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人遭山僧教训,愤而在墙上题诗,未句成为现代成功人士的口头禅

被遗忘的无名诗人,却深受苏轼推崇,专门跑到他的诗壁下建院清修!这个晚唐诗人一生落魄,读者记住了他的诗句,却想不起他的名姓!

晚唐的洛阳人李涉,是个才子,辛文房《唐才子传》称“涉工为诗,词意卓荦,不群世俗。”可惜,李涉却生不逢时,抱负难伸,大半时间都是在逃难、漂泊中度过。认真算起来,作为北方人的李涉,在江南待的时间远比在洛阳老家要多,是个名副其实的流浪诗人。

居家诗人也好,流浪诗人也罢,首先得要填饱肚子,所以,为了糊口,李涉也曾出为他人幕属。唐宪宗时,李涉才被起用为太子通事舍人,有了人生的第一份工作。太子通事舍人是个正七品下的小官,主要职责是掌管皇帝与太子的朝见引纳、殿廷通奏等事,相当于太子的私人秘书之一。

但是,即使是在这样低的职位上,李涉也没能待多久,不久就因得罪朝中权贵,被贬为峡州(今湖北宜昌)司仓参军。顾名思义,司仓参军就是管仓库的。司仓参军最初设置于两汉,到唐朝时,于诸卫府、东宫诸率府、王府、京府、都护府、都督府亦设有此职,称呼为仓曹参军,设置于州里的仍称司仓参军。宋朝以后不再设置此职务,其现职归于户曹。

作为才华过人的饱学之士,被发配到边远的州县去仓库,李涉心中的不甘与委屈肯定是不少的。作为一州的仓库主管,李涉在峡州一待就是十余年。唐文宗时,召为太学博士,复以事流放南方。由于无所事事,李涉常常离驻地远游,遍赏江南美景,留下了不少佳作。只是,这样有诗有酒的小日子,李涉过得并不愉快,所以,整天浑浑噩噩的,悲叹人生。

正是在李涉遭流放期间,常常与人结伴游山玩水,入寺拜僧,以排解心中苦闷。某年春暮,身在江苏镇江的李涉,酒清梦醒之后,突然发现春日将了,便出门效游登山,去鹤林寺访僧。鹤林寺旧名竹林寺,位于黄鹤山麓,是江南著名的古寺之一,创建于东晋元帝大兴四年(321年)。相传南朝宋武帝刘裕幼年家贫,青少年时代到黄鹤山砍柴时,头顶常有黄鹤翩翩飞舞。称帝后,刘裕遂改寺名为鹤林寺。

鹤林寺在唐时范围较大,出了山门就到城门——鹤林门。后几经兴废,规模逐渐缩小。由于该寺靠近城市,山明水秀,风景幽美,自古文人墨客常留连其间,览物生情,吟诗作画,留下许多佳话。李涉正是循着先贤的足迹而来,步入鹤林寺的。

古代的高僧,都是饱学之士,尤其是身入空门,对人生看得较凡人要透彻。李涉拜谒鹤林寺,就是要与高僧们畅谈人生的。主持僧在听完李涉的倾诉后,对于他的人生态度进行了委婉地批判。聪明人一点就透,整天浑浑噩噩的李涉,在领教主持僧的教诲后,一下子醒悟:只有淡化人生功利、平和情绪心态、面对惨淡现实视若罔闻、处变不惊,才能忘记过去,笑对人生,憧憬未来。

有感于此,李涉临下山时,在鹤林寺的山墙上题写下他那首著名的《题鹤林寺壁》:

终日昏昏醉梦间,忽闻春尽强登山。

因过竹院逢僧话,偷得浮生半日闲。

诗中的“竹院”,是指鹤林寺,因为,唐玄宗开元、天宝年间,僧人元素任该寺住持时,曾改鹤林寺为古竹院。诗中的“浮生”,语出《庄子》“其生若浮”,意为人生漂浮无定,如无根之浮萍,不受自身之力所控,故谓之“浮生”。

这首诗的意思,用现代汉语来表达就是:

整日生活混沌醉梦之中,无端耗费人生的有限时光;忽然发现春天即将过去,便强打精神杖步南山。

专程拜访鹤林寺的高僧,他的一席话让人茅塞顿开;难得能放下心中的烦恼,暂且得到片刻的清闲。

大凡人心中烦闷,宦海失意,心情不佳的时候,来到如此幽雅脱俗的环境中,总会有所感染。作者从与寺僧的闲聊之中,启开了苦闷的闸门,吹进了清新的空气,也让他为之顿悟。若是他整天闷坐在家,又何来"偷得浮生半日闲"的情趣?

"偷得浮生半日闲",有些选本也作"又得浮生半日闲",说明,作者并不是忙到不得闲,而是心累得不得闲。一个被贬之人,又无重要事情,天天闲都不是问题,关键是要敞开心扉,让阳光进来。

李涉的这首诗有景有情,写得实在,情景交融,直抒胸臆,是难得的即兴佳作。难怪北宋的文学家、书画家苏东坡也十分喜欢李涉的这首诗呢。李涉的"竹院逢僧"之处,也成了苏轼在南山最留恋的地方。因为李涉的这首诗,古竹院也有了个新名字——“逢僧处”。正是因为如此,苏东坡才在那里建起了"苏公竹院",以重温当年李涉与僧闲聊的情趣。

因为位卑身微,所以诗名不显,后世读者很少有人能记住他的姓名。但是,他的那句"偷得浮生半日闲"却常常被现代人引用,成为某些成功人士的口头禅,这也算是对诗人一生不幸的一种肯定与奖赏吧!

(图片来自网络)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