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乐:谜团与真相,七位巨星级歌手的唱片销量数据剖析

「在文字中证道。——唐泪」

唱片销量一向很难确准。

若与电影票房数据比较,其准确度和可追溯性差得很远。

譬如IFPI数据,历年来都有不同唱片公司曾对IFPI颁奖礼的赛果不满,觉得机制有问题,也有好多歌手销量没有上报数量,其后香港四大唱片公司更于2008年集体退出IFPI。

所以具体数据有很大程度的存疑。

但本文并不是为了质疑销量,而是针对一些有可能存在水分的数据进行一个分析。

尝试破解谜团,至于真相如何,可自行判断。

仅以巨星级歌手为例。

首先是许冠杰,他的销量数据以东南亚为统计区域。

资料显示,1974年的《鬼马双星》15万张、1975年的《天才与白痴》20万张、1976年的《半斤八两》35万张、1978年的《财神到》20万张及同年度的《卖身契》55万张。

作为粤语歌坛的第一代歌神,以垄断态势并以电影开路的模式下,其唱片数据应该确凿无疑,个人觉得没有可质疑的地方。

接下来是谭咏麟和张国荣。

根据谭咏麟歌迷的统计,前期数据没什么问题,比如首张专辑《反斗星》15万张,首张过四白金的《忘不了您》统计为30万,累积销量应该也没什么问题。

问题在于,1984年开始「宇宙级」大爆炸,1984年两张唱片《雾之恋》和《爱的根源》皆200万张,1985年《爱的陷阱》300万张,另一张《暴风女神Loreiei》达100万张,1986年《第一滴泪》继续100万张,1987年《墙上的肖像》200万张,其后开始下跌,但仍保持70万和80万的单张销量。

1984年~1985年,香港人口数才五百来万,你一个歌手销量就超过200万张,这明显不可能。换句话说,如果按一张唱片五十元计算,200万张的总金额达一亿元之多,而当年香港电影前十票房总计才堪堪两亿,用脚趾头想也该知道有问题。

张国荣的数据就非常「脱水」,也很大方,基本没有藏着掖着或者做什么「深加工」。

首张专辑200张,第二张600张,第三张过5000张,第四张翻十倍过五万张,第七张冲上20万张(四白金),其后最高的统计数据也就是《宠爱》的全亚洲80万张,其他的几乎就是20万、30万和40万,放在全亚洲而论,应属非常科学。

再看四大天王时期。

这个时期,如果销量限定在香港,统计数据的问题大多比较科学,但一旦以全亚洲为统计范畴,有些数字就很难界定真伪,或者说根本无法追踪和证实。

张学友在四人中销量最高,这一点应该没人否认,但其中有几张专辑销量存疑。

若以1993年BUG级的《吻别》和《祝福》为界。

按其歌迷统计数据,1993年之前80万起步,平均销量近百万,其后过百万级的唱片七张,过两百万级的唱片三张,三百万级的唱片一张,而《吻别》号称四百万级,《祝福》号称超过三百五十万张。

刘德华唱片销量的统计,也几乎同样。

所有唱片都以全亚洲为统计基础,从20万起步,飙升到最高300万张,总计十九张百万级、三张两百万级、一张三百万级唱片。其百万级数据出现时间比张学友更早,突破两百万和三百万也和张学友时间线几乎一致。

郭富城前三张普通话歌曲,飞碟唱片有明确记载,均破百万。

1992年回香港的普通话精选集大卖三十万张,是迄今为止的精选集香港销量纪录。此后粤语唱片销量在10万~30万之间,普通话唱片以《渴望》的台湾销量65万张为最高。

黎明的粤语唱片销量数据和郭富城相差仿佛。

关于天王销量,第一个疑问在于,天王年代之前,张学友的粤语歌曲销量能突破到整个亚洲区域?而若仅仅只是香港一地,单张和平均唱片销量皆超过80万张,已经吊打前辈张国荣、许冠杰,甚至脱水版的谭咏麟,可以断定这个可能性不存在。

第二个疑问,《吻别》、《祝福》之外,动辄过百万、两百万乃及三百万,也有注水之嫌。

张天王一样,天王年代之前,刘天王无论粤语歌曲还是普通话歌曲,用什么去全亚洲突破百万?其后动辄两百万、三百万的可能性究竟有多高?

而相对张刘两位天王,郭黎的数据没有那种爆炸性,但也因之让人感觉相对更接近真相。

综合而言。

许冠杰、张国荣和郭富城、黎明四位的销量数据靠谱的可能性较高。

谭咏麟、张学友及刘德华三位的数据则颇有一些疑点重重之感。

真实「脱水版」版或难见天日。

重申,不为否定,仅探讨。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