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听老师讲《太极体用解》,方知始末为何物,拳虽小道,然旁门甚多。综观当今太极运动,形形色色,千差万别,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真假难辨,真作假来假也真。理为精气神的根本源头,精气神又为身体的根本源头。理和精气神皆为身体动作之始,且属形而上的东西,既看不到又确实存在,相对身体来说,属阴,属无的层面。“无为而治”的理念,似乎说的就是首要在“无”的层面进行治理,是事物蕴育的本源,也是“标本兼治”中的本。肢体单一的动手动脚,扭腰踢腿,虽有壮骨健筋之能,然而可能就落入末技的范畴了。太极拳称道功拳,故不得独以末技而论。然部分精英人物,虽然筋强力壮,或讲旋转,或讲动作标准,自成体系,虽也讲用意,但最终还是离不开用力。虽然也讲松沉,但还是练不了太极的虚性。所谓“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就落入旁门左道。“要知天人同体之理,自得日月流行之气,其气意之流行,精神自隐微乎理矣。” 这里的“要”是首要、重要的意思。学太极,首要的是要明理,理清法明即修心。“身为心之用,劲力为身之用”,有了正确的心意引导,才具备培植精气神的基础,即所谓的固本培元,从而使内能量不断壮大。天地大宇宙,人身小天地。天地运行之理,即天道。人当效法天地运行之道,即为法。天地运行,皆遵循规律而行,和而不同,地球所行轨迹,绕日而行,其速达每秒近三十公里,绕日一周即一年。同时还以每天八万里的速度自转。地球如此高速运行,未见有物推动;地球如此庞大,也未见有物支撑;却像悬在空中的气球,被无形的力量吸引着领着勇往直前。所以,太极运动,也是领着走,而非用脚蹬地而行。转弯之处,不可直来直去,需逆中行顺,一气流行。身为心之用,身体听命于心,太极运动也是全凭心意用功夫。就个人对心的理解,也妄论一下心。谈到心使我们一下就想到跳动的心脏,这个心脏,充其量是一个用心命名的器官,或者说是形而下可见的器,它跳动着就能活着,它跳不动就快玩完了。这是普通人对心的认知,是看得见层面的东西。但是,有阳必有阴,还有一个看不见的心。其心深不可测,有明有暗,佛家有七处证心之辨,其心既不在内,也不在外。俗话说:心比天高。又说:人身小天地。既然是小天地,那么,头如天,脚如地,天地间即为飘动着的朵朵云彩(气)、流淌着的绢绢细流(经脉)、、、既然心比天高,那么,心就如同宇宙,乃在天地之外,因此,有人说:心不在体内,而身在心中。佛家认为,心:浩瀚无边,如如不动。所动的只是念。佛家修心就是不起念头,不为情伤,不为色迷,不为财动。神秀有云:“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慧能也有诗云:“菩提本无树,明镜也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落尘埃。”可见,神秀还是有心之人,只是想把心上的污物擦得干净一点而已,而慧能已经是无心之人,故可称佛,佛就是说已经不是凡人了,有超凡脱俗的意思。对习练太极,可能说的有点跑题了。权当笑谈而已,说修心养性,心,为什么要修?说明不对才需要修正,我们做运动,免不了都要用力,力量对于我们人来说,就是生活的源泉,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宝贝。人们的强身健体,就是为了增强体力,人与人之间的搏击就是力量的比拼,离开了力量似乎就是软弱,无能。但是,力量的使用,就是元气的损耗,不论是向前的推送,还是向后的回拉,无不是有阳无阴的耗散元阳之气的过程。太极运动要求的松,必须把力量扔掉,使身体变轻,逐步由实练虚,扔力量是有违常理的思维,一般的人是不会明白,也是舍不得的。但是,这却是修练精气神的惟一途径。只有心真正放空了,才能放下。什么也没有,才能气沉。
附:
杨家太极拳老谱三十二目~太极体用解
理为精神气之体:精气神为身之体。身为心之用;劲力为身之用。
心、身有一定之主宰者,理也;精、气、神有一定之主宰者,意诚也。诚者,天道;诚之者,人道。俱不外意念须臾之间。
要知天人同体之理,自得日月流行之气。其气、意之流行,精神自隐微乎理矣。夫而后言乃武、乃文、乃圣、乃神,则得。若特以武事论之於心身,用之於劲力,仍归於道之本也,故不得独以末技云尔。
劲由於筋,力由於骨。如以持物论之,有力能执数百斤,是骨节、皮毛之外操也,故有硬力。如以全体之有劲,似不能持几斤,是精气之内壮也。虽然,若是功成后,犹有妙出於硬力者。修身、体育之道,有然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