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传》:我的名字自带光环,不需要标题!

更多原创、精彩内容

这是《真·三国志》第 253 篇文章

今天来讲 诸葛亮


注:图片皆源于《三国杀》、《阵面对决》、《三国志》及网络,以文为主。

诸葛亮,字孔明,号卧龙,徐州琅琊阳都人,今山东人。

灵帝时期,181年,诸葛亮“呱呱落地”,出生于一个官宦世家。诸葛是琅邪的望族,诸葛亮的先祖诸葛丰曾经在汉元帝(西汉)时期担任过司隶校尉,父亲诸葛珪也曾在东汉时期担任过泰山郡丞。

然而,很不幸的,诸葛亮3岁就死了母亲,8岁就死了父亲,好在诸葛亮就此并没有去了孤儿院,而是跟着叔父诸葛玄一起生活。

袁术任命诸葛玄为豫章太守,前去赴任,结果出现了由朝廷派来的朱皓(朱儁之子)与其竞争豫章太守之位,无奈,诸葛玄只好前去投奔了刘表。

197年,诸葛玄去世,此时的诸葛亮刚刚17岁,再次失去了依靠,便跑去了隆中隐居。隐居期间,诸葛亮一直吟唱《梁甫吟》,将自己比作乐毅与管仲。当时的人都为此不削一顾,认为诸葛亮只会吹牛。隐居的期间,诸葛亮结识了徐庶与崔州平等人,这些好友对诸葛亮很信任,坚定地站在了诸葛亮这一边,为他默默打气。

人生最大的幸事,就是有那么一两个知心朋友,在你还没有“小荷才露尖尖角”的时候,愿意相信你,默默守护你。

201年,官渡之战刚刚结束(202年袁绍去世),刘备离开了袁绍,来到了荆州投奔刘表。来到刘表这后,刘备屯兵于新野,也就在这期间,刘备认识了诸葛亮,根据大众的说法,是刘备三顾茅庐请出了诸葛亮,但根据一些其他的记载,诸葛亮是毛遂自荐的。易中天老师说可能是二者兼而有之。

徐庶曾经在刘备账下,在《三国演义》中,徐庶在离开刘备的时候“走马荐诸葛”,可实际上,在正史中,徐庶在刘备集团的时候就推荐过诸葛亮,后来还曾一起共事过。

在刘备与诸葛亮初次见面的时候,刘备支开了其他人,问道:如今汉室衰微,奸臣绑架皇帝,假借皇命做事,以致皇上失去了大权。而我不才,愿举大义而重振天下,只可惜自己脑子不够灵活,因此经常失败,才流落至此。不过我始终没有忘记自己的志向,先生您可有计谋帮我?

诸葛亮便向刘备提出了著名的《隆中对》,简而言之就是:联孙抗曹,占领荆州和益州,一边发展,一边安抚周边少数民族,把住险要地区。如果曹操那边出现了什么变化,一员上将从荆州出发,您从益州出发,如此,何愁霸业不成,汉室不可兴呢?

一直以来,刘备集团就像一群无头苍蝇,虽有雄心壮志但毫无方向,如今诸葛亮的《隆中对》就像是一份战略规划,为刘备集团找到了一条明确可行的道路。这一年,诸葛亮才只有27岁,与襄子年纪相当。

实际上,来到刘备集团后,诸葛亮也没有亲自带兵上过战场,在《三国演义》中,一把火烧了博望坡,二把火烧了新野,三把火烧了赤壁,这都是诸葛亮干的。可实际上,在正史中,博望坡的火是刘备放的,如果警察要追究“纵火罪”,抓的应该是刘备而不是诸葛亮,赤壁之战的主力也是孙权这边提供的,东风也不是想借就能借的。

不过在这期间,也发生了两件小事,第一件是在208年,刘表病重,刘琦作为长子却遭到了刘琮与蔡瑁等人的排挤,刘琦也很惊慌,一时之间不知要怎么办,于是他去请教诸葛亮。诸葛亮每次都含糊其辞,不肯为他出谋划策。有一次,刘琦灵机一动,将诸葛亮带上了上屋,随后就将上下连接的梯子给拿掉了,说:先生,如今我们两个上不了天,下不了地,话出自您的嘴巴,入我的耳朵,没有别人能听到,这下,您可以说了吧。

