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的罗马”日内瓦与约翰.加尔文
日内瓦老城外的日内瓦大学(Université de Genève),前身是1559年由加尔文创建的神学院(Schola Genevensis),第一所新教的大学。
日内瓦大学主楼对面,有一座宗教改革纪念墙(也称纪念碑)。位置大致就是过去的日内瓦老城城墙。纪念墙建于1909年,以纪念加尔文诞生400周年和日内瓦大学建立350周年。墙上的浮雕和人物雕像都是与欧洲宗教改革有关。当然,最主要的还是纪念日内瓦历史上的重要人物约翰.加尔文。
提到宗教改革,大多数人首先想到的应该是德国的马丁.路德,但影响荷兰、法国、英国乃至北美新大陆的新教则是加尔文派。
简单说一下约翰.加尔文(John Calvin)的生平。
1509年,加尔文出生于法国小镇努瓦永(Noyon,也有称诺阳),所以你要知道加尔文是法国人不是瑞士人,直到1559年,他才获得日内瓦的公民权。
他的父亲是当地的神职人员,与当地权贵的关系密切,所以加尔文从小就与贵族家小孩一起受到贵族式的教育,包括上大学。他的父母也希望他将来做天主教神职人员。
1523年,加尔文被父亲送去巴黎,与贵族子弟一起读大学,学习拉丁文和神学。几年前马丁路德已经在维滕贝格教堂门上贴了他那著名的95条论纲,14岁的加尔文也开始接触到了宗教改革,并亲眼见证了因宗教改革而被烧死的人,但这时他还要听从父亲的一切安排。
1526年,他的父亲又安排他去了奥尔良学习法律,一说是为了能挣钱,也有说可能是受宗教改革的影响。不过这段法律学习的经历对他日后工作影响也不小。
1529年,加尔文又去了布尔日大学,继续学习法律和古希腊文,古希腊文的学习对他日后样研究和翻译圣经影响很大。
大概在这个时期,加尔文的信仰开始从天主教转向新教。
1533年,加尔文回到巴黎。巴黎大学校长尼古拉斯.科普在11月1日的万圣节演说中,据说引用了不少伊拉斯谟和路德的言论,被打成异端而出逃。有人说那篇稿子可能是校长的好友加尔文写的,于是加尔文也成了同犯,化装逃出了巴黎。此时的法国国王是文艺复兴保护人,著名的弗朗索瓦一世,他的姐姐玛格丽特(达芬奇的知音及邀请人),则对新教表示同情,也知道加尔文这个人。
1534年,加尔文逃到了思想比较宽松自由的巴塞尔。1535年,伊拉斯谟刚好回到(也许是路过)巴塞尔,26岁的加尔文还拜访了年近七旬,一年后即将去世的伊拉斯谟。加尔文一直是伊拉斯谟的崇拜者,虽然伊拉斯谟并不主张宗教改革。在巴塞尔,加尔文出版了他著名的《基督教要义》(Institutio Christianae religionis)一书(初稿),巴塞尔也是当时欧洲少数能印刷出版图书的城市。
1536年,打算过隐居生活的加尔文还去了意大利的费拉拉,但那里也不欢迎他。
1536年8月,加尔文决定前往斯特拉斯堡,当时弗朗索瓦一世正在和查理五世打仗,所以只好绕道日内瓦。但在途径日内瓦时,本打算住一夜就走,结果被威廉.法惹勒将他硬是留在了日内瓦,从此与日内瓦结下不解之缘。威廉.法惹勒(也有法雷尔、法瑞尔等多种译法),年长加尔文20多岁,在日内瓦从事宗教改革事业已经好几年了,并且刚刚通过市民投票,将日内瓦转为新教城市,当他听说《基督教要义》的作者到了日内瓦,就软硬兼施地将打算过隐居生活的加尔文留了下来,同他一起参与日内瓦的宗教改革。
由于加尔文他们搞的清规戒律让自由放荡的日内瓦人受不了(之前日内瓦是出名的放浪城市),加上他们法国人的身份(法国有意吞并日内瓦),1538年5月,法惹勒和加尔文等人被驱逐出日内瓦。法惹勒去了纳沙泰尔,加尔文则去了他一直想去的斯特拉斯堡。
当时的斯特拉斯堡是神圣罗马帝国下的一个自由帝国城市,在斯特拉斯堡的三年,是加尔文一生中最平静且惬意的三年。他在那里讲经,教书,写书。还获得了公民权,并且结了婚。同时,他也能在平静的时候认真反思他在日内瓦所做过的事情,并变得宽容,能听进不同意见,这对他日后重回日内瓦的工作起了很大的作用。在斯特拉斯堡,有所改变的加尔文倍受尊敬和爱戴。我后面也去过斯特拉斯堡,非常喜欢那个地方,但当时并不知道这段历史,否则可能会找找与加尔文有关的痕迹。
