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在南洋学在西洋婚在东洋仕在北洋教在北大清末怪杰辜鸿铭
20世纪初,西方曾流传一句话:到中国可以不看三大殿,不可不看辜鸿铭。辜鸿铭何许人也,在西方人中有如此大的影响?
辜鸿铭是满清时代精通西洋科学、语言兼及东方华学的中国第一人。获文、哲、理、神等十三个博士学位,精通英文、德文、法文、拉丁文、希腊文等九种语言。倒读英文报纸嘲笑英国人,说美国人没文化,在轮船上用纯正的德语挖苦一群德国人。被印度"圣雄"甘地称为"最尊贵的中国人"。
生在南洋
辜鸿铭,字汤生,号立诚,自称慵人、东西南北人,又别署为汉滨读易者、冬烘先生。祖籍福建省惠安县,1857年7月18日生于南洋英属马来西亚槟榔屿。他的父亲辜紫云当时是英国人经营的橡胶园的总管。没有子女的橡胶园主布朗先生非常喜欢辜鸿铭,将他收为义子。
学在西洋
辜鸿铭十岁那年,布朗夫妇将他带到英国。14岁被送往德国学习。后回到英国并以优异的成绩被著名的爱丁堡大学录取。1877年,辜鸿铭获得文学硕士学位后,又赴德国莱比锡大学等著名学府研究文学、哲学。14年的留学生活使富有天赋的少年辜鸿铭成为精通西方文化的青年学者。后来,蔡元培去莱比锡大学求学时,辜鸿铭已是声名显赫的知名人物;而40年后,当林语堂来到莱比锡大学时,辜鸿铭的著作已是学校指定的必读书了。
婚在东洋
辜鸿铭的妻子淑姑是大家闺秀,典型的中国传统妇女,知书达理,自幼缠足,穿三寸金莲鞋。辜鸿铭回国后居住在福建厦门,不久便被淑姑那双长不及掌的金莲所折服,很快娶淑姑为妻。他以“爱莲”名动天下,称其为自己的“兴奋剂”。娶淑姑不到一年纳日本姑娘吉田贞子为妾。
贞子是日本人,父母在中国汉口经营一间干货铺,但因战争的影响,他们离开了汉口,在中国四处谋生。而不知就里的贞子后来只身一人来到了陌生的中国,开始了寻找自己父母的艰苦历程,在汉口没有寻到双亲的她不料被骗,被拐卖到一家青楼暂做了端茶的侍女,她坚持不做妓女,因而经常遭到鸨母的打骂,日子非常艰辛。
辜鸿铭有逛青楼的嗜好。有一天闲来无事,辜鸿铭和一帮朋友去青楼消困解乏,遇到清新可人的贞子。在了解贞子的遭遇后,辜鸿铭顿起恻隐之心。他花了200两银子为贞子赎身,并给贞子五十两银子作寻找父母的路费。
一天辜鸿铭上街买纸墨,正好碰到了在街上漫无目的走着的贞子。贞子告诉辜鸿铭她已经在武昌街头流浪了一个多月,父母还是了无音讯,银子也快花完了,不知道以后怎么办才好。辜鸿铭觉得她十分可怜,就让她到自己家中暂时住下。回家后辜鸿铭将贞子的事情全盘告诉了自己的夫人。淑姑是个极为贤淑大度的人,欣然同意并亲自为这位日本姑娘准备了一个房间。后在淑姑的一手撮合下,辜鸿铭迎娶了这位异国的小妾。辜鸿铭十分宠爱贞子,称之为“晚上的安眠药”。
仕在北洋
1880年,辜鸿铭返回故乡槟城。1881年,著名学者、外交家马建忠受李鸿章差遣赴印度同英国人谈判专售鸦片事宜,辜鸿铭与其倾谈三日后,思想发生重大改变,随即辞去殖民政府职务,埋头学习中国文化。
1885年,辜鸿铭回到中国,被湖广总督张之洞委任为"洋文案"(即外文秘书), 主要职责是"通译"。他一边帮助张之洞统筹洋务,一边精研国学,自号"汉滨读易者"。
张之洞实施新政、编练新军,也很重视高等教育。1893年11月29日,在辜鸿铭鼎力谋划下,决定筹建自强学堂(武汉大学前身),这是由中国人自力建设、自主管理的高等学府。自强学堂正式成立后,蔡锡勇受命担任总办(校长),辜鸿铭任方言教习,成为自强学堂一代名师。
