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老照片】--9824--清末山东老照片:重现百年前生活场景,社会呈凋敝状态
本文选取的老照片拍摄于1902-1903年的山东威海,展示了清朝末年当地的生活画卷。照片的拍摄者不详,基本可以确定是英国人,当时威海是英国的殖民地。1898年,英国强行租借威海卫,并驻扎军队。
威海街头的小商贩。
威海一个流动铁匠。
拍摄这些照片时,周馥担任山东巡抚。周馥追随李鸿章40年,与袁世凯是女儿亲家,彼此在政治上互相扶持。在他来山东之前,巡抚就是袁世凯。在任期间,周馥采取了一些务实的施政举措,比如治理黄河、开办新式学堂、投资现代企业等等。
老人与孩子。
英国强租威海卫之后,清廷任命的官员可以继续实施治理,但因清军不能驻扎,已很难维护主权完整。这些照片所记录的社会景象,呈现出贫穷、落后、凋敝的面貌,是整个清朝社会的缩影。从中不难发现列强侵入的原因。
老人与孩子们戏耍。
威海的军事地理位置十分重要,由此出发,乘船可很快抵达天津,进而通向京师。英军驻在此处,等于是清廷的心腹之患,可惜国力虚弱,清军无法阻止英国占据威海的野心。
男子站在房屋废墟旁。
街边小店铺,似乎是磨剪子戗菜刀。
通过这组照片,我们可以看到清朝末年普通百姓的日常状态,这其中没有流离失所的乞丐,也没有脑满肠肥的富豪,算得上平均水平。他们的生活场景、穿着打扮等等,留给我们一个直观的印象。
乡村道路上的大车。
这些照片显示,威海还在传统的社会发展轨道上沉重地前行,百姓的生活跟200年前可能没多大差别,没看到现代化的痕迹。这也是当时整个清朝面临的问题。虽然朝廷和地方官府都推进了一些现代化建设,如铁路、电报、自来水厂等,但是这些尝试范围很小,而且集中在几个大城市,广大普通民众没机会见识和参与。
威海的义盛商号。
商号的招牌用英文写成,显然是面向外国人做生意的。它主要经营丝绸、刺绣等有传统特色的商品。
一大堆白萝卜抬到小毛驴身上。
可能是农民自家田里出产的萝卜,要运到市场上售卖。
拉着石碾子轧场的农民。
轧场是早已消失的农事活动,我们也只能在老照片中看到。它是把刚收割下来的小麦、高粱等农作物,摊在平地上,用石碾在上面反复碾压,使之脱粒,而后再经过扬场,就能收获粮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