而在日内瓦,由于加尔文等人的出走,道德风气日下,社会越来越乱,人们意识到赶走加尔文等人是个错误。于是在1540年,市议会决定请回法惹勒和加尔文等人,并决定“永远留住加尔文”。
对于回日内瓦,加尔文内心万分矛盾,一方面,他将日内瓦视作世上最可怕的地方,宁可死一百次也不想回去,而另一方面,他又觉得是上帝在召唤他回到日内瓦去拯救那里的人。最后,出于一种使命感(加上其他的人的威逼利诱甚至恐吓),加尔文还是于1541年9月回到了日内瓦。而斯特拉斯堡方面实在是不舍得让他离开,但也没办法。
再次回到日内瓦,直到1564年去世,加尔文都没再离开过。在这十几年间,加尔文将一座放浪不羁的城市(好比索多玛),逐渐打造成了无比虔诚的上帝之城。
日内瓦的模式被传播到欧洲其他城市,如荷兰、法国(胡格诺派)和英国(清教徒),而英国清教徒又将加尔文主义传播到了北美新大陆,也就是后来的美国。
当时的日内瓦,是个独立的自由城市,有大小两个议会,行政权属于行政官,但行政官由议会任命。加尔文没有任何行政权,他只是个牧师,但他所领导的教会,对城市公民的道德有监督和约束权。毕竟日内瓦人民选择的是新教城市(天主教被赶走)。教会的道德法庭对不合规的行为进行训斥,严重的可交由市政当局处罚。而且教会有开除教籍的最终惩罚权,开除教籍相当于被上帝抛弃,这在当时还是非常有约束力的。
但过于严厉的道德和行为约束又让一些人,特别是一些贵族感到不适,这也是加尔文饱受争议的原因。他的“敌人”也很多,但没人再试图把加尔文赶走。
关于加尔文的非议,最大的可能就是塞尔韦特被烧死的事件。
塞尔韦特(Miguel Servet,1511-1553,也有译作塞尔维特斯)是个西班牙医生,据说他的肺循环说比哈维的血循环说还要早,同时他也是位神学家,不过他反对“三位一体”,这在天主教和新教两边都是绝对无法接受的“异端”。天主教方面判了他火刑,于是他四处流亡,在日内瓦,他在偷听加尔文布道时,被人认出并抓住。
加尔文代表教会对他进行了审判,但判处他火刑是市议会的事(苏黎世、巴塞尔和伯尔尼等教会的意见也是判处他为异端),而且之前加尔文还向市议会求情判处他斩首,但最后还是执行了火刑,火刑地点就在日内瓦附近的Champel,现在那里还有一块石碑。
结果,塞尔韦特被火刑处死成了加尔文的一大罪状,就连加尔文的好友梅兰希顿(马丁路德的同事及接班人)等人也向加尔文表示感谢,感谢他处死了异端塞尔韦特。因此,加尔文也就成了日内瓦的暴君和独裁者。目前大多数的书籍或百科都说是加尔文杀的塞尔韦特,其实,有没有加尔文,塞尔韦特也活不了。
在加尔文的“治理”下,赌场、妓院之类的场所在日内瓦基本就绝迹了,戏剧、音乐也远离日内瓦人的生活,就连执政官在宴会上跳舞都属违法。日内瓦的纯净和虔诚,又吸引许多来自欧洲各地的新教信徒前来,日内瓦一度被称为“新教的罗马”,也有人说他是“新教的教皇”。当然,加尔文并不喜欢这些称呼,也不希望更多的新教徒来日内瓦,因为小小的日内瓦实在容不下太多的外来人口。
加尔文在日内瓦不遗余力的工作,对他自己来说得不到任何好处,他在日内瓦没有公民权,连家产也都几乎没有。他的妻子也早早死去,孩子也都早逝或夭折。可以说他只是为把日内瓦献给上帝,而在拼命地、虔诚地工作,用一句中国话来形容,那就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1564年5月27日,积劳成疾的加尔文病逝,葬在日内瓦的一块墓地内,现在只知道在那个墓地里,具体位置已不得而知了。
下图加尔文像摄于苏黎世瑞士国家博物馆。
纪念墙中央的四位,是与日内瓦宗教改革关系最为密切的人物。
