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永武:【国学智慧•论语】孔子论礼的根本与“君子无所争”
开启人才教育的新视野
点击题目下方蓝字关注 薛说人才
孔子这一部分谈到了礼的根本以及“君子无所争”等问题,值得我们关注。
【原文】
3.4 林放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
【译文】
林放问什么是礼的根本。孔子回答说:“你问的问题意义重大,就礼节仪式的而言,与其奢侈,不如节俭;就丧事而言,与其仪式上治办周备,不如内心真正哀伤。”
【评析】
本章记载了鲁人林放向孔子问礼的对话。他问礼的根本究竟是什么。孔子认为,礼的根本不在于形式,而在于内容,即在于人才的内心世界要真诚。礼的内涵不能只停留在表面仪式上,更重要的是要从内心和感情上体悟礼的根本,符合礼的要求。
孔子这段话对我们今天仍然具有启发意义。我们接人待物要以节俭的形式表达内心的真诚;举办丧事,要从内心里感到对去世亲人的哀痛,而不仅仅在于形式主义。
【原文】
3.5 子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
【译文】
孔子说:“夷狄(文化落后)虽然有君主,还不如中原诸国没有君主呢。”
【评析】
夷狄:古代中原地区的人对周边地区的贬称,谓之不开化,缺乏教养,不知书达礼。诸夏:古代中原地区华夏族的自称。孔子具有强烈的“夷夏观”,他认为,“诸夏”有礼乐文明的传统,这是好的,即使“诸夏”没有君主,也比虽有君主但没有礼乐的“夷狄”要好。这种观念表现了一定的大汉族主义的倾向,但其本质上是肯定了礼乐文化对于民族发展的重要性。
【原文】
3.6 季氏旅于泰山,子谓冉有曰:“女弗能救与?”对曰:“不能。”子曰:“呜呼!曾谓泰山不如林放乎?”
【译文】
季孙氏去祭祀泰山。孔子对冉有说:“你难道不能劝阻他吗?”冉有说:“不能。”孔子说:“唉!难道说泰山神还不如林放知礼吗?”
【评析】
祭祀泰山是天子和诸侯的专权,季孙氏只是鲁国的大夫,他竟然也去祭祀泰山,所以孔子认为这是“僭礼”行径。冉有:姓冉名求,字子有,生于公元前522年,孔子的弟子,比孔子小29岁。当时是季氏的家臣,所以孔子责备他。
孔子这里表现出了天子本位的等级思想,按照当时的规矩,只有天子可以祭祀泰山,而季孙氏是鲁国的大夫,没有资格祭祀泰山。从今天的角度来看,孔子这一思想显然不符合当今的时代要求。
【原文】
3.7 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
【译文】
孔子说:“君子没有什么可与别人争的事情。如果有的话,那就是射箭比赛了。比赛时,先相互作揖谦让,然后上场。射完后,又相互作揖再退下来,然后登堂喝酒。这就是君子之争。”
【评析】
孔子在这里所说的“君子无所争”,是指君子的为人要大度,“无所争”,并不是没有竞争,而是指“不战而胜”,不争而争,意思是说,只要你付出了,就一定会有收获。他以射箭为例,即使要争,也是彬彬有礼的争,这客观上颇有点先礼后兵的意味。
联想到现在,有的人为了一己之私,与国争利,与民争利,与他人争利,甚至于朋友同事争利,不亦小人乎!做人不可不慎!
责任编辑:高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