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代教师、古蔺“首届道德模范”阮铁生同志

春风化雨  行善一生

——记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代教师、
古蔺“首届道德模范”阮铁生同志
罗 树
新中国成立之初,国家虽说是一穷二白,基础薄弱,但党和政府极其重视教育,地方上除了抓征粮剿匪和农村生产,主抓的工作就是教育了。当时的教师来源:一是曾在国民政府任教的一部分教师(政治清白的知识分子),二是地下党或思想先进的知识分子,三是已毕业的初中或高小学生。
阮铁生属于初中毕业后进入教育系统的老师。他于解放前在李铁梁先生任校董、潘从理任校长的兴仁中学(校址是今蔺中)毕业,因时局动荡回家务农。
1951年,阮铁生老师踏上教育战线,是古蔺解放后的第一代教师。

聪慧少年  出身重教之家

阮铁生,原名阮延鼎,1929年9月15日生于乐用长塘(今永乐河口村四组),兄弟姊妹四人,长哥阮仿尧做大烟生意,当过保长,是当地较为富裕的家庭。

阮家虽是务农为本,兼做小生意,但极为重视教育。
1936年,阮延鼎在老山天堂庙上孔宴平先生的私塾读书,从“人之初”学起,读过《大学》《中庸》《幼学》,后在老山读了一年级,三年后到古蔺高等小学读四年,成其胜老师的班主任,有小水杨勋策、陆其成、肖世才、何术等教师,记得同学有余嗣昌、罗思维、王为民、王良瑾、朱昌华、梁昭余等四十多人,五年级毕业后通过考试读初中,多数同学都考上蔺中、兴仁学校。
1943年,阮延鼎刚满13岁,在蔺中读了两个月后,他亲戚赵老表在兴仁中学搞后勤,动员说新开办的是好老师,阮延鼎就转学了。他记得当时潘从理是校长,李铁梁是校董,曾昭文老师教语文。其语、数、外三科都很好,均在90分以上。兴仁的教师还有李大章、林建功、蒋又凡、梁荫兰、潘远庄、甘钧石。
发生在兴仁中学的一件事让阮延鼎从此信心百倍。那时,曾昭文老师曾以“从前种种昨日死,以后种种今日生”为题作文。阮延鼎开头第一句引用“往者不可谏,来者尤可追”。当时兴仁中学的董事长李铁梁工作之余,经常看学生作文,发现这篇作文后叫阮延鼎带上作文本到他办公室。阮延鼎回忆说:“当时大汗淋淋,抱着挨批的心情,拖着沉重的步伐走到李老的办公室”。硬着头皮去了办公室后,李校董和颜悦色地说:“你的开头好,你知道这句话出处吗?”他心头一块石头轰的落下。李校董继续说:“这句话出自《论语.微子》啊!你选材也紧扣中心,对往事轻描淡写,对未来的事突出重点,你是一位可塑之材。在求知征途上,希望不要畏葸不前,而要披荆斩棘,破浪前冲。”阮延鼎听了后,像吃蜂蜜一样舒心。
1946年上半年毕业,回家务农。

曲折人生  成就杏坛辉煌

1951年正月十六,小学同学朱昌华已经是团委书记了,推荐阮延鼎去教书,到文教科是蒋国士接待,正月二十二学习,分配在双溪龙凤村小。那时,和其他人一样,决心和旧社会划开界限,改名阮铁生,投身时代洪流。

