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丨文化识别性在历史街区更新中的提升策略——以上海市愚园路(定西路-江苏路)历史街区为例

摘自:

王与纯,沈则诚.文化识别性在历史街区更新中的提升策略——以上海市愚园路(定西路-江苏路)历史街区为例[J].城市建筑,2019,16(16):173-182.

如需查看全文,请点击文末“阅读原文”。密码:u2f4

关键词:城市更新;历史文化风貌区;愚园路街区;文化资源;空间体系

0 引言

随着中国走向后期城市化发展阶段,国内大量城市逐渐将建设重点转向老城更新和存量发展,而这些城市往往因悠久的历史文化拥有大量的历史遗留区域。在这样的城市发展背景下,相较新建城区而言,老城市、老街区的人文遗存丰厚、生活气息浓郁,有巨大的保护价值和更新潜力。

上海作为典型的“租界”城市,也是我国最早一批现代化城市,其文化底蕴体现在公园、遗址和个别古建筑中,更重要的是城市中的街道,甚至整个街区都极具历史价值。在这一类型街区的城市更新中,如何进行整体街区环境的营造和特色文脉的延续至关重要。

相较于上海其他历史文化风貌区,愚园路(定西路-江苏路)历史街区拥有更复合的空间功能、更折中的建筑风格、更优秀的区位条件,以及非常浓厚的生活氛围和人文基础。利用这些优质资源进行改造更新的愚园路,不仅恢复了原有的面貌品质,而且有机融入了现代城市生活。但是,如何让当地生活的居民真正获得曾经的“熟悉感”,以及让来这里游览的客人真正记住愚园路,就需要该类型街区在未来的更新工作中引起更广泛的关注。

01

愚园路(定西路-江苏路)历史街区的

更新现状

本文以上海最著名的历史街区之一——愚园路历史文化风貌区中的定西路至江苏路街段为例,从城市空间的视角切入,对该城市地段的更新现状进行了多层次分析,主要包括该街区的空间权力、整体性、吸引力及文化脉络这四大内容。

1.1 愚园路(定西路-江苏路)历史街区的空间权力分析

愚园路的兴起,始于20世纪20—30年代,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居住环境吸引了许多富商巨贾和外国洋人。在社会、资本和文化等方面的作用下,愚园路(定西路-江苏路)历史街区逐渐发展起来并演变出其独有的特色,这种独有的特色便可被描述为该城市地段空间的权力属性。

回顾历史,愚园路是不可再生的文化遗产。辛亥革命以来,达官贵贾不断聚集,愚园路成为名流汇集的高级社区,除了社会中上阶层人群,还有如钢琴家顾圣婴、指挥家黄贻君、翻译家傅雷、电影明星祝希娟、名作家张爱玲等著名人物。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随着社会结构的变化,普通洋房形成一栋别墅多家共用的居住格局,灶头、卫生间充斥楼梯和走道,居民的居住条件较差。改革开放后,房地产市场逐步兴起,该地段因其优越的区位条件和延续至今的良好环境,新建了大批新式楼宇,再次成为中上收入人群的聚集地,这一时期的社区更新主要采取迁移式的改造方式,社区人口结构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被迁移地区的原有空间特质和生活特征遭到了破坏(见图1)。

今天的愚园路,无论是城市职能还是社会结构都较为混杂。在总密度与住房使用上,社区住宅的占有率相对较高,但是由于住房基本设施如厨房、卫生间的缺乏,住房成套率偏低,住宅外部环境较差;在社会层次与社区活力上,高收入人群与低收入人群混合,且老龄化程度较高,公共生活活力较低;在业态分布上,“社区级业态”和“城市级业态”相互交织,菜场、超市、酒家等便民服务较多,而支撑游客观光的商业店铺则因运营问题流动性较强。

图1 愚园路(定西路-江苏路)历史街区昔日的繁华景色

(图片来源:http://ckdesignworks.com.cn/Home/Projec

tDetail?id=32#)

在未来发展上,愚园路(定西路-江苏路)历史街区作为中山公园地区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振兴城市生活,提升经济价值,针对有相当历史文化底蕴的城市旧区提出既有前瞻性,又有可操作性的改造思路,是该地区不变的规划宗旨,而且已经有相关部门对愚园路(定西路-江苏路)历史街区进行了功能定位和城市设计,其正在经历着相应的更新与改善。

