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能让性侵后的二次伤害最小化?

发布时间:2021-08-03

作者:chenry 
来源:微信公众号:京师心理大学堂(ID:bnupsychology)

最近某明星相关的事件将“强奸”的话题抛在了我们面前,其被刑事拘留的结果可以说是大快人心。

但经验与统计数据告诉我们,在类似的受害者未在性侵发生后立即报案的情况下,由于取证难度大,加害者会受到惩罚的情况其实并不多。

再考虑到事件公开后的流言蜚语,许多性侵受害者会不愿意报案,只会向亲近的人说这件事。

而面对性侵受害者,许多人又会感到非常纠结和不知所措,最终只能假装什么也没有发生

的确,在现实生活中,帮助性侵受害者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无论是冷漠无视,还是过于宣扬他们造成的痛苦,都可能加深受害者的痛苦,造成二次伤害。

那么,如果这样的经历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人或者是陌生人身上,我们应该怎样帮助受害者,避免二次伤害的发生?

01

被轻视的伤害


在我国,缺位的性教育与扎根在主流意识中的性耻感让大多数人缺乏对性侵害的了解,甚至形成偏见。

但了解它是正确面对它的基础,每个人都应该认识到:性侵害不是羞于启齿又惹人遐想的耻辱经历,而是会对受害者造成严重身心损伤的犯罪行为

美国最大的反性侵组织RAINN(Rape, Abuse & Incest National Network)对于性侵害有详细的定义:性侵害(sexual assault)指未经受害人的明确同意而发生的性接触或性行为。

尽管性侵害属于性暴力(sexual violence)的一种,犯罪者却不一定会使用暴力的手段,也可能采取胁迫、诱惑等方式。犯罪者甚至不一定是陌生人。调查显示,7/10的性侵害案件都是熟人作案。

这类犯罪也称为“熟人强奸”或“约会强奸”,犯罪者可能是约会对象、同学、邻居、朋友的另一半等等。

除了女性,性侵害也可能发生在男性身上。但无论犯罪者和受害人是谁,犯罪方式什么样,性侵害都是一种极其恶劣的犯罪行为,会给受害者的身心造成严重伤害。

熟人强奸会阻碍受害者维护自己的权益。超过一半的性侵受害者不会报警,而研究发现,她们保持沉默的原因更多是因为和犯罪者之前的关系,而非生理心理上的障碍(羞耻心、焦虑、恐惧等)。

性侵害最可怕的地方在于,它除了伤害受害者的身体,还能给他们的心灵造成多种长期的负面影响。这些影响可能持续一生。

RAINN主页上介绍了多种性侵害的可能影响:抑郁,闪回,PTSD,自伤,性传播感染,物质滥用,解离症,进食障碍,怀孕,睡眠障碍,自杀等。

17%-65%有过被性侵经历的女性会产生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PTSD是一种可持续数年的精神障碍,患者可能表现出反复闯入的创伤性体验重现、噩梦、持续性警觉性增高、对未来失去信心等多种症状。研究者还发现这些PTSD症状会给被性侵女性的身体健康造成消极的影响。

13%-51%的受害者符合抑郁症的诊断标准,这些受害者会持续感到悲伤和无助。

绝大多数性侵受害者产生恐惧或焦虑,而12%-40%的受害者甚至患有广泛性焦虑症,他们总是提心吊胆,紧张不安,情感上无助、紧张,难以得到他人理解,经常处于崩溃的边缘。担忧甚至导致他们肌肉紧张、容易疲劳、睡眠困难。

许多受害者过于无助和悲伤,并且害怕家人朋友不理解自己,为了逃避痛苦就会开始物质滥用。大约13%-49%的性犯罪幸存者产生酒精依赖,28%-61%使用其他违禁药物,这些物质可能严重损害他们的身体健康。

最严重的结果就是自伤和自杀行为。23%-44%的受害者都会产生自杀的念头,而2%-19%的受害者真的会尝试自杀。也许有的尝试并不意味着受害者真的想要结束生命,但是这意味着他们正遭受着极大的痛苦。

除此之外,性侵经历还会造成受害者低自尊,一些受害者会产生内疚、羞耻和负罪感,甚至无法再与他人建立亲密关系。

当然,一些身体上的伤害也会给受害者造成长期的痛苦,例如性传播感染、怀孕、生育功能受损等等,这些病症在儿童受害者身上尤为突出,在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电影《素媛》中,小素媛就不得不安装人工肛门,终生同便袋一起生活。

02

拒绝二次伤害,及时给予援助

只有深刻了解了性侵害的严重后果和受害者所经历的痛苦,我们才能学会更谨慎地面对此类事件,无论受害者是身边的人还是新闻报道中的陌生人,我们都应该正确地讨论和提供帮助。

//怎样面对身边的受害者

也许在许多人看来,性侵害是一件非常遥远的事。但如果有一天,这样的事情不幸地发生在我们身边亲近之人的身上,我们可以怎样面对?请记住以下的关键词:

