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展飞:认为自己有天赋,这是病,得治……
我曾经在很长时间里,认为自己在某些方面有天赋。比如我小学的时候,成绩一直很好,关键是我在五年级之前从来不写作业,然而这并没有影响我的成绩,所以我就以为自己有学习的天赋。
小学毕业考试,我的数学考了全镇第三名,这又一度让我认为我在数学上很有天赋,直到初二初三的时候我连一个方程组都解不出来的时候,我才发现我在数学方面的天赋并不怎么突出。
不过还好,在初一的时候,我又发现,我似乎有写作天赋,因为我的作文经常被老师当作范文来读,一度整个级部的同学和老师都知道我写作文好。到了高中后,我的作文还曾经得过满分,这愈发坚定了我的想法,直到多年后我虽然成天写,然而并没有写出啥名堂来我才觉得我大概在这方面也没啥天赋。
上了高中,本来不喜欢政治的我,因为遇到了对脾气的老师,突然觉得政治是那么简单和可爱,于是经常考到135分以上,这又让我觉得,我在政治上很有天赋,于是迸发出以后一定要从政的想法,以至于填志愿的时候除了政法专业,别的一概没填。
后来我终于发现,认为自己有天赋,这是一种病,得治。
我在教学后,每年都会让学生在一张小纸条上写一下自己的高考期望,然后贴到外面的文化墙上,每到写完的时候,我看完了都会笑笑,仿佛看到了以前的自己:那些小纸条上,山东大学似乎都是比较低等的愿望,更多的都是比山大要好的学校,其实我很清楚,班里能达到山大水平的孩子,绝对不会超过5个。
不过,梦想总还是应该有的,万一实现了呢,呵呵。
后来就有学生在担忧,自己怎样跟那些实验班的同学竞争,我说同学你想多了,那些考650左右的同学,不是你的竞争对手,因为你还是先考虑一下怎样把自己的分数提到500再说比较现实。
我因为常年带文科班,时间长了就有几个自己的法子,用来“捞”学生的,比如数学,我让一些人不要做别的题,就做练习题和例题,只要做会这两样,其实考到110分左右是没问题的。同样,把政治历史书,从头到尾认真背三遍,想考个理想分数还是没问题的。
不过,看似简单的做法,却很少有人能信、能做到。
更多的人,还是在做一些好高骛远、不切实际的事情,最终还是以失败告终。
这里面很多人也做了,只不过没等做到一定程度就放弃了。
这里面有不少人,都是上了“天赋”的当,做一阵子没见成效,就觉得自己在这方面没有“天赋”,于是放弃。
其实,说难听点,你一个普通人,能有什么天赋?
大概是我们的教育出问题了吧,很多人最难面对的事就是承认自己资质平庸,而且在很多事上都是资质平庸。
我严重怀疑这是“赏识教育”的后遗症,因为他们从小到大听到的都是——加油,你是最棒的!某某,你最棒!
呵呵。
一个人不承认自己资质平庸,会浪费掉他身上最重要的一个资质:肯下笨功夫。
正如我上面写的那种学生。
我教给他们的法子虽然笨,但是有效,然而他们并没有去做。
其实,很多时候,我们以为的质量问题,大多本质是数量问题,因为数量不够,差几个数量级而已。数量就是最重要的质量。大部分质量问题,在微观上看,就是某个地方数量不够。最大的误区是明明是数量不够的问题,因为错误地以为瓶颈在于质量,幻想在不增加数量的前提下,用某种奇技淫巧,偷工减料达到目的。
这时候玄学、迷信和各种无病呻吟就出现了。数量不够,底子不够厚时,很多事情是做不到的,最终面临的还是失败。即使有时看似有捷径,欠的账迟早是要还的。
所以说,资质平庸如我的这种人,又不想下苦功夫,老是幻想走捷径,最终的下场一般都是失败。
话说回来了,为什么很多人不想下苦功夫呢?
所谓苦功夫,必然是有点苦的,这只是其一,更多的时候,是因为这种苦功夫很长时间都看不到进展,这正如在黑夜里登泰山,在爬上最后一台阶之前,可能我们并不知道马上就到山顶了,最后一刻你放弃了,那结果也是失败。
说白了,很多事就是要不计后果不计回报地先做着,不要时时惦记着要回报,用时髦点的话说就是“只问耕耘不问收获”,把该干的活都干完了干好了,会有收获的。
绝大多数人应该考虑的问题其实只有两个:
这事还在进行中,你要什么自行车?
没有数量,你要什么效果?
不管是高中生也好大学生也罢,英语不好就好好背单词,8000不行就一万,破了一万你再试试,数学不行就多做题,如果什么都不做,还自视甚高的话,也不用太担心,现在荒废的不过是高中和大学,以后还有几十年可以供你荒废。
写到最后,我再强调一下,我写这篇文章的中心大意是,凡事要做,首先要排除自己有天赋这个想法,除非你真有天赋,如果没有,千万不要认为自己真有天赋,这是病,得治,早治早康复。
尽快认识到下笨功夫是成功的唯一途径,对绝大多数人的人生发展来说,非常有帮助。
我就是治好了“认为自己有天赋”这个精神病以后,才觉得慢慢好起来了。
如果你现在还比较迷茫,没有找到更好的学习方法,我觉得可以相信两点:
重复就是最好的方法。
数量可以干死质量。
至于你信不信,反正我是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