综上所述,愚园路(定西路-江苏路)历史街区经历了多次历史变革,并随着理念文化的不断更迭和街区生活的快速变迁,衍生出与众不同的个性,成为无法被替代的宝贵城市遗产。同时,该地区仍处于正在更新的状态,现阶段的社会结构、人群关系和城市生活仍然较为混杂,其随着历史演变而得到的独特气质还未被完全凸显,可以说该城市地段的空间权力属性较弱。

1.2 愚园路(定西路-江苏路)历史街区的空间整体性分析

历史、社会、文化等要素的作用既使城市拥有不可复制性与独特性,又使城市拥有其自身的纹路与肌理,生成了完整的城市地段,衍生了独特的城市轮廓。在对空间整体性的分析中,我们可以更清楚地看到该历史街区的空间本质。

首先,在城市形态肌理的演变过程中(见图2),该城市地段的肌理逐渐从杂乱向规整化、秩序化演变,且整体密度从疏松变得较为致密;同时,现代城市的建设,产生了一些城市形态的突变,使得整体密度从较致密的状态又逐渐趋向疏松(见图3)。

图2 愚园路(定西路-江苏路)历史街区的城市肌理演变示意图(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图3 愚园路(定西路-江苏路)历史街区的城市肌理突变示意图(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其次,在对城市地段特征的分析中(见图4~7),该地段空间肌理的秩序性较强,主要以低层高密度的城市格局进行拓展,人口密度较大,容积率较低;在对城市功能结构的分析中(见图8~11),各地块功能的混合程度较高,街坊功能的类型相对单一,单体功能上教育文化建筑丰富,商业建筑较少,且服务设施完善,服务范围较广。

图4 愚园路(定西路-江苏路)历史街区的城市肌理分析图(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图5 愚园路(定西路-江苏路)历史街区的总体高度分析图(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图6 愚园路(定西路-江苏路)历史街区的人口密度示意图(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图7 愚园路(定西路-江苏路)历史街区的开发强度示意图(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图8 愚园路(定西路-江苏路)历史街区的地块用地性质示意图(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图9 愚园路(定西路-江苏路)历史街区的街区功能性质示意图(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图10 愚园路(定西路-江苏路)历史街区的开发强度示意图(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图11 愚园路(定西路-江苏路)历史街区的设施布点示意图(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最后,在对城市交通结构的分析中(见图12~14),地段范围内大多为较窄的支路,该地段连接一个地铁站,有多辆公交沿路停放,整体步行系统结构合理,且植入了放大停留的节点空间;在对城市景观结构的分析中(见图15),沿着愚园路的景观轴带较为丰富,但景观轴带的支路延伸区域有待细化,且零散绿地较多,景观层次丰富但缺乏系统性。

图12 愚园路(定西路-江苏路)历史街区的道路系统示意图(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图13 愚园路(定西路-江苏路)历史街区的公交系统示意图(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图14 愚园路(定西路-江苏路)历史街区的步行系统示意图(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图15 愚园路(定西路-江苏路)历史街区的景观结构示意图(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综上所述,该街区已经拥有较完善的空间肌理和较明确的结构关系,但是无论是缩小到更小范围的街坊环境去看,还是扩大到更大范围的城市环境去看,其空间整体性仍然缺乏一定的细致度和延续性,其与城市关系的“融合”与“延伸”上仍然有待加强。

1.3 愚园路(定西路-江苏路)历史街区的空间吸引力分析

空间吸引力的大小决定了城市活力的丰富度,也是城市是否成为活力源泉的关键性因素,主要由空间紧凑性、连续性、多样性和标识性决定。对愚园路(定西路-江苏路)历史街区进行空间吸引力分析,为提升文化识别性指明了具体的方向。

首先,在对空间紧凑性的分析中(见图16),可以看到城市中的正向空间较多,城市中的正向空间有利于高密度城市的紧凑化、秩序化发展,且正向空间有序串联起来,开放度较高。

