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玉河绣漪闸下游段22年来首次清淤,神器“大鼻子”上场
树丛中藏着围挡,岸边拉漂浮带,如果不仔细看,很难发现昆玉河绣漪闸附近要干一场大工程。近日,北京市城市河湖管理处正式启动对昆玉河绣漪闸下游的清淤工作,这是该河段2000年以来的首次清淤。“大鼻子”清淤船首次派上用场,不断流、少干扰,不影响景观环境的同时完成清淤。
雨水冲刷、上游放水、行洪等原因,让河底经常存积淤泥。一定的淤泥厚度可以为水生动植物提供营养物质,但如果太厚,就会影响水质。因此,每年,北京市城市河湖管理处都会对所管辖范围内河道开展淤泥监测,判断是否需要及时清淤。
“今年雨多、行洪也多,所以河道的淤泥偏多。”北京市城市河湖管理处水政科科员张瑞说,昆玉河绣漪闸下游段的淤泥厚度最深达80厘米左右,预估清淤量在2800方左右。另外,近年来,市水务局在多处开放水域开展亲水活动,昆玉河绣漪闸下游段是其中一处,颇受游泳、桨板、潜水爱好者欢迎,每天都有大量亲水活动在这段水域开展。淤泥的堆积,对亲水活动也存在一定影响。
为此,经过去年的前提调研,今年,北京市城市河湖管理处将东直门闸上游和昆玉河绣漪闸下游两处亲水活动较为密集的区域作为试点,开展带水清淤作业试点。今年上半年,东直门闸上游区域清淤工作已经完成,清淤量1800方左右,9月启动昆玉河绣漪闸下游区域清淤工作。
“昆玉河这段比较特殊,紧邻颐和园,周边游客多,作业空间十分有限,所以清淤的难度相当大。”张瑞告诉记者,清淤工程分为水中和岸上两部分,清淤船在水中抽吸淤泥,通过管线传送到岸上,用专业设备实现泥水分离,最后将脱水后的泥饼外运,进行资源化利用,合格的尾水经市政污水管线排放至污水处理厂。
为了尽量不对游客和周边市民产生影响,也不占用绿地,工程人员在树丛间的一处窄步道上“安顿”了泥水分离设备。为了保证水中游泳爱好者的安全,工程人员在水中拉起漂浮带,将清淤船与水上活动区域隔开。
张瑞介绍,清淤船有一根“长鼻子”,还有一个连接岸上设备的“长尾巴”。“长鼻子”内置的搅拌设备在水中搅拌水和泥,用泵将泥水混合物抽吸到船上的罩桶内,再通过“长尾巴”将泥水传至岸上,进行泥水分离。清淤船每小时可以抽吸200方泥水混合物,预计下周正式作业,10月1日前全部完成水上作业。
“对于游客来说,只能看到一艘船在水面上作业,岸边出现了一个挡板区域,相当于悄无声息地就把淤泥清理了。”张瑞说,以前,河湖处的清淤作业都是采用传统干槽清淤措施,也就是在河道内建围堰,将水导走,露出河床,再进行清淤。但这种方式无法保证河道景观,对市民产生一定的影响。本次采用的清淤船带水作业方式,灵活性高,将对社会环境的干扰降到了最低,未来将在其他河段的清淤工作中广泛应用。
另外,得知昆玉河即将清淤,附近的游泳爱好者也发出倡导,提醒泳友们远离清淤附近的水域,确保自身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