驼背、变矮不是老了,而是一种病!40岁后就要干预了!

健康时报
权威健康资讯,因专业而信赖!

本文专家:

夏维波,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内分泌科主任、主任医师

费锦萍,中国科学院大学宁波华美医院肾内科主任医师

董红宇,北京市石景山医院风湿免疫科主任、主任医师

骨质疏松症最严重的危害就是“脆性骨折”,即生活中一点轻微磕碰就会骨折,有的患者甚至咳嗽几声就骨折了。它还有另一个名字叫“一摔不起”或是“最后一次骨折”,因为75岁以上老年人,发生髋部骨折后有20%一年内死亡;50%因此致残,生活不能自理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夏维波教授解释说,有骨质疏松症的老年人,骨折后是打不了“骨钉”的,因为椎体边缘的皮质骨像鸡蛋壳一样薄,年轻人把椎体凿开后可以把钉子拧进去,老年人不等凿就塌下去了,钉子打不进去。更糟糕的是老年人骨骼再生能力差、血供不好,骨头不容易长上,长期卧床很可能导致感染、血栓等。

相比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老年人对待骨质疏松症的态度也存在不少问题,首先是把骨质疏松症当成“衰老表现”,不觉得是一种“疾病”,年龄大有个腿脚疼痛或是骨量下降低都觉得正常。其次,不知道骨质疏松如何防治,找什么科室医生治疗,或是觉得吃钙片、晒太阳就能治好骨质疏松。

在夏维波教授看来,目前骨质疏松疗普遍存在“病人管不住、治疗待规范、诊断跟不上”的情况。据中华医学会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分会发布的《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诊疗指南(2017)》数据显示,2015年我国主要脆性骨折病例数约为269万例次,到2050年病例数将达599万例次

这5类人是脆性骨折高危人群

骨质疏松症在疾病开始阶段是没有症状的,骨量都是悄悄丢失,对于老年人常抱怨的腿脚疼痛、关节疼痛等,夏维波教授认为,疼痛在骨质疏松症诊断中并没有“特异性”,无法判断是其他疾病引起的,还是骨质疏松症造成的。

一般来说,除了疼痛,老年人如果发现自己出现驼背、身高变矮,尤其是比年轻时身高降低了4厘米以上,很可能因骨质疏松症造成了椎体压缩性骨折,需尽早到医院治疗,可现实中又有多少老人把“身高变矮”当成“疾病”治疗!

那么如何找到这些脆性骨折高危人群?

1. 65岁以上中老年人,特别是绝经期妇女

2. 确诊患有严重的骨质疏松症患者

3. 发生过至少一次脆性骨折患者

4. 部分骨密度不低,但肌肉无力、使用过大剂量糖皮质激素患者

5. 患有其他疾病,比如乳腺癌治疗中,使用芳香化酶抑制剂或者雌激素拮抗剂;前列腺癌接受过去势治疗等;以及长期吃癫痫药的患者、艾滋病患者都是属于高危

从40岁开始查体要做骨密度检测

骨质疏松症的早期筛查很重要,在我们的日常体检中“骨密度”这项检查不能省,就像体检要测血压、血糖一样,骨密度应该是必查项目,尤其在40岁后。“骨密度检测的方式有很多,初步筛查可做手、脚部位的超声,但这个检查不能诊断是否患病,只能提示是否有低骨量的风险。如果要进行诊断,需进行双能X线吸收检测法(DXA),检测椎体和髋部的骨密度。”夏维波教授提醒说。

40岁以后进行骨密度测试,如果结果还不错应继续注意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果已经骨量减少应给予适当干预,除生活方式干预外,还应加强锻炼,并提升钙、维生素D等营养的摄入;如果骨密度还是太低,当骨密度T值≤-2.5(正常参考值在1到-1之间),也就是骨密度低于正常同性别青年人骨峰值2.5个标准差时,即为骨质疏松症,应接受刚抗骨质疏松症的药物治疗。