教在北大
1917年,蔡元培任北京大学校长,提出了"循思想自由原则,取兼容并包主义"的用人主张,创中国大学昙花一现的鼎盛时代。辜鸿铭被邀请教授英国文学。当他梳着小辫走进教室,学生们纷纷嘲笑他的辫子,他却平静的说:“我头上的辫子是有形的,而你们心中的辫子却是无形的”,闻听此言,狂傲的北大学生一片静默。
辜鸿铭对蔡元培是敬重的,在他眼里,当时全中国只有两个好人:一个是蔡元培,另一个就是他自己。所以,"五四运动"之时,蔡元培请辞校长,辜鸿铭也是积极挽留派,但他的理由却是:"校长是我们学校的皇帝,所以非得挽留不可。"
东方文化的捍卫者
精通西学的辜鸿铭,在潜心精研国学后认定:儒家学说之仁义之道,可以拯救弱肉强食竞争中出现的冷酷与毁灭;他相信,正被国人摒弃的传统文化,恰是拯救世界的良方,而儒学即是这个文化精髓所在。
1883年,辜鸿铭在英文报纸《华北日报》上发表《中国学》,这几乎就是一篇国学宣言,从此他昂首走上宣扬中国文化、嘲讽西学的写作之路。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的几年里,他将《论语》、《中庸》译成英文,相继在海外刊载和印行。后来又翻译了《大学》。他的工作是创造性的,古老的东方理论中还加入了歌德、席勒、罗斯金及朱贝尔的有启发性的妙语。
在他之前,中国的古典文献从来没有好的译本。从1901至1905年,辜鸿铭分五次发表了一百七十二则《中国札记》,反复强调东方文明的价值。1909年,英文本《中国的牛津运动》(德文译本名《为中国反对欧洲观念而辩护:批判论文》)出版,在欧洲尤其是德国产生巨大的影响,一些大学哲学系将其列为必读参考书。他不遗余力地向世界传播儒家学说,鼓吹东方文化,在西方引起极大反响。应该说在此之前,还没谁更系统、完整、准确地向海外有意识地传输国学典籍。
1915年,辜鸿铭在北京出版《中国人的精神》,汉语题名"春秋大义"。不久即被译成德、法、日等多种文字出版,一时轰动东西洋,在德国甚至掀起了持续十几年的"辜鸿铭热"。《中国人的精神》是辜鸿铭最有影响的英文代表作品。面对当时西方列强对中华民族的欺凌和对中国文化的歧视,辜鸿铭论述的主旨就是揭示中国人的精神生活,阐发中国传统文化的永恒价值,以理想主义的热情向世界展示中国文化才是拯救世界的灵丹妙药。用中国传统的儒家文化去拯救西方文明,这正是《中国人的精神》一书所标举的"春秋大义"之所在。
中日甲午战争后,伊藤博文到中国漫游,在武昌时与张之洞有过接触。辜鸿铭作为幕僚送给伊藤一本刚出版的《论语》英译本。伊藤早知道辜鸿铭是中国保守派中的先锋,便乘机调侃他道:"听说你精通西洋学术,难道还不清楚孔子之教能行于两千多年前,却不能行于二十世纪的今天吗?"辜鸿铭见招拆招,回答道:"孔子教人的方法,就好比数学家的加减乘除,在数千年前,其法是三三得九,如今二十世纪,其法仍然是三三得九,并不会三三得八。"伊藤竟一时语塞。
辜鸿铭生活在一个不幸的时代,在那样一个时代里,只要你是一个中国人,你就只能是病弱的,任人宰割的。如果你是清醒的,你要抗争,就需付出分外沉痛的代价。面对当时内忧外患的祖国,辜鸿铭为中华传统之断落而忧患,为炎黄文明之涂炭而忧患,他狂放的姿态,是他带泪的表演,是以狂放来保护强烈的自尊。
何为狂?率性任情,不拘于时流于俗。何为怪?片语解纷,见解独到。辜鸿铭,狂士怪杰,名副其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