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明则拳明,心滞则拳滞,武者不可不懂的误区
在正式开始写之前,我们先看一段视频,作为引子。
俗话说:宰相肚里能撑船;可俗话又说:有仇不报非君子!
俗话说:宁可玉碎,不能瓦全;可俗话又说: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俗话说:男子汉大丈夫,宁死不屈;可俗话又说:男子汉大丈夫,能屈能伸!古语如此反正无常,那我们平常做人做事,到底何去何从?标准的智慧答案是“看情况”。这在我们现在受西方思想影响非此即彼,非黑即白的逻辑里,是很难理解的,以为这样的答案相当于没说。实际上这才是智慧,因为没有什么事情是一直不变的,同样一件事,不同的人处理,结果就不一样。因此我们的智慧是:一切看当时的情况而定,简言之就是“看情况”。用马哲的观点来说便是: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表面上看、字面上看,这是矛盾,实际上这里面蕴含了一个因人而异,因事而异的问题,一个客观和理智的问题。这种问题在学习传统武术的过程中比比皆是。我们几千年发展下来,流传下来的拳诀拳论口头术语多如牛毛,就因为这种思维惯性的问题导致我们现在学习传统武术当中会有很多难以理解的问题。
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思维惯性,有些思维惯性是普遍的,有些是自己特有的。这种思维惯性的形成是与一个人从小到大的所有经历以及他自己的知识结构息息相关的。同样的文字,不同人看到会产生不同的理解,尤其是我们博大精深的汉语。比如说“猪”这个字,平常对人说这个字,大家会认为是开玩笑,没人在意;而如果对一些有宗教信仰的人说这个字,大概率会招来一顿白眼甚至拳脚。我们觉得是开玩笑,没什么恶意,但是他们会觉得这是世界上最毒的脏话。这就是思维惯性的问题。
在武术领域里,最常见的就是徒手开砖。这是一种硬功夫,把砖头拿在手里,用另一只手拍击,砖头应手而断;把砖头放在一个支撑物上,用一只手压住砖头的一半,另一半悬空,用另一只手拍击,砖头应手而裂,而且有时候是好多块砖头叠加在一起。这样的表演,都会引来一阵阵欢呼和赞叹,因为这个手掌的硬度,这个功夫都是常人不具备的。我们所有人都会觉得这个很厉害,他的手掌比砖头都硬!
这就是一种典型的思维惯性,不经过理智分析和思考,眼睛欺骗了你。因为在生活中,我们形成了一种思维惯性。往往认为是一个硬度高的物体才可以把硬度低的打破,这是我们生活中常见到的现象。斧头劈开木材,是因为斧头比木材硬;石头可以砸碎核桃,是因为石头比核桃硬,这样的事例生活中随处可见,因此就形成这样的思维定式,看到人用一双肉掌就打断了砖头,就想当然的认为他的肉掌比砖头要硬很多。
其实不然,从逻辑上说,硬物可以打断、打碎比自己软的物体,这是对的,可是如果反过来,一个物体把另一个物体打断了,并不意味着这个物体比另一个物体要硬。看起来比较绕口是吧,我经常跟学生们说,这是一个必要条件和充要条件的问题。因为一个物体把另一个物体打断,因素可以挺多,除了绝对硬度之外还有位置变化,技巧使用等等。
换一个例子来说,鸡蛋和石头,鸡蛋敲石头,鸡蛋碎;那石头敲鸡蛋,还是鸡蛋碎。无论怎么互换,都是鸡蛋碎,这个结果是不变的,这才是绝对硬度的因素。那我们想一下,一个武术高手,徒手可以拍断五块砖头,如果他的手真的练到比砖头还硬的话,反过来用砖头敲敲他的手试试,都不用五块砖头,一块就够了,结果一定是会把手掌敲骨折,很可能还是粉碎性的。手掌比砖头硬吗?肯定不是,手掌是血肉骨头组成,物体不同,密度有上限。但是徒手击断砖头的力量,和手掌跟砖头的绝对硬度,这是两个课题,不能等同。换句话说,把砖头击断的力量,和绝对硬度下击碎砖头的力量不是一回事。而由于我们生活中见到的大多是硬物打碎软物,由此看到手掌断砖,就不假思索的认为手掌比砖头硬,这就是思维惯性的误区。
纵观武林,几百年来的创造和改良都是文武双全的大家,后面的传承是有教无类,多是文化知识比较少的弟子,再加上社会发展阶段的限制,老师们在传承武艺的时候,往往词不达意,用词用句多根据自己生活经历知识积淀的背景来创造术语,而由于这个背景环境的不同,今天我们再看传承下来的术语名词,按照自己在现在社会环境下形成的思维惯性,能理解出来的一般是错的。我们用太极拳和形意拳的身法要领术语做一个对比。
太极拳的祖师描述身法要领用的是“虚领顶劲、含胸拔背、尾闾中正等等”太极拳的身法,在杨氏太极拳成型的时候,描述的是三道气圈,身如古钟。尾闾中正等术语说法,据说源自于武禹襄,他练太极拳之后总结了十三条身法,这些术语后来逐渐被各种太极拳接受,乃至被整个内家拳接受。因为无论太极拳还是形意拳,还是其他内家拳,身法要领是一致的,只是在应运技巧是不一样,才造就了不同的训练体系,也就是我们说的门派。可能我们现有的知识积淀,连“尾闾”指的是什么地方都不知道呢,怎么理解尾闾中正?如果没有门内人指导,这类术语能看明白才怪呢。
形意拳的祖师在描述形意身法要领的时候,用的是“鸡腿、龙身、熊膀、虎抱头”。只说“鸡腿”吧,爱吃的人看到“鸡腿”这两个字,第一想到的是肯德基的炸鸡腿,好吃。我们现在的爱好者看到这个术语的时候往往比较懵,虽然知道鸡,也知道鸡的腿是什么样的,但是用这个作为身法要领就不知道怎么回事了。我们大部分人生活在城市,养鸡的很少,仔细观察鸡腿的机会基本没有。因此对于祖师想用“鸡腿”表达什么内容,我们可能真的想不明白,因为我们没有祖师当年心领神会创造这个术语的背景环境,想要准确理解这个术语,就要摆脱自己的思维误区。只有练出来的人,功夫到了一定水平,才知道祖师用“鸡腿”这两个字来描述形意的身法要领是多么妙不可言,多么形象和准确。可能我洋洋洒洒上万字来讲述,都不抵祖师两个字,就是这个“鸡腿”,言简意赅,既形象又准确。当然我们从纸上看这两个字,无法心领神会,跟祖师产生共鸣。如果有一些观察鸡活动的经历,再加上老师从旁辅助,那可能很快就领悟了。传统武术十分注重“悟”,类似现在的“理解能力”,就因为这其中有很多不可用语言来描述的东西,除了体悟,别无他途。而我们当前的社会环境和过去相差太大,再加上传承断层,如今再学拳,再看拳谱拳论,理解同一个术语,以我们的知识积淀以及环境等背景,所能理解到的,跟先辈们想表达的,大概率不是一个方向。所以说我们现在学拳,最大的障碍就是思维误区。
通过练拳,能意识到思维惯性的问题,能排除思维惯性的影响,可以提高学习能力分析能力逻辑能力,无论是学生还是成人,都有莫大的好处,这就是传统武术对人的文化影响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