图16 愚园路(定西路-江苏路)历史街区的正向空间示意图(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其次,在对空间连续性的分析中(见图17~21),公共空间网络较为连续,公共空间类型丰富多样。围合街道的建筑界面由于临街建筑功能的不同,连续性欠缺。在街区活力与街道空间的连续性上,愚园路(定西路-江苏路)沿线的建筑底层开放度较高,更新之后的街区在设施小品的布置上考虑完善,但沿街商业未形成连续的体系。

图17 愚园路(定西路-江苏路)历史街区的公共空间网络示意图(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图18 愚园路(定西路-江苏路)历史街区的连续街道界面示意图(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图19 愚园路(定西路-江苏路)历史街区的开放建筑界面示意图(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图20 愚园路(定西路-江苏路)历史街区的景观设施示意图(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图21 愚园路(定西路-江苏路)历史街区的商业设施示意图(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再次,在对空间多样性的分析中(见图22~24),在地区尺度下,这些地块不仅在尺度、性质、界面等方面有所不同,而且地块间的道路和街巷形态的丰富度非常高;在街区尺度下,不同时期建成的住宅组团呈现出不同的街坊形态;在街坊尺度下,每一个街坊的建筑除了建造时间和建筑样式的不同,也可看到其随着使用者行为的不同而逐渐衍生出新的空间类型;在建筑尺度下,建筑单体的典型立面则在统一的风格形式下呈现出精美的细部。

图22 愚园路(定西路-江苏路)历史街区的道路断面示意图(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图23 愚园路(定西路-江苏路)历史街区的不同住宅组团形态归类图(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图24 愚园路(定西路-江苏路)历史街区的建筑单体典型立面细节图(图片来源:作者改绘)

最后,在对空间标识性的分析中(见图25),在标识性高度上,商业办公类建筑较高,且形体独特;在标识性功能上,教育建筑、文化建筑和保护建筑较多,且该类建筑在入口的处理上都具有较强的识别性;在标识性位置上,对城市地块转角空间、重要景观轴线上放大节点空间的处理相对欠缺,这些空间还未形成优良的城市氛围,以致人们对这些城市重要位置的心理感知较弱。

图25 愚园路(定西路-江苏路)历史街区的天际线示意分析图(图片来源:作者改绘)

综上所述,该地区已经拥有非常成熟的城市生活环境,城市空间的紧凑性、连续性及多样性都较好,但其标识性空间的场所感仍有所欠缺,也就是说该街区仍缺乏一些让历史片段和现代生活有机融合的、富有吸引力的、充满记忆点的城市活力场所。

1.4 愚园路(定西路-江苏路)历史街区的空间文化脉络分析

空间形态的背后是历史文脉的支撑,历史文脉从根本上促进了空间形态的生成,而空间形态又反作用于整个环境的文化底蕴,通过对该历史街区空间文化脉络进行分析,可从本质上找到愚园路历史文化氛围提升的依据。

首先,在对城市历史地区结构的分析中(见图26),从更广域的城市肌理及相关形态来看,该街区的东北方向毗邻南京西路风貌区,东南方向与衡复路风貌区接壤,而西南方向的不远处便是虹桥路风貌区,其与其他几个风貌区共同组成了一个串联且密集的城市体系。

图26 愚园路(定西路-江苏路)历史街区的城市历史结构分析图(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其次,在对城市历史街区结构的分析中(见图27、图28),进一步将这些更新后的地块进行重整,从地块使用性质及业态分布特点中可以看到更新工作中对特殊历史地块的重视,而从具体游客路线的区块分布中可以看到游览路线在规划时非常注重历史体验的层层递进之感。

图27 愚园路(定西路-江苏路)历史街区的地块性质分析示意图(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图28 愚园路(定西路-江苏路)历史街区体验式结构示意图(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再次,在对城市历史建筑风貌的分析中(见图29),可以看出在该地区再现阶段的城市更新工作下,仍然拥有大量的历史保护建筑、保留建筑、一般历史建筑,这些建筑的比重之和超过了其他建筑,且集中体现了上海西区近代华人高级住宅区的居住生活和以教育建筑为代表的公共建筑群的风貌特征,可以认为该地区的整体建筑风貌保存良好。

