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的这首诗,教人及时行乐,却被当作励志的好诗

陶渊明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如果没有唐朝那个诗歌巅峰时代,没有那些层出不穷的唐代诗人,他的历史地位将无比重要。即便如此,陶渊明还是赢得了后世的尊重,尤其是他的淡泊和风骨,让李白、杜甫、白居易等大神也推崇膜拜。

陶渊明留下来的诗,只有125首了,但几乎篇篇都是经典。除去《饮酒(其五)》最为脍炙人口,这首诗也是传唱度相当高的:

人生无根蒂,飘如陌上尘。分散逐风转,此已非常身。落地为兄弟,何必骨肉亲!得欢当作乐,斗酒聚比邻。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此诗是陶渊明组诗《陶渊明杂诗十二首》中的一首,它的语言平实,含义却十分丰富。除了感慨人生无常,世事难料之外,也体现了博爱的心胸,还告诉我们要及时行乐,纵情享乐。然而,把最后一句单独拎出来,却往往用来教育年轻人要珍惜光阴,努力学习。

前四句中,作者发出了“人生无常”的感慨。“人生无根蒂,飘如陌上尘”说的是我们就像是这世间的尘土,总是在漂泊,并没有根蒂。这种思维观念,在《诗经》中就已经出现了,发展到魏晋时期,文人们的深入探索,更是得到了广泛的认同。

后人考证,这首诗写于晋安帝义熙十年,陶渊明时年五十岁。他自幼贫寒,性格又刚直,不为五斗米折腰,所以在仕途上始终不得志。也正因为人生经历的挫折,再加上对于人生的感悟,让他产生了归隐之心,也能将感情色彩表现得如此淋漓尽致。

“分散逐风转,此已非常身”这是承接了前两句,说明“飘尘”的结果。那就是经历了漂浮无定的遭遇和经历,再也不会是当年的自我了。这四句话,看似平淡,看似无奈,写得却很精彩。它将人生比作无根木、无蒂花、陌上尘,这种比喻一层推动一层,是他的毕生的感悟。

第五到八句,陶渊明表明了自己的人生观,那就是抓住朝夕的快乐就不放过,应该及时行乐。第五、六句,显然是承接前文的。既然自己已经不是当年的自己,那么又何必拘泥于血缘之远近呢?所以,“落地为兄弟,何必骨肉亲”。这句话,其实从《论语》中而来:

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

这是一种大爱的宽广心胸,就因为看透人生如逆旅,每一个人都不过是过客而已,又何必尔虞我诈,为了利益残杀呢?还不如和谐发展,彼此之间谦和相待,如同兄弟一般。“得欢当作乐,斗酒聚比邻”则是陶渊明对于快乐时光的态度,他认为应该在快乐时尽情享受。陶渊明自己也是这么做的,他留下的“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便是这样生活的写照。

被后人误解的话,就在最后四句之中。“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是在感慨人生苦短,盛年难再来,这还是对前文自然而然的引申。“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人在老年,对于自己的人生,总是会有这样或者那样的不满意。

在小珏小时候,师长总是以“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教育我要珍惜大好时光。然而,这句话单独拎出来看,是一点问题没有。不过,陶渊明在这首诗中的原意,还是前面表达的观点:得快乐时且快乐。我们虽然需要精神激励,但也需要辩证的、不掺杂感情色彩地看待古人。陶渊明在当时,发出了对友爱的理解和快乐的生活态度,仍然有进步意义,无损于他的伟大。

中国诗词短小而精悍,拥有这无穷无尽的力量

古人写诗最注重讲究“练字”。“练字”即诗人运用简练、生动、含蓄、优美的字词进行锤炼与搭配,从而使诗歌的意境更加深远精妙,将诗人的情感刻画得更加入木三分。

很多父母让孩子学古诗,就是觉得古典文化里有太多的营养,能锻炼孩子的理解力、想象力等等。

读诗词既可以无形中培养一个人 的气质;

同时也能增加一个人的学识和见识

如今新教改的 内容变动,也足以说明 这一点。

高考各科题目阅读量都比以前增加了5%~8%

语文题目难度也在 悄悄上升。

特别是古诗词的分量,增加51%

人人都在感叹,本来就不好背诵的 古诗词

现在又增加了比例,以后古诗词学不好,会严重的为 成绩拖后腿。

除此之外,对古诗词的考察,也不仅仅局限于 诗词本身

还会继续延续到诗词的背景,诗人的生平等等的 延伸知识

更加重视诗词整体的考察。

课本中的知识想要满足孩子的成长需求是完全不够的

而且课本中的诗词介绍比较无聊,孩子看不进去,有些地方也理解不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