左一:威廉.法惹勒(William Farel,1489-1565,也译法雷尔、法瑞尔等),法国人,日内瓦宗教改革的创始人。年轻时崇尚马丁路德,后在日内瓦等瑞士城市搞宗教改革,与苏黎世的茨温利也相熟。加尔文就是被他强行留在日内瓦参与宗教改革的,1538年,两人一起被驱逐,1541年,又一起被请回日内瓦,将日内瓦搞成“新教的罗马”。
左二是加尔文。
左三:泰奥多尔.贝扎(Theodore Beza,1519–1605,也译作泰奥多尔.德.贝兹),法国人,加尔文的门徒。加尔文死后成为加尔文的继承人。
左四:约翰.诺克斯(John Knox ,1513–1572),苏格兰人,苏格兰宗教改革领导人,也是加尔文的门徒。约翰.诺克斯曾作过英国宫廷牧师,1554年,因躲避英女王玛丽一世(血腥的玛丽)的天主教复辟,从英国逃到日内瓦,做了加尔文的门徒,并深受英国清教徒的尊敬。玛丽一世死后,诺克斯回到苏格兰,并在苏格兰实行了宗教改革,即苏格兰国教长老宗(属于加尔文宗,即归正宗)。
纪念墙的左侧,有三尊3米高的雕像,分别是:
1,勃兰登堡选帝侯弗里德里克·威廉(Frederick William of Brandenburg,1620–1688)。一位新教诸侯,后面到柏林肯定会提到他。
2,荷兰国父奥兰治的威廉一世(William of Orange,1533-1584),之前在代尔夫特有过较多介绍,这里不多说。
3,法国海军上将科利尼(Admiral de Coligny,1519年至1572年)。略知法国史的,一定知道著名的圣巴托洛缪夜屠杀,就是由刺杀科利尼而开始,科利尼是胡格诺派(加尔文教在法国称作胡格诺教)。那天夜里,胡格诺派的纳瓦拉国王亨利(后来的法王亨利四世)因与公主玛戈结婚也在巴黎,因为住在卢浮宫内躲过一劫,否则的话,也许就没有后面的波旁王朝,法国历史肯定也会是不一样的。
胡格诺派在法国的兴起,源于日内瓦加尔文派向临近的法国的扩张。
纪念墙右侧也有三尊3米高的雕像,分别是:
1,罗杰.威廉姆斯(Roger Williams,1603-1683),英格兰新教神学家,宗教自由和政教分离的早期支持者。1636年,他在北美创立罗德岛殖民地,并将罗德岛首府命名为普罗维登斯(上帝之眼的意思)。他还开创了美洲第一所浸信会教堂,并主张废奴。
2,奥利弗.克伦威尔(Oliver Cromwell,1599–1658),护国主就不用多解释了。
3,斯蒂芬.博卡斯凯(Stephen Bocskay,1557-1606年),是位匈牙利王子。我从没听说过,完全不了解。
纪念墙上还有几件浮雕,都是历史上宗教改革有关的事件。从个别文字推测这幅可能是宗教改革时期日内瓦人与伯尔尼人谈判或商量什么事。日内瓦的宗教改革受伯尔尼影响很大。
最下面有南特(NANTES)的字样,推测可能与亨利四世著名的南特敕令(1598年)有关。
1536,代表日内瓦正式接受新教的年份。下面有日内瓦人民和1536年5月21日的文字,表示日内瓦议会通过接受新教决议的日期,此时加尔文还没有到日内瓦,主要是由法惹勒等人推动的。ΙΗΣ是希腊文基督的符号(与JHS和IHS一个意思)。
在纪念碑的侧面,还有一个马丁.路德的纪念碑。虽然马丁路德的信义宗与加尔文的归正宗属于新教的两个最大主流派别,但马丁路德毕竟是公认的宗教改革先驱(当然路德之前还有威克里夫、胡斯和伊拉斯谟等人),通常将路德排第一,加尔文排第二。
加尔文与路德两人并没有见过面,通信都是通过第三人,虽然有分歧,但加尔文非常尊敬路德,加尔文把路德视作父亲,不过他写给路德的亲笔信,路德也没有收到过。
加尔文与路德的助手兼接班人梅兰希顿见过面,而且还算是不错的朋友。
关于马丁路德,等到了维滕贝格自然会多写一些。
从纪念碑往南的高地上,就是日内瓦老城。老城内最高的教堂,就是加尔文二十多年的总部据点,日内瓦圣彼得教堂。
从老城的多个方向都能看到这座教堂,不过周围的房屋将教堂几乎紧紧地包围起来。
如果说维滕贝格是路德之城,苏黎世是茨温利之城,那日内瓦就是加尔文之城。