图29 愚园路(定西路-江苏路)历史街区的建筑风貌评估图(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最后,在对城市社会生活方式的分析中(见图30、图31),在市民及游客的主观感受方面,人们对其安静、干净的街道环境的态度较为满意,但是对该地段富有历史感的区域却缺少感知,甚至只有在标识性较强的历史保护建筑周边,人们才能明确感知相应的历史氛围;在市民及游客的行为活动方面,可以看到量化评估的结果显示了该区域在主要道路上的行为活动较为多样,但在支路或者地块内部其多样性则有所减弱。

图30 居民及游客印象中的该城市地段富有历史感的区域(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图31 愚园路(定西路-江苏路)历史街区的主要活动分布及密度图(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综上所述,该城市地段的空间格局和形态塑造在现阶段的更新工作中已经取得了较大的改善,但是随着现代城市生活的大量引进,其与原有的文化脉络产生了矛盾。正如雅各布斯所言,城市生活本身就是丰富的、多样化的、复杂甚至混乱的,如何在多样复杂的城市环境下延续文化脉络、突出地段特色显得至关重要。

因此,从城市空间的角度对愚园路(定西路-江苏路)历史街区进行多层次的分析之后,可以看出,在空间权力方面,现阶段的街区更新还未完全凸显该城市地段自身的个性;在空间整体性方面,其空间肌理与空间结构需要有更强的延续性;在空间吸引力方面,其非常成熟的城市生活环境之中,仍然缺乏一些联系历史片段与当地生活的记忆性场所;在空间文化脉络方面,其历史风貌特色未得到强化,有被现代城市生活取代的趋势。可以认为,愚园路(定西路-江苏路)历史街区的更新工作较好地组织了现有的物理空间环境,大大提升了当地的城市生活活力,但是在历史文脉传承和文化特色强化上还较为欠缺。

02

愚园路(定西路-江苏路)历史街区

存在的问题

近两年,愚园路(定西路-江苏路)历史街区持续进行渐进式的更新,需要努力在历史风貌街区中创造更多的开放空间,植入新的体验式商业等[3]。传统的城市更新主要注重建筑本身,即对物质空间的打造;现在的城市更新,需要更加关注人的体验,关注不同群体在街区中的生活状态,如老房子中的居民、在街区工作的人、前来参观游览的游客等。上文对愚园路(定西路-江苏路)历史街区的层次分析中,可以看到注重城市生活活力再塑的同时,其更新工作忽略了历史文脉的传承和特殊风貌特色的强化,这反而让愚园路(定西路-江苏路)历史街区在一次次的整治过程中丧失了自身的独特性,而这也正是“千街一面”现象产生的最大原因。

对于历史街区的更新而言,一方面需要恢复原有的面貌品质,另一方面也要考虑文化要素的体现,让当地居民能够获得“熟悉感”,让游客能够获得“在地感”。历史街区的更新,不能是一个简单的复原,过去的形式不可能一成不变,它必须结合历史的发展、现代的生活方式,更新、营造一个具有生命力的空间场所,这些都需要从社会的角度重新理解人在城市中的价值、需求。因此,要使愚园路(定西路-江苏路)历史街区带有鲜明的文化特征,需要在其城市更新保护中体现相应的文化因素,从而进一步提升文化要素在城市更新中的识别性。

03

愚园路(定西路-江苏路)历史街区文化识别性的提升策略

针对愚园路(定西路-江苏路)历史街区现存的更新问题,除了继续完善对其物质空间的改造提升,更重要的便是增强文化的识别性,以创造出独特的场所体验。本文从城市空间的角度出发,提出了文化识别性在愚园路(定西路-江苏路)历史街区更新中的提升策略,主要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

3.1 社会生活方式的识别性提升

一个地区的传统建筑和空间是历史发展的重要标志,正是这些不同形式特点的要素,构成了人们对不同地域的印象,而这些建成环境是由长期的社会生活方式决定的。例如,荷兰阿姆斯特丹的沿街建筑多采用巨大无遮挡的窗户,一些人家只用薄窗帘遮挡,在获得更多阳光的同时,也将私人空间展示给公众,建筑底层是连续商业功能,这些特征表达了城市居民对社区商业的开放性态度(见图32)。

图32 荷兰阿姆斯特丹城市居民对社区和商业的开放性态度(图片来源:作者自摄)

在中国,传统街区是内向型结构,这是传统的居住模式和管理模式所塑造的。在多组团的建筑中,以巷或弄为核心的线性空间串联各个内部空间。在外部则由街道将高低错落的建筑连成一体,并由此形成了不同尺度的行走路径和丰富的沿街界面。

