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愁一缕】凝望故乡河渠村/崔忠敏

故乡河渠村,东西三华里,与汉代大儒董仲舒的故乡董故庄村相毗邻,位于冀东南景县、故城县、枣强县三县交界处,按照祖辈流传下来的习俗,每逢农历的一、六大集(初一、初六,十一、十六,二十一、二十六)。每每踏上这片养育我的土地,惆怅与沉思,向往与激动,瞬间凝结成一腔发自内心的热爱与庄严的敬畏。
据《景县县志》记载,河渠村行成于隋朝后期,是从邻村庞庄迁移过来的。由于受广川河流水走向的影响,形成了东西长,南北短的态势,早年间,村子被若干个大水坑、沟分割成王家、闫家、崔家、赵家、刘家等大小不一,相对独立的小土台台,直到1965年,在社教运动即'’四清'’工作队的组织带领下,基干民兵们起早贪黑的加班加点,不计报酬,用血汗和泥土把影响人们出行的几个大坑填平。在这个历经千年、寂寞平凡冀东南的小村庄里,曾经发生过许多可歌可泣、令人难忘的故事……
据上辈的人讲,在这条古老的村子里,走过从隆兴到董故庄日本兵的巡逻队(当年隆兴、董故庄都是日本鬼子的据点,修有炮楼并有日伪军驻守)。当时的村长崔玉振,一边给共产党游击队办事,一边应付小日本的巡逻兵,日本鬼子看出了他的心思,说他吃喝准备的不如其他村好,对皇军不忠,便把他吊起来一顿毒打后,往嘴里灌辣椒水,而后踩在他的腹部上,将辣椒水从眼睛里、嘴里、耳朵里再流出来……其场景真是毛骨悚然、惨不忍睹、令人发指。
国共合作时期,村子里还住过吕正操的部队。解放后,河渠村成了景县33个公社之一的河渠公社所在地,一时间,医院、合作社、中学、兽医站、信用社、敬老院相继成立。1970年前后,公社广播站、电影队、社办厂、拖拉机站等关乎社会民生的机构应运而生,是故乡河渠最为辉煌活跃的时期。
1963年秋天,是父亲领着我的手,背着母亲缝制的小花布书包,走进故乡的完小,开始了探求知识、改变命运的漫漫坎坷人生路。
上个世纪的七十年代前后,文化大革命的浪潮席卷全国,河渠这个三县交界处的小村庄,一时间成了“红联、520”两派交战的最前沿,以往寂寞平静的村庄,竟在那一年麦收前的一个深夜,发生了激烈的枪炮声,公社的武装部葛部长被手榴弹炸伤右臂……“红联”在大队部里住有小股部队,为做好长期作战的准备,收土坯垒炮楼(二分钱一块),我们这些小伙伴们,白天到生产队干农活,晚上借月光拖坯,干的热火朝天……公社经常利用一、六集市人多的优势,召开批判大会,主要批判各村地富反坏右分子,为了营造会场氛围,学校的学生停课,集中到现场喊口号,以震慑批判对象的心理。
1969年春节刚过,被打倒的景县县长孙振和接受全县人民的批判,那天上午,孙县长身穿一件绿色的军装棉大衣,迎风站立在一辆大敞篷汽车上,从隆兴公社来到河渠公社,接受河渠人民的批判。可惜,老百姓都已下地干活去了,大街上冷冷清清,几乎无人问津,汽车在街里的合作社门口暂停了一下,只见孙县长站在汽车中间靠前的位置,手扶着已掉了漆的木头护板,不慌不忙的说,哪里有人啊。而后,汽车在大队部西侧向北的土路上缓缓驶去……
依稀记得,那一年的春天,村子里行走过一支队伍,他们响应毛主席'’野营拉练好'’的指示,这支小分队,身背钢枪,“三边红”闪闪发光,个个精神抖擞,歌声嘹亮,是解放后河渠村第一次路过整建制的部队,成了村里一道靓丽的风景,望着他们那矫健的步伐,更加坚定了我这辈子当兵的信念。
1970年冬季,村里成立了毛泽东思想宣传队,从小就痴迷戏曲的我早已无心上学。在那个寒冷的冬天,学唱歌,排练样板戏《智取威虎山》选场,大年二十九的下午,演出获得了村里人的好评,我饰演少剑波的形象,一时间成为村里的小新闻。
1972年,上级要求大力办好农村广播,公社给村里拨专款,到北京买的盘子大的纸喇叭(方形,四周是用三合板粘合而成),那年我十八岁,有幸参加了全村的布线和逐家逐户的安装工作,每到中午、晚上,喇叭里传来响亮的新闻、歌声,在给劳作一天的庄户人带来些许快乐的同时,我的心里也不由得升起一丝的快感。
1975年春节后的一天,村里通知我去担任民办教师(每天九分工,每月五元钱),这是我人生的第一件大喜事。我第一次听到父亲高兴的说,咱们家终于有给公家干事的人了。
追寻着儿时的足迹,回味着离家从军时的初心而来。踏上故乡土,往事涌心头。走过河渠村,便看到当年那条条坑洼不平泥泞土路的走向、集市的位置、日夜寻求改变人生命运的足迹。
河渠村犹如一个巨大的摇篮,悠然伫立在冀东南董子故里那片又黄又黑的土地上,它把世世代代的男男女女养育成人,为了生计、前途,或为了改变命运,背井离乡,无奈的走出了河渠小村,奔走在他们向往的地方和职业岗位上。每逢过年过节,回故乡的人群车水马龙、川流不息。依依惜别的那一刻,凝眸回望,仿佛听见了当年上小学的课堂上响起朗朗上口的读书声,这读书声、歌声、欢笑声,还有校园东北角那棵老榆树上传出的上下课低沉洪亮的钟声,凝结成了一顆颗纯真的童心和神圣的初心!
我无论身处何地,总能听到故乡河渠母亲的呼唤。
2021.7.20日于北京太月园
(0)

