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敢拒绝也是一种心理障碍,我要怎么做,才可以大胆催人还钱?

‍‍

你敢拒绝别人么?

拒绝是一个难题,人常常会在这个难题面前犹豫不决。

拒绝了吧,会担心伤害关系;

不拒绝,自己会越来越累,不堪重负,最后弄得自己没脾气。

钱或许无法衡量一切,却可以通过它看透很多事,很多人。

在利益的往来中,会暴露人的秉性和“人品”。

很多关系最后走到尽头,不是因为时间也不是因为距离,而是因为钱。

为什么别人越来越不把你当一回事,因为你太好说话,什么事情,一找你就答应,什么东西,一要你就给。
判断人社交中的心理成熟度,要看你能否自如地对别人说“不”,能否主动要求别人帮助自己,能否承受别人的拒绝。
能够说“不”和能够接受被拒绝,都是需要自信和勇气的。
不会拒绝也不能自如地提出要求,又怕被别人拒绝的心理状态,在心理学上称为“被拒敏感”。
轻视自己的感受,一味地奉献自己,却并非是毫无所求,他们求的是别人的承认和自己道义上的圆满,并且为此沾沾自喜。
怕对别人说“不”的人,在过去的成长经历和人际环境中,一定存在“不许你”太多。
“不许你”氛围下,人的思维和思想被制约,难有自主性和创造力的发挥,人的所作所为无形中被一种势力控制着,总是听到和遭到“你不能…”
“你不要…”
“你如果不…就会…”的指引,脑海容纳了与“不”相关的内容,为达到“不”之要求和避免违犯“不”的惩罚,一个人的个性里会渐渐形成对“不”的高度敏感,不得不服从权威(多数是父母),又厌恶和敌视权威的“不许你”,在心里体验着“不也不是,不是也不是”的种种焦虑和对抗。
“你可以提要求,别人也可以拒绝”如此简单,我们为何不敢要求也无法拒绝呢?到底在怕什么?
我为什么张不开口?
拒绝和索取,都是你的权利
拒绝和索取,其实是一件事情的两面,当你不懂得对自己不想要的东西说No时,自然也不懂得对自己想要的东西说Yes。
面对着自己应得的东西,比如别人对自己的好,甚至命运对自己的好,我们的第一反应都不是欣慰,而是觉得:
我不配。
我需要多做一些,才能被接纳和认同。
这种想法根深蒂固扎在我们的潜意识当中。
中国文化中“面子”,这是文化所形成的人际行为规范,本质上是人的自尊需要。
这种自我肯定来于别人肯定的人,是无法在他人面前给予否定的,即害怕说出“不”的。
因为对别人否定,就意味着对自我的否定,这会断绝看清自己是谁的被肯定来源(给自己评价的客体)。
所以,他在对别人有求必应地“讨好”中,充分感到自我的存在和存在的价值。
由于“讨好”是以压抑自我为代价,他必然会逐渐感觉是在为别人而活,会逐渐产生拒绝别人的愿望,但他欲拒不能。
因为他内心的弱小与不安全感,使他无力承受“万一被拒绝”的后怕。
他潜意识地“讨好”欲望,使他还不愿丧失他人的好评和好感,惟有“讨好”能感觉自己是好人,也惟有实现“讨好”才能免除他社交中的焦虑。
守住底线,量力而行!
亲朋好友一般会向可信、而且财务状况稳定的人借钱,既然他们都张嘴借钱了,说明他们确实陷入了困难。
所以你借出的钱,很有可能永远收不回来。
因此,你必须考虑到自己的承受能力。否则,借款一旦收不回来,你自己也可能陷入困境。
所以,借钱时要守住一个底线:
想到最坏的结果。
即使朋友永远不还钱,你的财务状况和你们的友谊不会受到影响。
生活中我们可能会发现这样的状况,就是两个人本来关系不错,但是因为借款,最后两个人闹掰了。
为什么会这样?
这个问题我们要从人性入手。
一个人向别人借钱,当他拿到钱的时候,他的潜意识会认为并不欠你了,因为为了拿到钱,他付出了“点头哈腰、满脸堆笑、低三下四”。
所以,当别人让他还钱的时候,他感受到的只有痛苦,没有感恩,因此会选择逃离痛苦,逃避这件事。
要想让一个人生产某种行为,就要让他看到好处。
所以,如果想要把欠款要回来,就要让他看到还钱能得到的好处,这样他就会愿意做这件事。
有人在的地方,就会有源源不断的问题出现,互相帮忙是本分,若超出自己的能力限度,仅仅是为了去保持面子,而压抑自己迎合他人,这样的帮忙将让自己失去很多。
能按时还钱的人,都是能做大事的人。
一个人最大的破产是信用的破产!
哪怕你一无所有,但只要信用还在,就还有翻身的本金。
保护好信用,珍惜别人给你的每一次信任!
因为有时候我们只有一次机会!
朋友有时候就像钞票,有真也有假。我们需要的是质量而不是数量。
时间是最好的验钞机!
我们永远不要透支别人对你的信任!
作者简介:贤弘老师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