诸葛亮无奈之下只好支招,但也没有明说,而是给刘琦举了个重耳的例子。刘琦也不是傻瓜,自然明白诸葛亮的意思,刚好当时的江夏太守黄祖被孙权干掉了,于是刘琦便上荐为江夏太守外求自保。

从这件事也可以看出,诸葛亮为人谨慎,可能他也发现了吧,声波的传递其实与有没有梯子没有任何关系。

还有一件就是当曹操大军南下的时候,诸葛亮建议刘备趁机进攻刘琮,可以及时占领荆州,然后东和孙权与曹操开撕,但刘备于心不忍,接着就是大逃亡。

期间,鲁肃作为孙权的使者来面见刘备,请求联合刘备抗击曹操,诸葛亮抓住机会,也作为使者前去面见孙权。诸葛亮在见到孙权后,向他分析天下的形势,然后说:如果将军您认为可以与曹操抗争,就抗争把,如果不能,那还不如早点向曹操称臣呢。

孙权背靠着椅子,此时前倾了一下,眯着眼问道:那刘备为何不投降曹操呢?

诸葛亮暗中一笑,心想着江东的年轻人上钩了,便说道:我们刘备是天下英雄,怎能投降呢?

言下之意就是:谁投降谁就是孬种!

孙权自然不想当诸葛亮嘴下的孬种,于是大怒,决定抗曹联刘,但转而依旧有些担心,问道:抗争是要有实力的呀,请问刘备目前还有多少兵力?

诸葛亮说:关羽的水军还有万余人,刘琦的江夏兵也不下万人,再说曹操一路南下,远道而来,士兵都很疲惫,荆州投降的兵对曹操还不是心悦诚服,自己从北方带来的兵也不习水战斗。若是我们能够扬长避短,一定能够击败曹操!

孙权满意地笑了,后来再经由鲁肃和周瑜的支持与分析,最终决定联刘抗曹,两军于赤壁大败曹操。

赤壁之战之后,他听从了诸葛亮的建议,平定了荆南四郡。210年,刘备任庞统为治中,与诸葛亮并列为军事中郎将。

随后便是刘备在张松与法正的邀请下入川,夺取了益州和汉中,在此期间,诸葛亮并没有显山露水。在平定益州之初,诸葛亮与法正、刘巴、李严、伊籍等人制定了蜀汉的法典《蜀科》。

如今,刘备占据了荆州大半和整个益州,终于完成了诸葛亮最初《隆中对》所制定下来的战略。然而,还没等刘备在汉中休息好,荆州的关羽就在曹操与孙权的夹击下栽了跟头。

220年,曹操的儿子曹丕篡汉称帝,小道消息称,汉献帝刘协已经被害。很多人于此劝刘备称帝,刚开始刘备不答应,此时诸葛亮以东汉之初耿纯劝刘秀称帝的事情来劝刘备称帝。最终,刘备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汉”,任诸葛亮为丞相、录尚书事,假节。

诸葛亮劝刘备称帝的意思就是:眼下大家劝您称帝,您若是不答应,大家也就都这样了,官职啥的都升不上去。兄弟们跟着您也好久了,辛辛苦苦大半辈子图个啥?无非就是功名利禄,如果您不称帝,大家可能也就没奔头了,到时候人心散了要再聚合起来,就难咯。

然而,并非所有的人都希望刘备称帝,比如费诗和刘巴,但反对的毕竟是一小部分。

任何正面的事都会有负面的效果,刘备称帝,可能一心向汉(刘备自称承袭汉朝正统,但未必所有人都认可)的人会有所失望,但,刘备称帝后也会振奋大家士气,至于最终的结果是正面还是负面,要看当事人敏锐的洞察力和决断力。

随后,刘备发动了夷陵之战,以失败告终,临死前托孤给了诸葛亮和李严。

自此,诸葛亮才真正走上了蜀汉的政治中心,在与孙权修好关系后,先是平定了南中,而后五次北伐中原。

228年春季,第一次,因马谡失街亭而告终。

同年冬天,诸葛亮第二次北伐,围攻陈仓,与郝昭撕了二十来天,因粮草原因而退兵。

229年,诸葛亮第三次北伐,攻占了武都,阴平二郡。

231年,诸葛亮第四次北伐,因为李严运量失力而不得不撤军,撤军途中射死了张郃。

234年,诸葛亮第五次北伐,也就在这一次,诸葛亮病逝五丈原。

从结果来看,诸葛亮的北伐都没有获得有效的成果,但出兵毕竟要花钱,劳民伤财。诸葛亮一生谨慎,北伐期间没有采纳魏延所谓的“子午谷奇谋”,客观来讲,蜀汉国力弱小,输不起,也赌不起,北伐与其说是军事仗,不如说是政治仗。

