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讯!2020黑龙江省田野考古再获重要成果

19日,记者从黑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了解到,2020年,我省加强对主动性课题考古工作规划,重点对饶河小南山遗址、大庆九间遗址、阿城金上京遗址进行连续考古发掘,并有计划地对渤海遗迹开展专题考古调查,取得了新的学术成果和认识。

记者就此采访了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赵永军,了解这些遗址在2020年的考古发掘中带给我们怎样的惊喜,和其深远的历史和文化意义。

饶河小南山遗址

出土玉器为东亚地区玉器起源和传播研究确立了新基点

小南山遗址位于饶河县乌苏里江左岸。2020年,黑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继续对饶河县小南山遗址开展考古发掘工作,发掘面积550平方米。该年度在第二墓葬区周围以及与第一墓地之间的区域进一步扩大发掘面积,重要的是发现2座房址和一些火塘遗迹。

2座房址均为半地穴,建于斜坡之上,开凿基岩而成,房内堆积为黑色土。一座面积约24平方米,四周有柱洞。另一座面积约13平方米。房址内出土器物较少,仅有少量陶片、石片、刮削器和压制尖底石镞,陶片内外表面有草印痕,花边口沿。

小南山两座房址俯瞰。(图片由黑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提供)

2020年小南山出土的玉玦。(图片由黑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提供)

根据房址内的灶和露天的火塘遗迹中的炭粒测年约在距今15000-13500年左右,这为判断第一期遗存的年代提供了可靠的参考。

小南山第一期遗存的石制品以细腻的凝灰岩、碧玉、玉髓和玛瑙为主要原料,还有少量的黑曜岩。整体而言,小南山一期遗存的文化面貌与相邻的俄罗斯境内识别出的奥西波夫卡文化十分接近,与华北地区的虎头梁、于家沟等更新世末期的遗址也有相似之处,在东北亚地区更新世末期的许多文化中也能找到共同因素。小南山第二期遗存出土的玉器为东亚地区玉器起源和传播研究确立了新的基点,也为理解中华文化的早期形成过程开辟了新的路径和更广阔的视野。

九间遗址

扩展了对黑龙江省西部地区辽金遗址文化面貌的认识

九间遗址位于大庆市大同区太阳升镇九间村西南约1公里,西临勃勒根湖。2020年,黑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黑龙江大学考古学系联合对遗址进行第二次考古发掘。发掘面积500平方米,清理灰坑49个,沟11条,房址1座,窑2处,出土遗物包括陶、瓷、砖瓦构件,铁、石、骨器以及铜钱等。

九间遗址I区和II区航拍图。(图片由黑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提供)

九间遗址发掘III区航拍图。(图片由黑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提供)

此次发掘深化了对遗址文化内涵的认识,通过出土遗迹和遗物的特点,认为该遗址并非一般居住形式的聚落遗址。出土的建筑构件表明此地应有较大型的建筑。该遗址的最终形成可能与当时当地的规模化手工业生产活动有关。同时,该遗址不同区域遗存特征存在一定差异,反映了不同区域可能存在不同的生产类别。此次发掘扩展了对黑龙江省西部地区辽金遗址文化面貌的认识,为研究辽金时期手工业的发展状况提供了新材料。

金上京遗址

为认识金代历史及其文化面貌提供了标杆式的材料

金上京遗址位于哈尔滨市阿城区南郊2公里。2020年,黑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继续对金上京遗址开展连续考古勘探发掘。该年度考古勘探重点集中在上京城南城内西南部区域。该区域以两条东西向道路将皇城南门址通往南城南垣西门址大街西侧,分隔为三个聚居单元。每个聚居单元内交错分布道路、建筑址、水井、排水沟、灰坑等大量遗迹。通过考古钻探,初步了解到南城内西侧的“中轴大街”两侧建筑址基本对称分布。

2020年金上京遗址发掘区全景(上北下南)。(图片由黑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提供)

金上京遗址出土莲花纹瓦当。(图片由黑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提供)

该年度对金上京城皇城外南侧、中轴大街中部西侧的建筑遗迹进行考古发掘,发掘面积1300余平方米。主要清理出夯土建筑基址3座及附属排水沟和房址等遗迹。1号夯土台基南北走向,发掘部分南北长40余米,东西宽17.5米,为廊庑类建筑。2号夯土台基呈东西向,发掘出的部分夯土上均匀分布9个磉墩,磉墩宽3米左右,结合钻探可知此建筑东西面阔5间,南北进深2间,可能为高台楼阁式建筑。3号台基呈八边形,边长2.2—2.3米、直径5.8—5.9米,为亭榭类建筑。2座房址打破1号台基和2号台基,房址内有灶膛和火炕设施,属于金代稍晚阶段的建筑。

通过考古发掘,进一步了解了南城内西部区域道路网布局及各类建筑遗迹的结构特征,深化了对南城内遗存分布、建筑特征和使用沿革的认识。上京城使用时间较短,主要存在早晚两个时期的建筑遗存,遗存内涵相对单一,为认识金代历史及其文化面貌提供了标杆式的材料。

渤海遗迹专题调查

为渤海历史发展脉络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和学术支撑

2020年,黑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与市县文博单位组成联合考古队,对牡丹江市辖区、海林市以及林口县进行了田野考古调查工作。

此次考古工作共调查了87处遗迹,牡丹江市辖区41处,海林市25处,林口县21处。有城址、聚落址、墓葬、岩画和长城遗迹五类。遗迹包括城址11座,其中平原城6座、山城5座;聚落址67处,多分布于牡丹江流域;墓葬7处,多处墓葬保存状况一般;岩画1处,为群力岩画,岩画绘制在峭壁中的一块岩石壁面上,其上有一块伸出的石板遮挡风雨,岩画距江面约30米;长城遗迹1处,为牡丹江边墙之牡丹江市辖区段,牡丹江边墙为顺山势就地取材修筑,墙体分为土墙、石墙、山险墙、山险四种类型。

林口县乌斯浑河城址。(图片由黑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提供)

牡丹江市南城子城址。(图片由黑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提供)

此次调查在确认渤海遗迹数量的基础上,对遗迹的现存情况进行了较为详实的记录,并对城址等重点遗迹进行了测绘。通过此次调查,进一步全面地掌握了牡丹江市辖区、海林市以及林口县境内渤海遗存的分布情况和保存状况,为构建该区域考古学文化编年以及渤海历史发展脉络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和学术支撑。

记者:董云平

编辑:王佳琦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