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一见杨过误终身”,为何耶律燕却看不上他?
一见杨过误终身,仿佛是一个魔咒。在《神雕侠侣》中,几乎所有的女孩子都没有逃脱掉这个魔咒。
程英、陆无双终身不嫁,郭襄不能忘情而出家,最可怜的是公孙绿萼,像雨后的花瓣一样零落在绝情谷底。完颜萍虽然嫁了人,但严格说来,她对杨过是动了情的。
只有耶律燕,是一个例外。
杨过武艺高强、英俊潇洒,又很会撩妹。为何正值妙龄的耶律燕,没有被他吸引呢?
1
最主要的原因,应该是耶律燕生长在一个充满爱的的家庭中。
首先,她的家庭是完整的,父母俱在,还有几位哥哥。在完颜萍刺杀耶律楚材的时候,可以看出,耶律家是个很幸福的家庭。
耶律齐为了父亲的安全,可以寸步不离的守护;耶律燕因哥哥不忍伤害完颜萍,肆无忌惮的开着哥哥的玩笑。父子兄妹、其乐融融。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长大的女孩子,可以说是受尽宠爱、无忧无虑。
有心理学家说过:一个没有得到过足够爱的人,他会极度渴望爱,因为十分缺乏安全感。无法获得自信、勇敢、坚强。
程英和陆无双均是父母早逝、无依无靠,连最起码的生活和人身安全都无法保障,缺爱、缺安全感是必然的。
公孙绿萼虽然有父母,但这样的父母还不如没有。夫妻俩势同水火,谁也无法给予女儿真正的爱。而郭襄生在战乱中的襄阳,父母忙于事业,加上和弟弟是双胞胎,并不被重视和关注,本质上也是缺爱的。
这样的女孩儿遇到杨过,才是命中的劫。杨过只是付出了一点微不足道的关爱,她们就如飞蛾扑火般,彻底沦陷和迷失了!
耶律燕则不同,父母兄长给了她足够的爱,她的内心是强大而富足的。在书中俩人的交集很少,其实就算杨过想撩她,对她各种示好,她也不会为了这一点点的好,就轻易爱上杨过,更别说为他终身不嫁或者出家了。
就像一个家境富足的小孩,吃过太多的高级糖果。如果有个人贩子,想拿着几块廉价糖果哄骗她跟自己走,这个孩子会上当吗?说不定白送她,她都不要。
所以,为人父母最重要的,就是要给孩子足够的爱和安全感,这才是自信、勇气、力量的源泉。
2
耶律燕还有一个优势,就是拥有优秀的父亲和兄长。
父亲耶律楚材身为蒙古丞相,一生雄才大略;哥哥耶律齐是武林顶尖高手周伯通的弟子,妥妥的优质青年一枚。有这样的父兄在身边,一般男子还真入不了耶律燕的眼。
杨过再好,毕竟是个无家无业的江湖草莽,而耶律燕是官宦人家的千金,杨过显然不符合耶律燕的择偶要求。这是她对杨过无感的主要原因。
后来,耶律楚材获罪被杀,耶律燕和哥哥只能逃命。南下逃难途中,耶律燕遇到了有大理皇家背景的小武,并嫁给了小武。
小武虽然看上去不如杨过优秀,但兄弟俩既是大理一阳指的传人,又是郭靖的嫡传弟子,是不折不扣的名家子弟加经济适用男。对于落难的耶律燕来说,这的确是最好的选择。
可以说,耶律燕根据自身情况的变化,在不断调整择偶标准。但不管从家世还是个人能力,她的丈夫人选都是在向父亲和哥哥靠拢的。
程英、陆无双还有公孙绿萼,她们成长在非正常环境中,对男性的认知明显不足,对自己的婚姻也没有目标和规划。
至于郭襄,虽然有个优秀的父亲郭靖。但很明显,郭襄口味比较重,对郭靖那种憨厚朴实的风格完全不感冒,反而对那些离经叛道的行径很欣赏。
对于一个女孩子来说,父亲和哥哥的形象,会帮助女孩建立对于男性的认知,更是对女孩子的择偶起着重要影响。
3
耶律燕出身名门,父亲又身居高位,接受的是正统良好的教育。
在这种严格的家庭教育下,耶律燕很难会对一个仅有几面之缘的男人,产生男女之情。如果是在杨过婚前,俩人接触多了,耶律燕还有可能动心。但是在绝情谷重逢后,那就绝无可能了。
绝情谷再次相遇时,杨过已婚。当程英、陆无双、公孙绿萼等人围绕在杨过身边时,耶律燕却离得远远的,甚至已经和小武有恋爱的迹象了。
男女有别,正常情况下,女孩子应该和男子保持一定距离,尤其是已婚男人,更要避嫌。这是女孩子自尊自爱的表现,更是家庭良好教育的体现。
像程英和陆无双,在知道杨过的已婚身份后,还与杨过有着各种牵扯纠缠。结果,蹉跎了青春,耽搁了一生。
尤其是郭襄,早就知道了小龙女的存在,仍然心存幻想。当杨过和小龙女归隐后,满世界去寻找他们,问题是找到又如何呢?难不成要做妾?这么不管不顾,不怕自己的父母难堪吗?
良好的家庭教育,会塑造正确的三观,就不会在原则性问题上出差错。所以说,耶律燕的家庭教育是很不错的。
一见杨过误终身,究竟是不是魔咒,就看对象是谁了。
对于那些严重缺乏爱,缺乏安全感的女孩子来说,这不仅是魔咒,更是个致命的陷阱。
如果是对耶律燕这种,在爱的滋养中长大,从来不缺少关爱,更不缺少安全感的女孩子,是完全免疫的。
当父亲蒙冤被害,被迫与哥哥亡命天涯时,落魄的耶律燕依然活的如太阳般明亮、自信、勇敢、笃定,并选择了最适合自己的婚姻和人生。而这个结果,是她的父母、兄长以及近二十年良好的教育共同打造的。
可见,原生家庭的爱和教育,才是伴随孩子一生的礼物。
作者: 天山月,汤小小13期影评班学员,80后全职宝妈,爱读书、追剧,终生学习践行者。此后余生,愿以写作安顿身心,如深流静水、涓涓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