太太死心。
然后以同理心对祖母说自己已为人父,非常理解老太太的一片慈母之心。这一招用的非常好,老太太果然不再死死的板着脸,而是眼晴一红,流出泪来。
盛长柏接着开始从盛老太太二十几岁新寡拒绝娘家的好意没有改嫁,放弃了自己的幸福,到一心培养盛紘,为了盛紘的婚事与娘家断了情分,再到为了孙子辈又是呕心沥血,总之盛老太太为了没有血缘关系的盛家,付出了一生,现在她被人所害,儿孙们还不能为她讨个公道,那自己和父亲还能为人吗?
这又是一个同理心,只不过用在了王老太太身上,到了王老太太这个年龄,最怕的估计就是儿孙不孝,最希望看到的就是所有人都是孝子贤孙才好,虽然这个孝子贤孙要治自己的女儿,可是在她内心深处,也是认同长柏的,只是关系着自己的骨肉,到底心有不甘。
有了上面的铺垫,长柏开始打感情牌了,立即接上:
外祖母的骨肉,只有姨母一个人吗?
这句一问,立马让王老太太的思绪跟着自己走,开始讲自己的母亲王大娘子因为小时没有和父母在一起,一直很遗憾,以此来引起王老太太对小女儿的愧疚。一个人一旦对某人有了愧疚,就会想着要补偿,这是普遍人的心理,王老太太也不例外。
最后搬出小时候在外祖家的故事,和表弟摘的山楂有一半都烂了,外祖父让自己扔掉一半,并且教导两人:
倘不将烂果子丢弃,那些剩余完好的,也保不住——为人处世,也是这个道理,然后说康姨妈就是那个烂果子。
古代的女人,都是出嫁从夫,丈夫就是自己的天,何况王老太爷还是供奉太庙的,更是让王老太太说起丈夫就非常骄傲的,现在盛长柏把丈夫的话搬出来,更让她觉得这道理再正确不过了。
盛长柏趁热打铁,说舅父原来比盛紘的官还大,现在却比盛紘的官小两级,这些年一直升不上去,就是因为一直给康姨妈收拾烂摊子,被拖累了。不但舅父被拖累,连佑表弟都被拖累了,因为娶了生不了孩子的康姨妈的女儿康元儿,如果姨妈在,表弟以后可能连个孩子都不会有了。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外孙女再亲,也不如自己嫡亲孙子亲,为了小女儿,为了儿子,更为了孙子,为了王家后代,王老夫人只能舍弃了这个女儿,同意把康姨妈送到慎戒司。
看看,盛长柏这一环扣一环,一步一步在情感上递进,一点点的在情感上击溃王老太太坚硬的心房,终让她同意,盛长柏这一手玩的漂亮。
说服了王家,再说服康家就容易多了。
2
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
康姨父和康姨妈一直是势同水火,康姨父如果不是忌惮着王家,早休了康姨妈,现在有这么个好机会,估计不会放过。
这个时候,对康姨父就不能用对王老太太那一招了,亲情对康姨父不起作用。那就得另想办法了,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这一理论对盛长柏来说就起了作用。
康姨妈一直欺压康姨父的妾氏,那么这些妾氏恨死康姨妈了,其中一个很受宠的苏姨娘就对康姨妈恨的牙痒痒。
如果康姨父把康姨妈休了,那就会另娶一房老婆,苏姨娘就得继续受再娶的正房的气,可是如果康姨妈被送慎戒司,康姨父就不会再娶,这样受宠的苏姨娘在康家后院就是老大了,这么简单的道理,苏姨娘随便一想就明白。
长柏找人与苏姨娘接上头,一边苏姨娘吹着枕头风,竭力劝说康姨父同意;另一边长柏再找人告知康姨父,为着康姨妈的事,王家和盛家闹翻了,盛家快被说服了。
