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造火炮的“双子星”——88毫米野炮和105毫米山炮
在很长时间里,大家都认为既然阎锡山长期和日本人暗通款曲,晋军的步枪也是仿三八式的六五步枪,晋造的多数山炮都是日本技术渊源,那么晋军的多数火炮都应该是日系产品。但是事情或许没那么简单,在抗战爆发前夜,太原兵工厂至少有一个非常具有欧洲风格的“双子座”火炮计划——晋18式88毫米野炮和晋16式105毫米山炮。
关于上述两型火炮的设计和生产资料大多轶失,解放军缴获到的这两型火炮数量也很少(本来就不多),不大可能有效地加以使用,因此性能也只好照搬残存的文字资料例如使用手册(历史文献),而技术特点就是“看图说话”了。
晋18式88毫米野炮显然是一战结束后,二战爆发前,欧洲国家对于野战炮口径的“探索时期”的产物。当时各个军事强国都普遍认为,75—76毫米野战炮已经难以适应下一次大规模战争的需要,但是100毫米以上的野战(加农)炮又太重,即使是多数欧洲国家,也不能保证所有师—团级野战火炮都用汽车牵引。所以几乎每个欧洲国家都拿出了80毫米以上,100毫米以下的“中间型”野战火炮。不过现实证明,这些火炮的重量还是很重,几乎都大大地超过了一吨,牵引起来并不比105/122加农炮省事,火力则要差一大截,所以大多没有生产到二战,产量多的也只有英国的25磅炮和出现较晚的苏联D44加农炮,它们更多的是作为反坦克武器使用的。以及德国人也经常拿88毫米高炮当野战炮使用,所以它有一个专用的野炮射表。
言归正传,在上世纪20年代末到30年代初,研制这类80毫米以上野炮的国家还不少,所以在南京国民政府一头扎进“75毫米万能野炮”不能自拔,东北的张学良也只能想到77毫米野炮的时候,结束流浪返回太原的阎锡山却让他控制的兵工厂鼓捣88毫米野炮,不得不说眼光比南京四大家族的那票人要好一些。
留存至今的晋18式野炮已经非常罕见了
对于晋18式野炮的技术渊源,至今仍不一而足,普遍认为是源于德国克虏伯公司的一种未大量装备的90毫米野战炮,当然这些并没有实锤证据,不过从该炮摈弃了之前日系风格的晋造火炮的钢箍自紧而采用克虏伯风格的套管自紧,以及不再使用日系的螺式炮闩而采用克虏伯风格的横楔式炮闩看,不管是直接还是间接,该炮都是克虏伯的衍生型号。
根据残存的性能介绍(历史文献),晋18式88毫米野战炮的行军重量为2300公斤,最大射程11公里,身管为31倍口径,号称能用六马挽曳(配前车),不过显然中国原生的蒙古马是做不到的,因此这个六马一定是高头大洋马,所以这个性能参数弄不好也是洋人写的……
如果说晋18式单独出来,还有可能是某种外国火炮的中国仿制型,那么另一个“双生子”——晋16式105山炮也许就透露出了更多的信息,同样,这门炮当年造的也不多,留存下来的也是个位数,解放军缴获后难以有效使用,数据全凭文献。
晋16式105山炮,其横楔式炮闩,复进机,套管自紧和合式大架等等,和晋18式88毫米野炮几乎相同
可是如果有机会把它和晋18式88毫米野炮一起对比一下,我们就能发现有意思的情形,该炮的横楔式炮闩,合式大架,套管自紧和复进机,以及高低机方向机乃至护盾,与晋18式88毫米野炮其实相同。也就是说,这两型火炮大概率是“双子星座”,就是在同一种炮架,炮闩,套管等基本设计的基础上,换用不同的炮管,即可设计出不同类型的火炮,也就是如今流行的“模块化”设计的初期形态。类似的设计在当时的一些欧洲国家出现过,虽然各种不巧,并未发扬光大。根据文献记载,晋16式105山炮的重量较轻,行军重量约为1000公斤,但射程也近,不到6公里。
目前很多被认定为“官说”却没有实证的说法是,晋16式105毫米山炮是仿制了瑞士的苏罗通山炮,但是显然,我们也没法从苏罗通的产品线里找到这样一门火炮。加上和晋18式88毫米野炮的各种相似之处,我们或许可以做这样一个合理推测,就是这两型火炮出自同一个设计团队之手。
在当时的中国,能设计出如此“欧范”的火炮,加上很多性能完全是根据外国人的思路去的,所以这个设计团队很可能是洋人主导的,加上更神秘的晋造150榴弹炮,我们或许可以认为,当时阎锡山得到了一个来自欧洲国家,很可能是德国或者瑞士(轴心国或者中立国)之类的设计团队,他们尝试着将中国的野战火炮向当时的欧洲二流水平靠拢,因此一些同时期的欧洲设计就出现在了这些晋造火炮身上。在抗战全面爆发后,这个团队消失了,而他们的作品也只生产了很少的数量,逐渐消失在抗战烽火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