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形义溯源(6):月明月夕——谈“明”与“夕”

本文约3260字,阅读约需要6分钟

(本号逢双日更新,敬请关注)


汉字形义溯源

(6)

月明月夕——谈“明”与“夕”

朱英贵

有个成语叫“月明千里”,是说月光照亮了广袤的大地空间,其中的“明”字既是个形容词,表示明亮的意思,也还含有动词“照亮”的意思。日光过于强烈耀眼,而月光明亮柔和,月光给人的感觉是照亮而不是照耀,可以说,“明”字的初文就是专门为月光的辉映效果而造的字。

还有个成语叫“花朝月夕”,它的意思是指有鲜花的早晨和有明月的晚上,喻指美好的时光和景物。可见“夕”是与“朝”或者“旦”相对应的傍晚黄昏时间段,但由于“夕”字的构字原理与“月”有密切联系,所以“夕”又可引申为表夜晚的意思。

本文就以“月明月夕”为题,来谈谈这个“明”字和这个“夕”字。

一、“明”字的造字本义及字形考释解读

“明”字的造字本义更侧重于月光朗照,虽然今天写的“明”字是由“日”与“月”两个构件组成,但古文字的“明”字也可以由别的构件来替换“日”这个构件,也就是说,“月”才是“明”字必不可少的构件。请看下面“明”字的古文字字形:

“明”字的字形演变与字源演变

从上图可以看出,甲骨文和金文的“明”字都是为“空间被照亮”的意思而造的字,它是个会意字,多数字形选用“日”与“月”两个构件会合成意(如上图第二、四两个字形),表示白天与黑夜的两个发光天体都可以给世间带来光亮。

但也有个别的甲骨文字形(如上图第一个字形)和个别的金文字形(如上图第三个字形)是用“月”(月亮)和“田”(田野)或者“月”(月亮)和“囧”(窗牖)来会意,表示月光照亮了广阔的田野或者透过窗户照亮夜里的房间。

说文古文的“明”字(上图第五个字形)承继“从日从月”的会意取向,而小篆字形则沿用“从月从囧”会意取向,写作“朙”。小篆经过隶变与楷化之后,隶书、楷书等现代汉字则大多又回归到“从日从月”的会意取向(不排除个别隶书也有写作从“月”从“囧”的),于是,现代汉字的“明”则是一个“从日从月”的会意字。

《説文解字》卷七朙部:“朙,照也。从月从囧。凡朙之属皆从朙。”

许慎的解说大致意思是:“朙”(明)就是月光朗照的意思,它的字形由“月”和“囧”两个构件会合成意。大凡跟“朙”(明)的意思有关的字,都可以采用“朙”(明)”作为表意偏旁。

许慎的解释是不错的,解作“照也”倾向于动词义应该是它的原始字义,而后来使用中的基本义应该是表光明或者清楚的形容词义。其实,古人并没有严格的词性概念,所以应该说“明”字的动词义与形容词义是兼而有之的。

从甲骨文和金文字形来考证,“明”字的构字理据就是“日光或月光将空间照亮”,于是“明”字在多数情况下便侧重指日月的光亮充足。

二、含有“明”字的相关成语

汉语中以“明”为构词要素的成语较多,“明”字在常用成语中的含义,大致有如下几类情形:

一是成语中的“明”字表示照亮空间的意思。例如:【月明千里】月光普照大地。后多用作友人或恋人相隔遥远,月夜倍增思念的典故。

二是成语中的“明”字表示光线充足的意思。例如:【窗明几净】几是小桌。形容房间干净明亮。/【柳暗花明】垂柳浓密,鲜花夺目。形容柳树成荫,繁花似锦的春天景象。也比喻在困难中遇到转机。/【山明水秀】山光明媚,水色秀丽。形容风景优美。

三是成语中的“明”字表示公开、不隐蔽的意思。例如:【不明不白】指说话含含糊糊,很不清楚。/【光明正大】心怀坦白,言行正派。/【明察暗访】从明里细心察看,从暗里询问了解。指用各种方法朝廷调查研究。/【明媒正娶】旧指正式婚姻,形容正大光明。

四是成语中的“明”字表示清楚或能够看清楚的意思。例如:【耳聪目明】形容头脑清楚,眼光敏锐,能够看清楚。/【开宗明义】开宗指阐发宗旨;明义即说明意思。指说话、写文章一开始就讲明主要意思。/【明察秋毫】明察即看清;秋毫指秋天鸟兽身上新长的细毛。原形容人目光敏锐,任何细小的事物都能看得很清楚。/【深明大义】能够懂得重要的道理,指识大体,顾大局。