不要评判:这是最重要的一点。如果受害者愿意与你交流,向你敞开心扉,尽可能地不要评判他们。这就意味着共情和绝对的尊重,也意味着抛弃落后的性观念。受害者常常因为性侵经历感到羞耻、恐惧和焦虑,他们需要重建对生活、对他人的信任,需要提高自尊,这是一个相当漫长的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旁人异样的眼光、批判的态度或话语都可能给他们造成二次伤害。希望你能够让她明白,她没有犯错,而是单纯地受到了伤害,性耻感或者性罪感不应该成为他们的枷锁

倾听:倾听本身就是一种治疗,它意味着共感理解和关注。对于受害者来说,讲述自己的经历也许是无比煎熬的过程,因此我们更应该认真地倾听。

陪伴:陪伴也是关心和支持的表现,尤其是对于亲密的朋友或者亲人。同时,陪在受害者身边能够防止他们做出自杀等极端行为,如果受害者决定报警,我们也应该尽可能陪在他们身边。

鼓励:鼓励不是盲目地要求受害者振作起来,而是鼓励他们敞开心扉、积极地寻求帮助。但不要让鼓励成为逼迫,不要给予他们压力。

耐心:正如前文所说,从性侵经历中康复对于受害者和他身边的人来说都是一个漫长而煎熬的过程,但我们绝不能表现出不耐烦。无论何时,站在受害者的角度设身处地地思考。

如果受害者并不是我们太熟悉的人,不要议论她或是用异样的眼光看待她。如果没有得到她的允许,不要公开宣扬她的经历或是要求她讲述。

而无论何时,面对受害者主动的敞开心扉,都耐心地、没有偏见地倾听,让她感受到:“我对你的经历感同身受”,“我相信你”,“这不会影响我对你的看法”,“你可以信任我”。

//我们可以如何谈论性侵害

大多数时候,性侵害都是出现在新闻报道里、发生在陌生人身上的事件。在信息网络越来越发达的今天,网络既可能成为帮助受害者的有效途径,也可能成为网络暴力的实施者。面对无数的性侵害事件时,我们怎样正确地谈论它们?

在 17 年的一场TED演讲中,演讲者Ione Wells就谈论了这样的一个主题:如何在网上讨论性侵行为?

Ione Wells是一名性侵受害者,她发起了“不羞愧”这个全球性的运动来抵抗性暴力。但她认为这一运动的目的并非“羞辱”犯罪者,而是表达心声。

我们可以给受害者提供这样一个平台,让他们通过讲述自己的经历获得治愈和维护权益。

作为观众和听众的我们,需要做的就只是扩散他们的声音。没有恶意的揣测,更没有带着偏见的羞辱。不要刻意夸大或反复谈论受害者的痛苦,只有理智的思考和谨慎的批判。

只有这样,受害者才会明白自已不会被人当成另类看待,才会感到自己是“不羞耻”的,从而能够主动地讲述,积极地维权。

并不是所有受害者都有勇气将自己的经历暴露在阳光下,我们应该尊重他们的选择。在为他们提供一个发表心声的平台的同时,必须保护受害者的隐私和匿名性。

性侵害带来的伤害难以治愈,但我们可以努力避免二次伤害的发生,这需要我们对受害者的尊重与共情

学堂君

无辜的人受到伤害的事情在我们生活中并不少见。不只是性侵受害者,面对各种各样的受害者,我们到底能够做些什么来减轻他们的心灵上的伤痛呢?

学堂君是这样想的:面对勇敢说出自己的经历的受害者,我们避免去评价Ta的行为,而是给予积极关注;面对不想要旧事重提的人,不要去挖掘对方的隐私,让Ta想要亲近的人去陪伴和安抚,让时间和新的经历去治愈Ta,我们都该礼貌且善良地保持缄默。

参考文献
[1]王建平, 张宁, 王玉龙. (2013). 变态心理学(第2版).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姚建龙, 颜湘颖. (2006). 校园性侵害的现状与抗制. 青少年犯罪问题, (3), 36-39.
[3]中国性科学百科全书编辑委员会. (1998).中国性科学百科全书.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4]https://www.rainn.org/
[5]JS Jones, C Alexander, BN Wynn, LRossman, C Dunnuck. (2009). Why women don't report sexual assault to thepolice: the influence of psychosocial variables and traumatic injury. Journal of Emergency Medicine, 36(4), 417-424.
[6]LA Zoellner, ML Goodwin, EB Foa. (2000).PTSD severity and health perceptions in female victims of sexual assault. Journal of Traumatic Stress, 13(4), 635-649.
[7]R Campbel, E Dworkin, G Cabral. (2009).An ecological model of the impact of sexual assault on women's mental health. Trauma Violence & Abuse, 10(3), 225.
作者简介:chenry ,来自微信公众号:京师心理大学堂(ID:bnupsychology),北师大心理学部出品,奉行“打造中国最专业的心理学科普平台”的项目定位,努力将北师大心理学百年积淀奉献于社会,凝聚师生力量传播科学知识,让心理学走进千家万户。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