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送2】廖业斌:教育的狼性与人性
教育的狼性与人性
绵阳东辰一小 廖业斌
姜戎的《狼图腾》一度风靡全国,在友人的强烈推荐下,我也曾在上班之余挑灯夜战,一口气读完。
在我国传统的汉文化里,狼是野性的代表,凶狠残暴。在我们汉语的体系里,与狼有关的语汇几乎都是贬义词,如“狼狈为奸”、“狼心狗肺”、“狼子野心”;在我们童年的故事里,狼也并非善类,《狼和小羊》中的狼强词夺理,《东郭先生和狼》中的狼过河拆桥、恩将仇报,《小红帽》中的狼凶恶成性。然而,《狼图腾》却为我们描述了一个不为我们所了解的狼的世界,作为生物链上的一环,狼的团队合作、智慧果敢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读罢全文,让人不禁掩卷长思,狼并非我们想象中那么坏,狼性也有诸多令人动容的内涵。
再后来,狼性文化开始席卷全国。首当其冲的是企业界,对外,强调竞争与侵略;对内,强调协作与纪律。这对于竞争激烈的企业来讲,本无可厚非。而且,从一定程度上,这为企业的团队文化建设、现代企业制度转型和打造核心竞争力注入了强大的动力。然而,事物皆有两面,过犹不及。狼性文化背后隐藏的残酷无情、弱肉强食以及为达目的不择手段,也造成了人性的迷失和丛林法则的蔓延。在强调和平与发展的现代社会,人们已经越来越清醒地认识到发展并非“你死我活”而是“互利互惠”,“共赢”成为新时代的显著特征。
人性是什么?它是人类天然具备的基本精神属性,是一定社会制度和历史条件形成的人的本性。固然,人性有善恶之争,但现代社会学研究认为,人性中亦有与生俱来的特性,如:对生存的渴望,对胜利的渴望,对伴侣的渴望以及对同类的关心等。通常来说,我们所说的人性是指人性中美好的部分,如善良、真诚、助人为乐、吃苦耐劳、坚韧不拔以及对真善美的向往和追求。马克思说:“我是个人,凡是符合人性的东西,我都觉得亲切”。对于普罗大众来说,我们希望亲切的是人性的美好,那些人性中的丑恶只能带来恐惧和灾难,只有切肤之疼,哪有亲切之感。沈从文说:“我只建造一座小苗,在这座小庙里,我供奉的,是人性”。沈从文这样说,也这样做,正因为其一生葆有人性的美好:敦厚、善良、真诚,也才赢得身前身后无数后辈的敬仰。
与人性相对的是兽性。普罗提诺说:“人类处于神与禽兽之间,时而倾向一类,时而倾向另一类;有些人日益神圣,有些人变成野兽,大部分人保持中庸。”其间,起作用的是教育。好的教育激发人向善,放大人性的美好;坏的教育教唆人向恶,把人性中的自私、凶残发挥到极致。其实,人类的文明史就是人性中的善与恶的斗争史,恶占上风,人类社会就处于黑暗之中,民不聊生;善占上风,人类社会就处于光明之中,安居乐业。
如今,狼性文化在教育界颇有市场。为了做大做强,某些地区或某些学校无所不用其极。
首先表现在对资源的占有或掠夺上。一是政策资源,一些学校采取各种手段争取政府的扶持,如资金的投入和政策的倾斜;二是师资资源,一些学校可以外引内联,集中区域内的优秀教师;三是生源资源,区域内的优质生源一网打尽,并不断挖周边区域的墙角,美其名曰:教得好不如招得好。这样的竞争造成了现阶段国内超级学校的不断涌现,教育的恶性竞争日趋激烈和残酷。
其次表现在教育的过程中是崇尚竞争。有顺口溜曰:“两眼一睁,开始竞争”,教师之间竞争教学质量的高低,学生之间竞争分数的优劣。甚至提出“逢冠必夺,有一必争”的口号,以此激励师生的狼性,并大力培育“胜者为王”的文化土壤,希冀借此让学校在激烈的竞争中勇立潮头,甚至赢得龙头老大的江湖地位。
现代社会,竞争是必须的,只有竞争才能带动社会的进步和技术的更新。因此狼性文化有积极合理的部分,但竞争应该是理性的适度的。然而,遗憾的是,我们今天的教育竞争中存在着很多不正当不公平的竞争,如重点校与普通校,直属校和非直属校。尤其是班级之间和学生之间的过渡竞争,直接导致老师和学生之间人际关系的紧张和人格心理的扭曲。使得老师对后进生和品行有偏差的学生的教育和关怀难以心平气和,即使优等生也有“朝不保夕”“阴沟翻船”之虞。这样形成的重重压力,对于还未成年的孩子来说,过于残忍。马加爵事件后,大学校园曾一度流行一句玩笑话:“谢谢舍友不杀之恩”,这话背后折射的是对人性恶的鞭挞和对人性美好的呼唤。
要改变今天教育的大格局,我们无能为力。但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我们至少可以让狼性少一些,让人性多一些,让人性的光芒照亮校园,唯有如此,我们才能对得起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
有刀哥,但不只有刀哥
看教育,但不只看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