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品故宫里的弘治黄釉瓷
隋唐以来黄色成为皇帝的御用色,黄釉瓷器也从诸多色釉瓷器中脱颖而出,成为皇室的御用瓷。耿宝昌先生在《明清瓷器鉴定》书中提到:近年,北京地区出土有与南京地区红彩器风格一致的明初黄釉印花龙纹盘,较之永乐、宣德时的同类器施釉略厚,色泽较深,黄釉色渊近似洪武二十五年,而瓷器上纯正的黄釉,始自明永乐年间。冯先铭先生在《中国陶瓷》中亦提到:“明代黄釉自永乐朝开始,已经烧制得相当成功”。
明成化 成化款黄釉盘
故宫博物院藏
低温黄釉器创烧于明初景德镇官窑,以后各朝多有制作,但以弘治朝产品最受人称道,其烧制水平达到了历史上低温黄釉的最高水平。由于弘治黄釉瓷器一般用“浇釉”的方法施釉,故有“浇黄”之称,又因其黄色浅淡娇嫩,故亦称“娇黄”。明代黄釉瓷器以盘、碗居多,黄釉描金罐唯弘治朝有。
黄釉描金弦纹牺耳尊
故宫博物院藏
弘治的颜色釉无沦从品种还是产量部比宣德成化少,但其官窑白瓷的制作,其胎釉都较细清,器物底部闪青色,盘碗底部的厚度已较永宣器为薄,但还处于半透而为全透的程度。正德其色调比弘治略深,胎体加厚,多署四字或六字款。无款者,器底釉比弘治时更显青色。此时的釉面和釉色,较之成化那泛白的淡黄釉显得深且厚,但比之后正德的黄釉,又浅淡适中,也此将弘治的黄釉器作为陶瓷史上明代黄釉的典型。
明弘治 黄地青花折枝花果纹盘
故宫博物院藏
弘治朝官窑瓷器的款式有“弘治年制”四字篆书刻款外,都是“大明弘治年制”两行六字楷书双圈款,绝不见成化朝的双框方款。在鉴定弘治娇黄时基本秉承以下特点:
①弘治娇黄的鸡油黄除少数极精仿外,一般很难仿像;
②弘治底部一定塌凹,后仿者往往出现平底;
③弘治娇黄釉大多有“大明弘治年制”六字楷书款,“治”字的水旁二三点除少数例外,往往低于“台”旁而成“治”后者三点和台字相齐平,而成“治”;
④弘治底足稍矮,清代康熙与其他时代后仿底足稍高;
⑤弘治底足白釉发灰或泛青色,不可能非常洁白。此外,明代黄釉瓷造以盘、碗属多,罐较少。
馆藏弘治黄釉瓷欣赏
明弘治 黄釉描金双耳罐
高31.6cm,口径18.8cm,底径17cm
故宫博物院藏
罐直口,溜肩,肩以下渐敛,平底,口、肩之间置对称曲带形双耳,口、底大小相若。罐内施白釉,外施黄釉。罐身上下共有描金弦纹7道,双耳上各有青花线2条,下腹部相对的两面以金彩绘二牛。底素胎无釉。
此罐以舒缓的曲线构成丰满匀称的形体,体虽硕大,却无笨拙之感,古朴中透出俊秀之美。罐上所施黄釉色泽淡雅,浑然一色,描金弦纹熠熠生辉,装饰效果高贵典雅。此类黄釉描金罐除置曲带式耳者外,尚有置兽耳者,也有不置耳的,均属宫廷祭祀用器。其传世品多属清宫旧藏。
明弘治 黄釉金彩牺耳罐
高32cm,口径19cm,足径17.5cm
故宫博物院藏
罐广口,短颈,溜肩,腹部上丰下敛,平底,肩两侧置对称牛头形耳。罐内施白釉,外施黄釉。外壁自上而下饰金彩弦纹9道。底素胎无釉。无款识。
明代黄釉瓷器造型以盘、碗居多,罐则少见,且为弘治朝所独有,除双兽耳罐以外,还有绶带耳罐。
明代黄釉瓷器除作御用餐具外,据文献记载,还被用作方丘(地坛)的祭祀用器。《大明会典》卷二百零一载:“嘉靖九年,定四郊各陵瓷器:圜丘青色,方丘黄色,日坛赤色,月坛白色,行江西饶州府如式烧解。”
明 弘治黄釉碗
高10.5、口径23.6、底径9.6cm
国家博物馆藏
侈口,圆腹,圈足。除底面外皆施黄釉,底面白釉,中有青花“大明弘治年制”双圈六字楷书款;釉面有细微开片。弘治黄釉是明代黄釉烧制中最成功的品种,由于其黄色特别娇嫩,犹如鸡油之色,因此又称为“娇黄”或“鸡油黄”。
明 弘治 黄釉盘
高4.3cm,口径21.3cm,足径13.2cm
台北故宫藏
这是件精緻的薄胎器,侈口、浅弧形壁、圈足较深,足缘、口缘皆薄而细緻。器内外壁施黄釉、胎釉细腻,色泽匀淨明洁。器底白釉,书青花「大明弘治年製」双行六字双圈款。 明代的黄釉,係在素胎上挂高温透明釉后,再以浇釉的方法浇淋低温黄釉,烧成后,色清亮无杂点,透明度高。宣德时己烧造此种釉色,终明之世,各朝均有造作。但釉汁的明淨娇嫩,以弘治朝为最出色,有「娇黄」之称。是官家的色泽,明中叶曾禁止民间使用。
明孝宗是明代帝王中较俭朴的帝王,曾多次撤回督造瓷器的中官;而弘治时期的官用瓷器,无论青花或低温彩皆色泽淡雅。
明弘治 黄釉双系尊
故宫博物院藏
明弘治 黄釉描金弦纹尊
故宫博物院藏
明弘治 弘治款黄釉墩式碗
故宫博物院藏
明弘治 黄釉牺耳尊
故宫博物院藏
明弘治 弘治款黄釉碗
故宫博物院藏
明弘治 弘治款黄釉碗
故宫博物院藏
明弘治 黄釉描金双系尊
故宫博物院藏
明弘治 弘治款黄釉盘
故宫博物院藏
明弘治 黄釉碗
故宫博物院藏
明弘治 黄釉盘
故宫博物院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