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隶“雁尾”九种,隶书初学者必看!(珍藏版)

“蚕头雁尾”是隶书的典型特征,尤其是东汉碑刻隶书,雁尾的形态甚至决定了其风格的走向。然而,由于汉碑种类繁多,风格各异,因此雁尾的形态极其多样而富于变化,其表现出的风格特征或秀美,或飘逸,或朴拙,或生涩,或端庄凝重,或高贵典雅,充分反映出汉代的审美信息。
汉隶平正庄严、古朴浑厚为主的艺术风格,和汉代各种造型艺术的特征相同,有着强烈的时代社会特点,适应着当时审美主客体的需要。纵观东汉碑刻隶书,其雁尾大体可分成九种类型:
一、飘逸的雁尾

在《石门颂》中,由于摩崖刊刻的原因,常有这种粗细变化不大的雁尾,顺势绵延起伏,伸展飘逸。书写时多用长锋羊毫或兼毫,参以绞转笔法,线条边缘苍茫斑驳,一片天然之态。如“上、龙”字。
二、秀美的雁尾

最典型的秀美雁尾发生在《曹全碑》中,润泽舒展,粗细变化自然过渡,如芭蕾舞者,姿态婀娜,翩翩动人。书写秀美的雁尾,心态非常重要,用笔流畅切忌漂浮无力,扁姿舒展务求势气不止。如“心、贡”字。
三、典雅的雁尾

《礼器碑》中常见一种方折的雁尾,如“折刀头”,方正典雅,雄健劲力,方折劲直。或由书写所致,或因刊刻使然,其成因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为我们的创作提供了一个雁尾姿态的可能。书写至雁尾折角处时,先以左刀刃左切后再右行出锋。如“下、不”字。
四、宽厚的雁尾

这种雁尾常常作中间粗、两头细的姿态,以《封龙山颂》最为典型。该雁尾宽博浑穆,敦厚朴实,憨态十足。书写时切忌肥肿无力。如“休、之”字。
五、端庄的雁尾

在《乙瑛碑》上的这种端庄的雁尾是东汉隶书的典型雁尾形态,在许多汉碑中都经常出现,如《张迁碑》《朝侯小子碑》等。此雁尾端庄凝重,饱满大方,堂堂正正,不激不厉,不温不火,遒劲中含蕴藉,刚健中见敦厚,既有庄严而雍容的气派,又给人以宁静、安详和稳定的感觉。书写时要饱满迟涩,切忌臃肿乏力。如“成、玉”字。
六、笨拙的雁尾

这种雁尾多向上翘出,生硬苍古,转折处笔方而势古。《张迁碑》多此意。书写时宜小笔捻毫,粗短的直线显得强有力而又迟钝、粗笨、稚气。如“去、孝”字。
七、敦厚的雁尾

这种雁尾一般都已改造成直线而略具弧势,雁尾的部分也由圆融敛锋渐变为齐平的方笔,丰满雍容,不肆不拘,含和闲雅,赏心悦目。书写时伸缩自如,适可而止。这正是汉文化表现出的包容性、含蓄性的反应,体现了汉文化“博大兼容”的特点。如“来、家”字。
八、突变的雁尾

汉隶雁尾多渐变,虽有粗细变化,但变化幅度一般不大。也有突变的雁尾,只是不多见。由于突变产生的粗细反差,带给观者的是跌宕起伏,在众多的平和、含蓄和朴实之中,起到了调解的作用,形成了活泼奔放以至怪诞奇谲的浪漫风格。这种雁尾在《史晨碑》中多有出现。如“给、以”字。
九、挺直的雁尾

一般的雁尾都是以波曲的形态存在,只有极少数的雁尾呈挺直的状态,有的蚕头部分波曲,中部开始呈现平势,至雁尾部顺势平出;有的整体呈现平势。“势来不可止,势去不可遏”。如“南、颜”字。

一起学隶书

隶友喜欢本文可以分享和在下方点个

在看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