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邮,被历史的车轮无情碾过
作为一个时代,69年的我亲眼目睹。
作为6,70年代出生的人,对集邮应该很熟悉,很多人曾把集邮作为保值增值的手段,可惜,正被历史的车轮无情碾过
集邮的趋势,越来越小众……,还很难变现
集邮所说的保值增值的功能,自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到2013年,已经被证实,就是一个笑话,有价无市的笑话。
真正的好邮票、稀有邮票,绝大多数过去几十年来集邮的人,既看不到,也买不起。那不是绝大多数人,可以触碰的领域。就像我们绝大多数人,既看不到也买不起唐伯虎的画一样,真正特别值钱的好邮,也只是一个最多几百人的小圈子,在转来转去,跟绝大多数集邮者,或者说,购买邮票的人,无关。
于是,之后,2014年开始,集邮人群迎来了断崖式降落,而发行邮票的邮局,也首次迎来了退订潮,邮票印刷量大降,也抵挡不住退订的凶猛。
数以大几百万,上千万集邮爱好者,集了一辈子的邮票,无法变现,只能落得自己欣赏。
不谈社会,只谈学校,校园内很多学生集邮,再不喜欢集邮的学生,对小小的邮票,也有浓厚的兴趣,2004年之前,书信往来,更是家常便饭,人人皆有。当时的集邮盛况,在校园外的社会生活中,更是热闹。
但这样的集邮盛景,如今只能停留在记忆中,或者60后70后,藏在家里的集邮册当中了。客观的讲,90后集邮的人,寥寥无几,几近可以忽略不计。而00后、10后则更不知道集邮为何事了?
集邮的人有赚了钱的,但在现实生活中,集邮的人,都成了最后的接盘侠,你买多少邮票,就成了多少邮票的主人。这也是为何,最近5年以来,中国国内集邮人群直线下跌是主要原因。而且,这个下跌,非常惊人,呈现出两大特点:一是原有集邮人群,不断退出,而且是每年大几百万大的退,退出惊人。二是新增集邮人群,这个新增的对象,当然是00后和10后了,几乎没有。
在集邮人群中,80后都是稀罕物,00后和10后,几乎不可见了。每当新邮发行时,不管是线上,还是线下,排队买邮票的,还是老头老太太,根本看不到任何年轻人。
国内集邮人群,由2000年左右的上亿人,到2008年左右,直线下跌到2600多万,然后,到了2016年,变成了一个几百万人的小市场,据邮友们估计,目前截止2020年现在,集邮人群,最多只有四百万了,并且以50后60后老头老太太集邮为主。
第一批集邮的人,目前也迎来了晚年,说句不好听的话,第一批集邮的人,马上要挂了,死了,可这批人悲剧的发现,手中的邮票,全部成了废纸:儿孙不喜欢,卖又卖不出去,一辈子花了几万,甚至几十万上百万集起来的邮票,也完全变现不了。
这种完全无法变现,自2009年开始到现在,愈演愈烈,直接导致最核心的集邮人群大量退出。
花几万,几十万,甚至上百万,买一堆邮票,回来放着,欣赏,确实不划算,那倒不如,每年就买一本年册得了。更有邮友,直接连年册,也不买了。
因此,时间进入2016年,集邮,由此也由全民集邮,彻底回到了本源:就是单纯的集邮和欣赏,而不是收藏和想着升值变现卖钱了。买一本年册,留着欣赏,那就得了。反正也不贵,一年二百来块钱,这才是真正的集邮。
但众人的这种想法,直接导致邮局的集邮业务,迅速衰落,那个二十年前人人集邮的盛景而今,却再没有呈现过,而那些集邮的人,确实都没有赚到钱。至于谁赚到了钱,我只能说是卖邮票的邮局。
特别邮票用途,几乎归零。信件消失,都用手机传递信息,快递盛行,包裹也不再使用邮票,没有用途,印刷的邮票,几乎没有任何消耗。
以前的邮票有四分一张的,看起来便宜,可上世纪7,80年代普通人的月工资也就2,30元,那时钱值钱呀。你不能把4分邮票的涨幅看的很惊讶。
历史的悲剧最好不要重演,有人把钱全花在手伴上面了,指望时间长了会变成收藏品,以为这能升值的,那是上了炒作的当!就算说得天花乱坠,能卖高价,谁肯来收!谁做冤大头来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