五是成语中的“明”字表示睿智、开悟的意思。例如:【聪明伶俐】聪明是指智力发达、天资高,伶俐是指灵活、乖巧。形容小孩头脑机灵,活泼且乖巧。/【先见之明】明指指眼力。事先看清问题的能力。指对事物发展的预见性。/【自知之明】自知即自己了解自己;明指看清事物的能力。意谓了解自己的情况,对自己有正确的估计。/【自作聪明】自以为聪明而乱作主张。指过高地估计自己,主观地办事。

六是成语中的“明”字表示懂得、了解的意思。例如:【神而明之】指表面玄妙的事理。/【兼听则明】同时听取各方面的意见,才能正确认识事物。

七是成语中的“明”字表示下一个的意思。例如:【明日黄花】黄花即菊花。原指重阳节过后逐渐萎谢的菊花。后多比喻过时的事物或消息。

三、“夕”字的造字本义及字形考释解读

谈过了“明”字,再来谈谈“夕”字。先来看看“夕”字的古文字字形及其历史演变(参见下图):

“夕”字的字形演变与字源演变

从上图可以看出,早期甲骨文“夕”与“月”同出一源,也可以说,“月”字和“夕”字在甲骨文中本是同一个字,形体基本相同。后来二者发生分化:“月”字中间常有一点强调它表示的是一个实体事物(月亮);而“夕”字中间就少了这个点形符号了,意思是要借助“月亮”来表达黄昏或傍晚的意思。金文以及战国大篆“夕”的字形就很少再出现那一点了,小篆形体承继金文字形,变得婉转曲折,彻底取消了内部的一点。而隶书与楷书又在小篆字形基础上略做规范就成了现代汉字“夕”的样子。

《説文解字》卷七夕部:“夕,莫也。从月半见。凡夕之属皆从夕。”

许慎对“夕”字的解说意思是:“夕”,就是太阳落下(“莫”就是“暮”)的时光。它的字形是依据“月”字变形而来的,像月亮半隐半现。大凡跟“夕”相关的字都可以用“夕”作为表意偏旁。也可以将“从月半见”理解为是从造字法上讲的,意思是说,“月”字内有二画,而“夕”字只有一画,仅半个“月”字。

段玉裁《説文解字注》对许说“莫也”作补充解释道:“莫者,日且冥也。日且冥而月且生矣。故字从月半见。旦者,日全见地上。莫者,日在茻中。夕者,月半见。皆會意象形也。”

其实,“夕”原本是较为短暂的时间段,简言之即为黄昏、傍晚前后。《榖梁传·庄公八年》曰:“自日入至于星出谓之夕。”《书·洪范·五行》:“初昏为夕。”《注》:“晡时(吃晚饭的时辰)至黄昏为日之夕。”故有“夕阳”、“夕照”之说,那意思是说“夕”并不完全排斥阳光的存在。

综上可见,“夕”字的造字本义应该是“日将落月将现的时候”,日初升为“旦”,月初现为“夕”,根据“夕”字的古文字字形,不妨将“夕”字的造字本义简单表述为“黄昏月初现的时候”。

四、含有“夕”字的相关成语

汉语中含有“夕”字的成语不少,经常跟“朝”、“旦”、“晨”等搭配呼应使用,表示黄昏或者晚上的意思,大致有如下几种情形:

一是成语中的“夕”字跟“朝”搭配呼应。例如:【一朝一夕】一个早晨或一个晚上,形容很短的时间。/【朝不虑夕】早晨不能知道晚上会变成什么样子或发生什么情况。形容形势危急,难以预料。/【朝发夕至】早上出发晚上就能到达,形容路程不远或交通方便。/【朝令夕改】早晨发布的命令,晚上就改了。比喻经常改变主张和办法,一会儿一个样。/【朝闻夕死】如果早晨闻道,那么晚上死去也心甘情愿。形容对真理或某种信仰追求的迫切。

二是成语中的“夕”字跟“旦”搭配呼应。例如:【旦夕之间】早晚之间,形容在很短时间内。/【旦夕之危】形容短时间内危险逼近。/【祸在旦夕】灾难在很短时间内就要降临,形容处境非常危险。/【命在旦夕】生命垂危,很快会死去。

三是成语中的“夕”字跟“晨”搭配呼应。例如:【晨兢夕厉】兢是小心谨慎;厉是严格。指终日勤勉谨慎。/【晨提夕命】犹言朝夕教诲。/【花晨月夕】有鲜花的早晨,有明月的夜晚。指美好的时光和景物。

四是成语中的“夕”字也有不搭配呼应单独使用的。例如:【今夕何夕】今夜是何夜?多用作赞叹语,指此是良辰。/【夕阳西下】指傍晚日落时的景象。也比喻迟暮之年或事物走向衰落。/【亡不待夕】灭亡等不到傍晚,比喻很快就会灭亡。

相关链接:

  汉字形义溯源(4):星光晶莹——谈“星”与“晶”

     汉字形义溯源(5):月落参横——谈“月”与“参”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