滹沱河笔记:黄壁庄水库下面的一段河道
梁东方
早就听说黄壁庄下面的一段河道也已经整理出来,终于有时间骑行而至,一睹为快了。水库闸门下面一公里左右的河道其实好保持着原状,河道下面的山石结构大约是不太好改造,也没有太大必要。再向下,则除了标准的河岸公路之外,还有了河道之中的亲水绿道,彩色的亲水绿道。
过去坑坑洼洼的河道已经被整体推平处理,道路硬化以后平展地在广阔的河道里延伸;河道里保留了一些自然形成的水坑和水坑中的孤岛式的树林,这是这一段河道有了与下游改造河道不大一样的自然气息。也许是因为刚刚进行完改造,相比过去草木植被少了太多,光秃秃的无遮无拦之状,透着一种干旱地区的焦灼味道,加上迷茫的雾霾,空气含混不清,视野大大受限。
接近小壁林场的时候,滹沱河右岸有新修的沿岸公路,道路沿河而行,相伴相随,路边新栽的小树整齐排列,单调而少变化;树冠树梢形成的透视线,排挞而去,至于无垠,却也有一种侧身旷野的诗意。所谓广袤和荒凉,在华北大地上是很难同时出现的,至少在这滹沱河河岸上多少还是有一些的。
这一天中午,秋老虎发威,正好骑车走到这里,前后都没有什么可以躲起来休息一下的阴凉,只能是继续骑车前进。而不论前进还是后退,道路都极其漫长。在炽热的阳光里,走这样一段阒无人迹的路,不经过村庄,没有建筑,甚至也几乎没有另外一个路人,这种经验在人口稠密的华北平原上是不多有的。
深切地感受一条河、一条大河的干涸对周边环境的致命影响。上游的水库导致的地表径流的戛然而止已经几十年,这现在重新整修作为景观河道的滹沱河河段,地下已经铺设了严密的防渗层,储水以后能在多大程度上恢复周边环境中的水汽其实已经不是一个问题,因为怎么着也再不同于往昔有自然流水的原始河道的全部功能了。现在的形式感将道路贴近河道修建出的通途,固然是人类对一条河的欣赏与审美的现代格式,但是失去的却也是不能涵养地下水、不能滋养沿岸土地的遗憾。
曾经被环保主义者苦口婆心地予以建议的不铺设防渗层的方案终于还是没有被采纳。河水渗透导致的经济运行的高成本可能是完全无法承担的,在大的水资源环境没有改观的情况下,让一条大河流动起来,几乎是不可能的。
还能怎样?退而求其次的选择是不得不选择,也是充分利用现有条件的选择。不能因为没有达到理想之境就拒绝欣赏,就不抓住任何一个机会置身其间吧。
设想如果是下雨天,如果是不很热的季节,这样的地方还是可以作为一处很珍贵的广阔所在,让生活在稠密建筑中的城市人获得一种长舒一口气的解脱感的。骑车郊行的话,来回六十公里左右的距离也是一日游的比较尽兴的数字。来的时走河的一侧,回的时候走另一侧,不重复,还能拥有两岸不同的视角,体会大地山川河流平原的宏伟格局中的诗情画意。
沿着一条好像怎么骑也骑不到头的路一直走,路上没有大车,没有过于频繁的其他车辆,这怎么说都已经是一种现代生活中的享受。滹沱河两岸从黄壁庄水库以下,据说一直到深泽都已经进行了河道整治,也就是基本上有了百公里长的河边绿道。这在国内已经属于并不多有的环境保护与人化自然结合的成绩。居住在沿线的人们理论上说都有了沿河骑行的条件,任何时候只要自己有兴致就可以骑车出发,暂时脱离开国道省道之类繁忙交通,置身专门的自行车道上,领略滹沱河两岸的大地风景。
即如现在,农场化种植的大地蔬菜,田垄和蔬菜的行列分明,一条一道绵延无尽;不管是白菜大葱还是胡萝卜花生,都因为面积巨大而有了小菜园小菜地里绝对无法形成的海洋之状;它们齐刷刷的存在使人莫名欣喜、喜不自胜,完全忘记了透过雾霾照射下来的滚滚热浪,拍照凝望,流连忘返。
有人说置身万物之间会有治愈效果,其所说的万物是自然万物,是未经人类打扰或者只在最低限度上经历过人工的万物。眼前的景致,不管有多少缺陷,包括这大地的天际线都是何其珍贵之至的存在。不与之单独相望,就会少了人生的根底。这也是我骑车远行的一种根本性的乐趣所在。
一个人不能经常看到天际线,其生活质地怎么样都不能说高。
一个人不能经常在始终能看到天际线的大地上徒步或者骑车,其生活就怎么都是狭隘的。不论名分如何,不论收入多寡,都不过是只存在于人际之间的小范围叙事!如今滹沱河河边绿道为这样的直连浩渺的心理需要营造了物质硬件,使这个季节里一向为青纱帐笼罩的大地赫然如沙盘一样始终呈现在骑行途中;与巨大的收获相比,高温和单调之类人生中的题内之意实在都算不了什么。
这几乎是一种已经有了高峰体验的人生极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