相关推荐

  • 我的故乡一一四王柱村

    〓 第 1425 期 〓 文|董礼 编辑|王成海 在美丽富绕的察右后旗白音察干镇南十二公里处,有一个美丽的乡村叫四王柱村. 据老人们说,早在1886年间,此地来了一个王氏家族的人,名叫王柱,在这里开垦 ...

  • 朱冬梅 | 根平(一)

    七十年代某年冬天的一个晚上,在内蒙古商都县一个叫小翁家村的村子里,黄土高原的西北风夹着白毛呼呼刮得人睁不开眼,沙蓬被风吹得到处乱转,转到墙跟底就停下了来歇一歇,明天早上还不知被风刮到那里去了.寒风吹在 ...

  • 记忆中的村子 / 李社峰

    滋水美文  有爱.有情怀.有品位 致力于最优质的阅读体验 <滋水美文> ︱第571期 中国 ● 西部文学微刊 Chinese Western literary journal 「 记忆中的 ...

  • 村西那个“神秘”的冢子

    从前故乡的名声还没有像现在叫得这么响亮.父亲回忆说,那时候因为离着县城远,每次去小清河北面的姥娘家,高大健硕的姥娘总会从厨房隐约的水汽里显现,慌忙又惊喜地抱起他,递上一块刚出笼滚烫的地瓜,喊道,南乡的 ...

  • 【逝水流年】二月二的记忆/崔忠敏

    在上个世纪的五.六十年代,国家物质极度匮乏,农村贫穷落后,吃饭是庄户人家的头等大事.农历的二月初二,是儿时所盼望的一个节日.在这一天,可以吃到母亲做的白菜馅儿熏肉饼,以满足过年一个月后繁忙劳作.不见油 ...

  • 【乡愁一缕】一生的干粮/刘辉

    老家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传说有个秀才屡试不第,聪明的新婚妻子便在这位秀才第五次进京赶考时,包了些粽子并在粽身捆了道黄丝线,又炒了袋黄豆,让秀才把这两样干粮带在路上吃.(老家方言"豆" ...

  • 【乡愁一缕】我家那棵老柿树/景之光

    轻声  齐遥歌曲展播 近些日子,不知道咋的,莫名其妙地就会想起我家那棵老柿树.一连几次都这样,甚至在睡梦中也不能消停. 思来想去,我觉得应该在清明节的时候回趟老家.祭祖之后,花点时间去看看我家那棵久违 ...

  • 白岩松:留住乡愁而不是想起故乡就发愁

    留住乡愁,而不是想起故乡就发愁 白岩松|文 我先编一个故事,不妨把主人公设定成冯骥才老师.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电视机还很值钱,冯老师家不但有电视机,还有很多字画和文物.突然有一天,有人告诉冯老师:&q ...

  • 广西容县六王镇古泉村崔氏祠堂

    广西容县六王镇古泉村 崔氏祠堂 古泉崔氏祠堂,又称崔公祠,坐落在广西容县六王镇古泉村的中心地段.这座崔氏族人建于清朝道光年间的古祠,距今已有200多年历史.崔公祠分前.中.后三大座,左右有横廊,占地面 ...

  • 他的油画里,有说不尽的乡愁,有关于故乡的最后一点记忆

    2019-11-09 20:01 李自健的油画里,总是透露着一种怀旧的气息,这一点与现代超写实绘画作品不一样,首先,他的作品足够勾起大家的回忆! 油画的绘画主题不一样,所以表达的手法自然也是不一样的. ...

  • 魏城建华乡天池村崔家墓地

    崔家墓地在建华乡天池村5组乌龟石垭豁,据碑,崔氏祖籍陕西省富平县白玉村,明代避兵入蜀,插业于剑州马迎寺之北石板屯,安居数世,又于康熙年间移徙绵州东乡二里天池山下周家沟.居绵始祖崔永吉,配高氏,生高崇, ...

  • 故乡系列散文三部曲《留住乡愁》《回望故乡》《寻根乡土》……

    [后记]       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散文集<寻根乡土>后记 转眼之间,又是一个春秋轮回,时间真是飞逝如电呀.正如此前向读者承诺的,我要努力完成一个小目标: 故乡系列散文三部 ...

  • 乡愁萦魂——上陶峪村概况

    乡愁萦魂--上陶峪村概况 段文明 戴行龙 上陶峪是个灵瑞秀美的宜居村落-- 这里,山揽水环.自然流美.膏腴宜居.钟灵毓秀:熊耳山北麓的神灵寨.狮子崖,巍峨雄踞英武护佑:东岭.西坡莽若巨屏两侧拱卫,并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