因此,在空间上,愚园路(定西路-江苏路)历史街区的改造应注意维护居民原有的生活方式,内部设置交往和活动空间,外部保证街道界面的多样性和连续性;在功能上,在植入新功能的同时应注意保证居民日常所需功能不受影响,保证生活方式与建成环境的协调。

3.2 城市历史建筑的识别性提升

城市中保留着丰富的历史遗产,例如住宅、工业厂房、宗教建筑和公园等,很多建筑保存了上百年,这些历史建筑和景观是城市物质环境特征最直接的代表。维护历史建筑的识别性,并不意味着在整条街道复制这些建筑,而是需要通过引入设计导则,谨慎地更新,批判地重构,以确保新的填入式开发不影响这些历史建筑和环境。例如,柏林哈克舍庭院(Hackescher Hoefe)采用谨慎更新原则,在现有立面的基础上,局部将建筑曾经很有特色的屋顶部分添加进去,并用现代建筑语言加以转译,恢复了拱形的窗户和檐口(见图33)。

图33 德国哈克舍庭院在改造建筑时保持其原有特色的识别性(图片来源:作者自摄)

城市更新需要界定城市中具有文化识别性的部分,以防止它们在新的开发项目中受到损害。此外,还有一些识别性则是通过开放空间加以体现的,例如美国纽约的中央公园与周围建筑共同形成的场所感。

愚园路(定西路-江苏路)历史街区有着众多优秀的历史建筑,这些建筑是其文化节点,可以结合街道空间和景观串联整个街区的路径,在城市更新中强化文化体验。

3.3 城市肌理的识别性提升

与城市地标相对应的是城市肌理的研究。每座城市中都存在着一些共性区域,它们虽然在建筑特征、景观、街道环境方面有所差异,但能够体现出整体性的空间秩序与形象,也就是城市肌理。城市更新应该保护这些长期形成的城市肌理,确保新建项目的兼容性,继而使建筑相互独立又各具特色地结合在一起,构成整体感。

还是以柏林哈克舍庭院为例(见图34),庭院式建筑是柏林城市中的一个典型的建筑特征。19世纪柏林规划中提出的标准平面式样,由前楼、侧楼和后楼组成。各种规模的庭院整齐地组成了柏林中心城区的肌理。哈克舍庭院在战后的空地上重建了原有的街区肌理,改造后的建筑实现了集居住、小型办公和商业于一体的功能,因其独特的建筑特色和庭院文化,吸引了许多游客前来参观。

图34 德国柏林哈克舍庭院更新后恢复了原有的城市肌理(图片来源:作者自摄)

因此,愚园路(定西路-江苏路)历史街区的更新也应保持街区原有结构和景观,在街巷中的缺失处恢复城市肌理,穿插设置共享公共设施,以提高居民的生活品质。

综上所述,从城市空间设计角度出发,提出的文化要素识别性在愚园路(定西路-江苏路)历史街区更新中的提升策略,主要包括社会生活方式的识别性提升、城市历史建筑的识别性提升及城市肌理的识别性提升三个方面的内容。该策略有利于将功能、形式、经济等城市设计要素整合考虑,并使相应历史街区与周边环境充分协调,从而最大化发挥其文化资源的价值,为其未来的城市更新工作提供一定的方向与依据。

04

结 语

我国的城市建设伴随着经济飞速增长正在持续而高效地发展,中国的发达城市如上海等也开始逐渐进入城市精细化的建造阶段,于是,历史和文化特色高度集中的城市地段成为旧城改造更新和城市开发建设最敏感的地方。因此,充分挖掘其文化价值,在其富有同构性及独特性的城市肌理中如何强化文化特色,必将成为该类街区更新中亟须解决的重大问题。可以认为,本文关于文化识别性提升的城市更新策略为该问题的解答提供了一定方向,有利于将城市文化可持续理念真正落实到具体的城市街区空间。

人类社会的进步、文明的发展需要我们更好地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历史街区作为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充分利用其历史文化价值,才能使其得到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从而塑造城市的文化特色。这除了需要设计者肩负相应的责任,更需要全社会树立相应的意识,真正进行参与和保护工作。

城市与社会研究中心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