年轻时的阮老师
1952年,阮铁生到德耀征粮,1953年回到龙凤,从1951年参加工作到1955年,阮老师在龙凤村小任职(现双溪小学),当时的教学工作不是很多,可是有一个工作是必须得做的,那就是护送学生们上学和放学。因为在上学和放学的路上,学生必经个危险的地方——两河口,阮老师担心学生们出意外,每次上学放学,都会送他们过河,不论是严寒,还是酷暑;不论是晴天,还是雨天,一做就是整整四年。漫长的四年,以每年300天计算,迎送学生整整步行了9600华里。这四年阮老师无怨无悔,坚持到底。他的责任心感动了家长,他的坚持和付出赢得了周边群众的一致赞美。
有一件事,让阮老师记忆犹新。1953年的一天,龙凤村小的师生到永乐看电影。在返回的途中,路过任家桥时,阮老师看到他的学生陈盛福在桥边呻吟不已,汗水长流,直呼救命。阮老师知道是孩子身体不行了,飞快跑过去,背上他,急行了六华里才到他家。陈盛福的老奶奶见状,感激涕零,泣不成声,非要带着孩子给阮老师下跪,阮老师说:“老人家,我作为孩子的老师,这点小事是我应该做的。当下救人要紧,赶紧送孩子去当地诊所”。这样,孩子的命得救了。如今,陈盛福尚健在,都是耄耋老人了,家住双溪中学旁边。
三年后,调河屯凉井小学。1973年,阮老师在白沙河屯凉井小学担任四年级语数科老师。作文教学成果突出:在那个年代,学生通过听他的课之后,都能写出三五百字语句通顺、条理清楚、中心突出的作文,是出类拔萃的。阮老师的教学得到了县教育局的高度关注和重视,先后派多人到凉井小学对阮老师进行考察。县教育局许文育同志根据教学大纲出题考核阮老师的学生,当场命题进行考试,验收他的教学成果。果然,阮铁生的学生不负众望,阮老师的班级语数两科的及格率均为100%,优生率82%。兼管教育工作的副县长王开业听说后,带领全县中小学校领导去凉井小学检查,要求阮老师在中小学校长会议上做工作汇报,交流经验。他的发言得到了王开业副县长肯定,并要求县教育局要将阮老师的教学经验和学校管理方式在全县进行推广。而,宜宾地区教委也派工作组到凉井调研、总结,在宜宾地区教育工作会议上表彰了凉井小学。
鉴于县教育局对阮老师教学成果的关注和宣传,提高了凉井小学的知名度,激发了干群的办学热情。1974年,村小大办初中,阮老师积极响应号召,在支部的审批和领导下,在广大群众的支持下,在阮老师带领下,对凉井小学进行扩建,在凉井村办起了初中。
1976年阮老师离开了凉井村,回到了太平区,而凉井村的初中班也就停办了。

创办中学  再创教育奇迹

1976年,阮老师被安排老山教初中,两年后又被教办主任胡光伦调到太平中学,阮老师以要照顾老人给领导说明后,调到龙井教初中班。

阮老师先后在老山、龙井和双溪等校执教。1986至1989年在双溪民办初中班教政治、语文课。初三毕业班会考成绩两科均列全县前三名。32个学生参加升学,12 个上高中线,3人上中师线,1人上中专线。鉴于他取得的优异成绩,县教育局决定把双溪民办改成双溪初级中学。在随后的双溪初中教学工作中,他所任科目的会考成绩均列全县前两名,获得了三本荣誉证书,并先后三次评为县先进,两次在全县教育先进工作会上交流经验,荣获县里颁发的教育奖。
阮老师多次获县教育局奖励
1986年4月,阮老师因身体不好病休。一个月后,他在外地医治病愈回来。这时,永乐双溪片区的领导就登门造访,特地来请阮老师为片区办双溪初级中学。他被领导的情深意切所感动,想到这是件为片区八千群众谋福祉的事,他不顾自身的慢性病,义不容辞就答应了。在创建初中学校的过程中,阮老师不畏艰难,不辞辛苦,四处奔波,找人筹钱出资以及招聘老师。他通过他的一些人际关系招来了老师。用向企业、社会爱心人士、群众集资来的钱购买了桌凳,加上借用几间小学教室,硬是把中学办起来了。
在办民中三年里,阮老师既管教学,又管外事。三年下来,阮老师的体重从135斤降至119斤,病情也加重了许多。1986年,他第二次提出退休时,太平区党委政府认定,双溪中学想感谢阮老师为山区教育事业办学立下的汗马功劳,准备筹资给他立一块“人民教师阮铁生”的碑,同时教育局领导考虑到他实际情况给他安排一个亲属的工作,这些都被他婉拒了。阮老师说“创办中学是人民政府的功绩,钱从人民群众来,其余的老师得知办中学这个事之后自愿参与进来。这都是干部群众支持的结果,我只是在其中出了点力和汗而已,还没达到树碑立传的高度呢”。

夕照温暖  荣膺“道德模范”