先说说教堂的名字,圣彼得主教座堂(St. Pierre Cathedral),很明显这是宗教改革前的天主教堂的名字,新教是不会有Cathedral的。从名字看,日内瓦过去曾是个独立教区,所以才有主教座堂。所以现在教堂也称作日内瓦圣彼得大教堂,按法语发音的话,也可称作圣皮埃尔大教堂。
教堂的主体建于1160年,教堂的建造也历时几百年。到了16世纪,宗教改革传入日内瓦,1535年,教堂被法惹勒改变为新教教堂,建筑没有被怎么破坏,只是把墙上的圣像移除或涂抹掉了。加尔文到日内瓦后,这里一直是他的道场,也相当于他的“主教座堂”(当然新教不这么叫)。
教堂的新古典主义正立面,是18世纪后加上的。
教堂内部,哥特式风格明显。
因为早已被改做新教教堂,主祭坛位置空空荡荡,很简单。
粗大的立柱。
墙壁和立柱上也没有了圣像。
加尔文1536年刚被法惹勒留在日内瓦时,就在这里讲道,开始听他讲道的人并不多。后来在洛桑的一次演讲时出了名,听他讲道的人才开始多了起来。
加尔文和法惹勒编写了《教会组织条例》,甚至连婚姻和儿童教育的细节,都有章可循。这与他在法国的法律学习经历非常有关,在这一方面他要强于马丁路德。
1538年4月25日,加尔文等被驱逐出日内瓦,而当三年后回到日内瓦时,还在这个教堂内,加尔文继续从他离开时候的经文讲起,好像是昨天的事情。
加尔文二十多年如一日,主要工作就是在圣彼得教堂内不停地讲道,主持圣礼。此外还有教学和写书的工作。有时还要去慰问病人和穷人,以及救赎犯人。在他创建的日内瓦神学院(日内瓦大学的前身),他还要承担神学的教学工作。
教堂内的这把椅子,就是加尔文坐过的。
这个布道台加尔文一定用过,加尔文布道时,从不用讲稿。他的秘书用速记的方法记录他的讲话,在加尔文死后竟然出了一系列的书。也正是因为加尔文不停地、大量地讲道,拖垮了他的身体。可以说用他的生命把日内瓦从一座知名的“放荡之城”打造成为一座上帝之城。
这座教堂叫马卡比小堂(Chapel of the Maccabees),建于1400-1405年间。得名据说与马卡比的遗骨有关,我感觉十分不可信。不过马卡比(公元前3-2世纪的一个犹太统治家族)在犹太人中代表着一种反抗精神,在这里倒是有点巧合(新教也叫抗议宗)。
小堂最初是一位红衣主教为他和家人建的陵墓,现在墓已经没有了,取而代之的是这架管风琴。
马卡比小堂的穹顶是19世纪重新装饰过的。
小堂的花窗。
教堂内的管风琴。
一架小的管风琴
玻璃花窗
唱诗班的座椅
精美的木雕倒是留了下来。
罗昂的亨利二世墓。罗昂的亨利二世(Henri_II de Rohan,1579-1638),是位法国贵族,罗昂公爵,胡格诺派军事领袖。曾被法王亨利四世誉为军事天才,深得国王喜爱。在英国旅行期间,被女王伊丽莎白一世授予骑士称号。参加过于利希之战和三十年战争,负伤后去了瑞士,死在伯尔尼,葬在日内瓦。
教堂内还有许多其他的墓葬。
比较有意思的是,日内瓦是新教归正宗(加尔文宗)的发源地,但现在却是天主教人口占大多数。所以天主教堂也是不能少的。这是市内最大的天主教堂,日内瓦圣母圣殿(Basilique Notre-Dame de Genève),也可称作日内瓦圣母院。
教堂建于1852-1857年间,比较新。教堂是圣地亚哥德孔波斯特拉朝圣路上的一个节点教堂。这是教堂的正面。
教堂的一个侧门。
教堂内部也没什么看点。
主祭坛前的耶稣像。
管风琴
布道台。
花窗
侧廊,哥特式明显。
这是一座安立甘教堂,也就是英国国教圣公会教的教堂,日内瓦圣三一教堂(Holy Trinity Church, Geneva)。教堂建于1853年。
16世纪,一些从英国躲避血腥玛丽迫害的新教徒们,逃到日内瓦,他们开始按照加尔文教会的仪式用英语做Service。1846年,英国人决定要建自己的教堂,日内瓦当局给他们批了土地,资金都是靠教会筹集,教堂1851年奠基,1853年完工。
教堂内不大,也没人,看了一眼就出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