康姨父巴不得摆脱康姨妈,现在两边使劲,康姨父一分钟都不耽误,就同意了。
长柏这一招里应外合,用的是非常妙,不动声色间解决了问题。
虽然王家和康家都同意了,但是盛紘这会还在闹迷糊,觉得处置康姨妈处置的狠了,儿子长柏只能和老父亲细细的解释了。
3
实际利益劝说盛紘
长柏对父亲说,这么狠的处置康姨妈,就是为了家族利益。
现在这事出来了,随便处置了事,可是哪天被人利用了,直接一个”怠慢嫡母,凉薄忘恩“的名声落下来,立即就能让他们处于被动状态,不死也得脱层皮。
特别是这样的事情,在关键时刻,例如升职加薪,与人竟争个官位时,被人在背后插一刀,怎么死的都不知道。
现在这样处置了,一切都有证据,不怕到时有人闹出来,算是解决了这个后患,这对于一直希望光耀门楣,想儿孙出息的盛紘来说,这才是重中之重,所以他一秒钟都不带犹豫的,举双手双脚赞成把康姨妈关去慎戒司去。
盛家、王家和康家,为着各自己的利益,把康姨妈送到了慎戒司,这还有一个亲妈需要处置的,但是人家盛长柏处置起亲妈来也是毫不手软,看似无情,其实处处都是维护亲妈,为亲妈着想,为家族利益着想。
4
处置亲妈一劳永逸解决后患
王大娘子被送到宥阳老家祠堂去悔过,这对王大娘子来说简直是坐牢,但是这件事从长远考虑,却是有百益而无一害的。
其一,王大娘子避免了面对婆母的尴尬和心虚,老太太看到儿媳妇受了这么重的罚,眼中不揉沙子的老太太的心里也舒服点。两个人十年不见,再大的怨气也都消了,十年后婆媳两个再见面,以着王大娘子泪腺发达程度,在老太太面前哭一场,两个人立即和好,心中再无一点隔阂。
其二,既然给老太太下毒,王大娘子也有份,那就要受到惩罚,为了避免事后被人说事,现在让王大娘子去宥阳老家祠堂吃斋念佛,既有人证,又是事实,不怕到时被有心人说事,影响子孙前程,解决后患。
其三,王大娘子去宥阳老家,有大房的伯父伯母照顾,吃穿用度一点都不会亏了她。就象刘昆家的说的那样,只要长柏仕途通达,家里的人谁也不敢给她脸子看,所以根本不用胆心王大娘子在宥阳老家会受罪,况且年节都是可以出来的,中国的节日何其之多,还怕没有出来放风的机会。
其四,王大娘子是个糊涂虫,现在有盛老太太镇着,有盛紘在旁边看着,盛家出不了什么大乱子,太太平平。可是哪一天,盛老太太过世了,盛紘也走了,那王大娘子升级为老太太,就是盛府最大的了,她说话谁敢不听。如果她对府里的事情胡乱插手,儿媳儿子不听就是不孝,听了就会把家里弄的一团乱,说的再严重一点,一个不靠谱的主母就是乱家的根源。盛长柏这么聪明的人正是想到这一点,所以才让老母亲去老家祠堂吃斋念佛,静下心来,好好想想这些年家里发生的桩桩件件事情,捋清事情的关节,想明白一点,脑子清醒一点,以后就不会再胡乱插手家里的事情,这对儿孙来说是十分有益的。
盛长柏对亲妈的处置,真真是费尽心思了。
盛长柏的这一番作为,一件事情,对不同的人,使用不同的谋略,无论是说服王老太太、康姨父,还是给父亲释疑,处置康姨妈和亲妈,真是教科书级别的理论联系实际了,比兵书上的三十六计用的都好。
这一件件事情都做的让人既挑不出毛病,又老成持重,与在官场打滚几十年的老人相比,也毫不逊色,盛家有盛长柏,盛紘想光耀盛家门楣真是希望在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