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和孩子真的适合做朋友吗?
“和孩子做朋友!”几乎成了年轻父母挂在嘴边的一句话,这句话传递着父母的平等、民主、开明、包容的思想。然而,亲子关系的最佳状态真的是朋友吗?
首先,看文明之初的原始亲子关系。看看“父”、“母”、“朋”几个汉字的含义。父者,矩也。“父”最早出自甲骨文 ,字形象右手持棒之形,意思是手里举着棍棒教子女守规矩的人是父亲。母者,牧也。寓意是哺育,又细分为喂育和养育,喂育是给孩子提供最基本的生长条件,而养育是母亲像牧羊人一般,把羊赶出羊圈,找一块水草丰茂的地方让羊吃草,同时牧羊人观察着周围的安全隐患,待羊吃饱喝足后,再把羊赶回羊圈。“朋”是由两个月字组成,月在古汉语中就是肉的意思,顾名思义,朋友就是酒肉相投之友,吃喝玩乐相伴。从上述三个汉字的本意来看,父母是生育、哺育和教育孩子的人,负有对孩子进行养育和引领的责任,朋友则是选择的吃喝玩乐的伙伴而已。
其次,看传统文化背景下父命难违的亲子关系。中国传统亲子关系有一些鲜明特征,一是父为子纲,父母对孩子婚姻大事、职业选择等终生大事具有决定权,孩子必须遵从父母的意愿,存在着不平等的权力关系;二是遵守家规,过去每个家庭都有一套约束力较强的家规,孩子只能无条件遵守,违规后要受到轻重不同的惩罚;三是单向沟通,父母对孩子更多的是要求或希望,即使孩子有意见也不能反驳或解释,孩子的想法很少得到表达和尊重。
再次,看改革开放后渴望平等民主的亲子关系。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经济体制的改变,特别是改革开放后西方民主平等思想的涌入,亲子关系开始发生蝉变,保持着父母威严的虎妈狼爸越来越不受欢迎,羊妈猫爸渐成时尚,年轻父母不仅崇尚而且很快接受了平等、民主、和谐、融洽的亲子关系,和孩子像朋友一样关系的越来越多,遇事主动与孩子商量,婚姻大事的决定、职业的选择等尊重孩子的意见,把自己和孩子放在了平等的位置上,家庭关系实现了家本位到人本位的转变。
第四,看朋友式亲子关系的实践效果。时代在发展进步,改变传统亲子关系的陈规陋习是必然趋势,但是究竟该如何改呢?崇尚平等、自由、个性等价值取向没错,但许许多多的父母由于没有把握好分寸,孩子平等意识没形成,却形成了自私自利;自由精神没形成,却形成了没大没小;个性品质没形成,却形成了我行我素。照搬照抄西方国家的亲子关系模式,食洋不化走向了事物的另一个极端。教育引进须防“南橘北枳”,一些所谓新理念登陆中国后,由于“水土不服”明显偏离了其“真谛”,学习别人的东西要学会拿来主义。
家长真的适合和孩子做朋友吗?这个问题需要从两个方面来分析,一是从家庭伦理、教育伦理来看,父母和孩子是有长幼主次之分的,权力和责任有大有小,把亲子关系变成朋友关系就等于把父母的权力和责任都变小了,权力小了易于建立民主平等的关系,但是责任小了教育正确的引导和善意的干预的作用就会大打折扣,带来许多负面效应,这或许是众多“熊孩子”产生的真正原因。二是从生活、沟通、尊重等方面来看,把自己和孩子放在平等的位置,视孩子为朋友是可行的。因为孩子是独立的生命个体,有着被尊重的权利,在生活中与父母平等对话交流,有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因此,“和孩子做朋友”在生活等方面是可以的,但在教育和家庭伦理方面就有诸多不妥了,好经切莫念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