生活中,阮老师是有求必应,满口答应。还是双溪人说得好:阮老师是困难人的“粮库和小信用社”。

阮老师不只关心学生的安全健康,还为他们排忧解难。比如为穷困学生垫书学费,买寒衣,给深造的学子提供资助。现在泸州北城小学工作的姚老师就是他曾资助过的学生之一,每当提起阮老师,姚老师总是对阮老师说不完感激,道不完的恩情。
1996年,永乐镇大元村修建玉尺沟池塘、大桥时,他年老不服老,赋闲不该闲,主动参与工程筹划,跑县水务局争取资金。自己出资支持修建不说,还在施工现场监督质量管理,并做些力所能及的事。竣工之后,水务局胡局长来验收时说:阮铁生同志为大池修建功不可没。当时转业待安排工作的王明洪同志在古蔺报社实习,现场采访了退休的阮老师,以《兴水路上夕阳红》为题在《古蔺报》《泸州日报》上报道,宣传阮老师的先进事迹。2003年,和平村修建长塘大桥时,他更是积极为大桥修建出力出钱,时年他快八十高龄了,个人捐资了500元,还积极奔走,帮助建桥领导组游说周边群众,积极参与到建桥活动,为修大桥做了很多实事,深得广大群众的尊重。据有关资料,阮老师在工资不高的情况下积蓄十多万元,全部捐在爱心事业上。
《新古蔺》载阮老师荣获首届“古蔺新人”助人为乐模范
阮老师的事迹传开后感动了很多人,被评为首届“古蔺新人”助人为乐模范,颁奖词是这样写的:

“大道无疆,大爱无垠。耄耋老人,他以赤诚的胸怀,包容世间大爱,他用倾情的捐助,惠及黉门桑梓。呕心沥血,造福莘莘学子;披肝沥胆,殷殷桃林。多少次慷慨解囊,捧出拳拳赤子爱心;多少回千金散尽,矗立座座公益丰碑。”

晚景如春  好人多有好报

阮老师已经进入晚年,结发妻子不幸离世,无子女的阮老师在老山侄儿家居住。阮老师说,侄子和侄媳对他很尊重,他也准备在侄子家养老。

然而,没想到晚年还多了一份情缘。那年他七十五岁。偶然的机会,别人给他介绍了一门亲事,说找一个老伴一起生活,共度晚年。然而,阮老师想到自己年纪大,侄子和侄媳对他又很好,没必要了,没在意。隔了一段时间,别人还真约阮老师去看看,阮老师不想去,但人家说起了又不得不应付一下。一见面,看到的是至少悬殊二十岁中年妇女,阮老师更是觉得不可能,礼貌性完成应酬任务后,阮老师就没放在心上了。
过了一段时间,介绍人又约阮老师和赵女士见面,这次他们相互聊了很多。赵女士说,那时她还是四十多岁,自己也有点积蓄的,绝不在乎一个退休老师千把块钱一个月的工资,是懂事的女儿心疼妈妈,想到妈妈一辈子的苦命,给妈妈说了年龄不是距离,关键是要谈得拢,合得来就行这个道理后她再试一试的。交谈中得知,赵女士是八十年代的高中生,很懂道理,女儿也在读大学。赵女士的两个孩子觉得阮老师素质好,也直接做了妈妈的工作,于是他们成了一家人。
幸福的老俩口
赵女士说,他们的年龄悬殊不是二十岁,是三十岁。阮老师一辈子都在捐款,组合家庭的时候一样没钱没房,没有图他什么,是阮老师心好、性格好。在这十五年来,生活上对阮老师无微不至的关怀,生活上精心的照顾,想吃什么就给他煮什么,特别是他生病了更是对他耐心护理。三年前阮老师患了脑梗,赵女士送他到泸医治疗,脱离危险,在康护期间,扶起他走了一个多月,他才放手能走路。阮老师肠胃不好经常拉肚子,个人卫生不方便,赵女士从来没抱怨过,更没嫌他脏和丑。赵女士说“他老我那么多,但他人好,我付出这么多也是无怨无悔的。我的亲生女儿支持我,我还感到愧对女儿们。不过他们理解我,支持我。老阮逢人就说我对他好,其实也没什么,我也只是尽到一位妻子该尽的义务”。
阮老师逢人便动情地说:“没有赵二孃母女,我这个孤寡老者早就不在人世了。十五年来,赵二孃没和我红过脸,更没伤害过我的心。赵二孃道德品质最好,从来不和其他男士开玩笑。这一点我虽然不在乎,我感动的是他对我的尊重和爱戴。”
阮老师说,赵女士的两个女儿对他很是孝敬,他们现在住的房子都是女儿的,而且是女儿几年前才特意买了底楼给他们养老的。要是吃饭时打一个哽,女儿就要很快给他捶背;一旦身体不适,三娘母马上就会送他到医院。他老了,退休得早,没有积蓄。现在他的那点工资除了药钱所剩无几,无房无存款,赵女士家三娘母依然不嫌不弃,他在特别感动的同时也特别内疚。
“一个人做一件好事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阮老师从教46年,桃李满天下,为古蔺山区教育付出辛劳,培养了许多的杰出人才;阮老师晚年发挥余热,终身热心公益事业,高山仰止,斗重山齐。
---文/图 罗树---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