预防骨质疏松症,记住这5点

第一,要加强营养,保证钙、蛋白质的摄入。现在女孩子都想要身材苗条,瘦得没有肌肉,骨密度就低了。

第二,要规律运动。骨骼、肌肉要长好都离不开运动。尤其是负重运动,其实正常的走路就已经是负重运动,还可以做一些抗阻运动用来锻炼肌肉。

第三,要多晒太阳,保证维生素D摄入。

第四,是戒烟限酒,吸烟及过度饮酒对骨骼有危害。

第五,要避免过量饮用咖啡或茶。像咖啡有利尿的作用,在这过程中会把钙带出去,就容易导致骨质疏松症。

另外,如果有影响骨骼的疾病,如慢性肠炎、肝炎等,要抓紧治疗。

最后强调的是,骨质疏松症是一种需要长期规范治疗和管理的疾病,仅仅通过预防措施是不足以控制病情的,还是需要及时就医,正确用药。

治疗骨质疏松症,不能光靠补钙

骨质疏松症的主要发病机制是骨重建失衡,即骨吸收超过了骨形成。不少人诊断为骨质疏松症之后只服用了钙和维生素D,它们对骨骼是有帮助,但只是基础治疗,不足以增加骨密度和降低骨折率,还应增加抗骨质疏松的药。

骨质疏松症治疗需要长期治疗,患者的用药依从性直接影响着疾病控制情况。夏维波教授说,目前国内已获批上市多种抗骨质疏松症药物,有骨吸收抑制剂、骨形成促进药物,还有兼具两者作用的;最新上市的骨吸收抑制剂地舒单抗,患者仅需每半年进行一次皮下注射,可以中和体内引起骨吸收的因子,从而抑制骨吸收,有效提升了患者依从性。

有效的抗骨质疏松症药物可以增加骨密度,改善骨质量,显著降低骨折的发生风险。需要强调的是,骨质疏松症如同其它慢病一样,即便吃药后症状缓解,轻易停药不可取。

专家倡导骨质疏松症专病联合管理

“骨质疏松症是慢性疾病,需坚持长期用药。如果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患者的治疗花费就跟打水漂了一样,起不到防骨折的效果。长期的疾病管理才是最经济、有效的,尤其是有效地管理脆性骨折患者,才能降低再次骨折风险。”

持同样观点的北京市石景山医院风湿免疫科主任董红宇教授总结了其医院十余年骨质疏松症全程管理经验,他认为,疾病管理和药物治疗是同等重要的,对于治疗骨质疏松的医生来说,要做到规范化诊疗,并提供院前、院中、院后、随访等流程管理;对于患者来讲,要有自我健康管理的意识,包括饮食、锻炼、治疗周期等也应当被纳入到管理中。

目前,国际骨质疏松基金会倡导的是骨折联络服务(FLS):脆性骨折患者在骨科完成手术后,骨科医生未给予抗骨质疏松症药物,所以要推动内科和骨科等多科联动,与社区医院、护士等联合,将脆性骨折患者纳入到项目中。夏维波教授一直致力于在中国推广国际领先的骨质疏松症管理理念,他作为核心专家推出了“中国健康知识传播激励计划(骨力计划)——中国脆性骨折高风险患者管理项目”,依托FLS模式,倡导院内各科室协作、医患互动的骨质疏松症专病的联合管理。

中国科学院大学宁波华美医院肾内科主任医师费锦萍教授则介绍了“宁波经验“,以骨质疏松防治临床指导中心为主导,推动“医防融合”,实现骨质疏松症的一体化和全链条管理,包括预防、筛查、诊断、治疗、转诊、随访和自我管理。目前,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等数十家医疗机构相关科室都已加入“骨力计划”。


本文参考资料:

① 中华医学会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分会.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诊疗指南(2017). 中华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杂志, 10(5): 413-443.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