另外,由于诸葛亮出生士族,因此虽然从小就成了孤儿,但受到的教育应该不差,其留下来的著作《出师表》和《诫子书》,在文学性上也有着很高的造诣,当然,《后出师表》未必是由诸葛亮亲笔所作,是后人伪造的。

当然,除了以上的作品,诸葛亮还留有《草庐对》等著作,只不过在名气上就没以上的两个大。若要提高《草庐对》等的名气,襄子建议,将他们加入中小学生的课本,并强烈建议朗读并背诵全文。

诸葛亮历来在军事上备受争议,有人说他根本就不是一个合格的军事家,诚然,在正史中,诸葛亮并未有什么特别突出的军事行动。相比于《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用兵如神,就连鲁迅先生也说“状诸葛多智而近妖”,正史中的诸葛亮在军事上的确是乏善可陈。

但是,并不是说一个人总能以少胜多,带兵很6就可以算是一个军事家,诸葛亮一生都很谨慎,带兵小心翼翼,而且很多人对《孙子兵法》可能有些误会,总觉得一个将帅每天都想创意想成秃顶才是一个优秀的将帅。实际上,《孙子兵法》真正想说的就是“以正和,以奇胜”。

中规中矩,稳扎稳打,不要总想着去赌博,去剑走偏锋。这才是《孙子兵法》的核心。

这样看来,诸葛亮虽然没有什么精彩的战役,但也至少没有在作战不利的情况下造成太大的伤亡与损失。相比于张辽的威震逍遥津和关羽的水淹七军,诸葛亮真的是暗淡了许多。

但是,很多时候,立于不败,其实就已经是一场胜利了。《孙子兵法》也并不是让你一上来就想着如何取胜,而是如何才能不败。不败,才是胜利的前提,也是第一步。

黑天鹅事件没发生之前,大家都看不到它,等到黑天鹅真正出现的时候,大家才反应过来,原来还有这么一个危机。所谓的历史,很多时候都是这样。

诸葛亮还留下了许多军事发明,比如八阵图,连弩,地雷(简易版,跟现代的地雷不一样)以及木牛流马,有些也并没有确切记载是由诸葛亮发明的,但后人都算在了他头上。

据说,就连馒头都是诸葛亮发明的,相传在诸葛亮南征的时候,发现当地的少数民族都好血腥,用活人祭祀。诸葛亮于心不忍,便教给当地人用馒头替代人头的行为。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诸葛亮最终是累死的,根据他早年的生活来看,可能诸葛亮一直是一个缺乏安全感的人吧,因此在他执掌朝政的时候都不放心别人,但也有一个客观的事实就是,蜀汉真的缺乏人才呀。

另外,关于什么诸葛亮要密谋篡夺蜀汉啥的阴谋论,就留给那些喜欢各种阴谋论的人去谈论好了,总之,襄子大概率来讲是不信阴谋论的。

诸葛亮如今已经成了“忠”的化身,历朝历代都一步步强化了这个概念,从这一点文化意义上来看,襄子觉得,就让诸葛亮坐在“忠”的宝座上吧。

如果非得让襄子说出一个理由的话,一个民族,一种文化总该有它的精神,不是吗?可是呀,总有人想把他拉下“神坛”,似乎只有这样,才能显示出自己的高明与智慧。如此看来,诸葛亮只不过是一个背锅侠罢了。

襄子写三国,也并非是要颠覆啥观点,关羽的“义”,诸葛亮的“忠”,已经成为了一种文化符号,就让它继续保持下去吧。襄子也并非拿正史来推翻《三国演义》,相信一直看到这的朋友也能看出来,很多时候我也会拿《演义》中的事来说,只不过是为了加以区分,区分也并非否定《演义》,《演义》只不过是一段故事,一本小说罢了,值得一读,也是我们民族的一种文化符号。如果能在《演义》的基础上,再读一点正史,那就再好不过了。

如果觉得OK,记得点个“在看”哦!

END

对于诸葛亮,您还有什么看法与想说的呢

欢迎在底部留言留下您的想法

让我们一起编撰这部《真·三国志》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