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真的“会”生气吗?
文/韩大爷的杂货铺
1.
愤怒,是人类最古老的情绪之一。
当我们还是“猴”,就能通过表达愤怒,震慑对手,争抢地盘和配偶。
愤怒,也是我们的“天赋“和本能。
三四个月大的婴儿,便有了自己的小爆脾气,并懂得什么时候放,什么时候收,看似父母在养娃,其实是娃在用正负反馈驯化父母——本宝宝愤怒与否,取决于你给没给足我甜头。
2.
人在愤怒时,呼吸会急促、鼻孔和气管会扩张、心率加快、血压升高、肝脏会释放葡萄糖,凡此种种,均是身体为你调动能量,助你发动威胁或攻击。
当然,不光要“开源”,还得“节流”,所以人在生气时,一些并不急需的生理过程会减慢,如消化。所以发火后的你不会有饥饿感,俗称——气饱了。
3.
随着人一点点长大,生气的次数必然稳步增长。
这里有四个躲不开的原因:
一是长得越大,需求越丰富,对外部世界的要求也细密起来。
二是他人亦如是。
三是社会化的交互总不如家庭温柔。
四是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
综合起来,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环境暂时无法满足兼顾,构成了不可调和的矛盾。
想不生气地过完一辈子,也难。
于是,要与领导生气,与同事生气,与商贩生气,与现象生气,与亲朋生气,有时还要抄起巴掌扇自己。
然而与婴幼时期的另一大不同是:成年人的世界,往往排斥“生气”。每有愤怒出现,必会迎来安抚规劝,教你莫生气。
理由有三:
一是气大伤身。这方面不乏科学依据,如:美国国家行为医学临床应用研究所指出,生气时人体会释放压力荷尔蒙,这会给心血管、消化和免疫系统带来负面影响。
从这个角度看,生气属伤敌一千,自损八百,不值得,亦不明智。
二是愤怒往往劫持理性。
怒气之下,难免冲动,而社会又总给冲动贴上价格,所以一气之下做出的决定,意气用事带来的结果,时常令人承担不起。
三是城门失火,难免殃及池鱼。
气至深处,难免伤及无辜。于甲有怨,竟迁怒于乙,一番发作,竟损两份关系。这还没算上被看客目睹那狼狈模样所包含的印象贬值。
故,老人言:消消气。
连电影《教父》也要说:不要憎恨你的敌人,那会影响你的判断力。
4.
如此说来,表达愤怒真的就没必要了么?
恰相反。世界的和谐,需要你的愤怒。人生的进境,亦离不开生气。
这方面的依据多如牛毛。
如:
(1)“闹别扭”也是一种沟通,且有可能是一种有效沟通。
马萨诸塞州大学的一位心理学教授,曾对中产人士聚居的小镇,发放调查问卷。
题目是:你认为,愤怒也是一种解决问题的方式吗?你在发火以后,与发火对象的关系是变得更好了,还是更糟?
结果令人称奇:竟有大部分人回复,愤怒确是一种很好的解决方式。而表达愤怒以后,关系向好的情况居然是关系恶化情况的3倍。
这一点可谓打通中西,我们的古话也讲:不打不相识。
或许是因为:愤怒往往会引起他人对某个问题的高度重视,让实质性的解决推进。
另:简单的寒暄问好,交流的都是浮表信息。往往历尽劫波,大吵一架,激情之下难免把心底话抖落出来,歪打正着,反倒真正摸清彼此的期望与恐惧。
一位叫查尔斯的学者对此也评论道:其实愤怒是信息量最大的交流方式之一。
(2)适当地表达愤怒,可以帮你赢得尊重。
这便又要谈及人性。人的生物属性里崇尚力量。社会属性里崇尚美德。故而:适度展现力量会赢取尊重,一个有美德却无棱角的好人,最多得到同情。
更有甚者,好人一旦做烂,走至极端,连同情都湮灭。
像美国心理学家托马斯·摩尔就建议:你最好只和那些会表达愤怒的人做朋友。
他的理由是:与这种边界明显,且立场鲜明的人打交道,沟通更高效。
然而那些从不表达愤怒的人,倒不意味着从没生过气,气而不发,小事化无倒好,万一憋成了坏水儿,很难给人关系上的安全感和确定性。
刺耳,亦不无道理。
(3)表达愤怒,也是一种生理需求,怒气宜疏不宜堵。
著名的精神分析理论认为:生命力天然就是带着攻击性的,当我们能很好地展开攻击性,例如表达愤怒时,生命力也由此得到张扬。
反之,如果一味自我压抑,可能抑郁成疾。怒如洪波,治理之策宜疏不宜堵,只不过讲究个疏泄排解之道。
如:日本的一些公司便设有“愤怒吧”,那些受了上司、家人和社会强势人物气的白领,常会去“愤怒吧”宣泄一番,通常是将上司的画像贴在一个木偶上,狂暴攻击。
当然,这手法看着下等了点,却总比不处理要好。
再如:得克萨斯大学的一名经济学教授,通过调查研究也发现:暴力电子游戏不仅不会让人变暴力,反倒能降低暴力犯罪。而且玩暴力电子游戏的时间每翻一倍,青少年暴力犯罪就会下降1%。
看来怒气也是守恒的,假处承接得多些,真实生活里便少些。
(4)民之义愤,可以维系社会规则。
一条红线,小人践踏。此时,若有声声“岂有此理“”假的假的“,念念不忘,方能出现”正义可能迟到,但永远不会缺席“。
(5)忽视愤怒,反倒会让矛盾偏移。
一娃儿若对课业繁重、父母重压有怨,又敢怒不敢言,心火便会烧到拖延、挑食、遗忘、狂躁等诸多领域,家人只观其表,不得要领,还误认为是身体出了毛病,南辕北辙,治标不治本。
成年人若对某个事物有怒,却不发,不认,长此以往,不仅自欺欺人,搞昏自己,也会始终看不透自己的三观和生命历程重心。
听听你的愤怒,它在对你说话,但愤怒若想被自己听到,被世界听到,表达出来是前提。
5.
照这么看,这气还是该生,愤怒也应当表达。
可前文已提到:气大伤身、盛怒亦使人失智失礼,那这气怎么才能生得好?
怎么把握“度“?怎么才能把正面作用发挥到极致,又不沾染负面的弊病?
怎么才能在品尝”愤怒“果实的同时,又气不到自己?
以下10个方法,皆为参考建议。
(1) 始终关注目的,牢记愤怒的工具属性。
有一本书叫《暗理性》,其中把愤怒分为两种:敌意性愤怒和工具性愤怒。
所谓敌意性愤怒,基本是被怒火冲昏了头,潜台词是:你怎么可以这样对我?为什么,为什么?我要报复,我要搞你。
而工具性愤怒则把情绪当工具,潜台词是:哟,踩到我雷区了哈,那就表现得生气一点,展示一下边界吧,但我自己不生气。
现实生活中,很多人都会掉进敌意性愤怒,如两口子吵架话赶话,翻旧账,越说越没边儿,完全忘了最初动机。还把自己气够呛,越想越憋屈。
这一点我们当向动物学习。
你惹毛一只鹅,鹅展示边界的手段就是伸着嘴巴追你一公里,追完就得,该吃菜吃菜该玩玩。
鹅不会再去找另一只鹅抱怨:他居然惹我?他是不是瞧不起我?也不会找个角落反刍,越想越气。
(2) 第一时间向侵犯对象表达愤怒,手段可多样,唯独不能拖。
这里有两个关键:一是速度,二是对象要分清。
这样,旁观者就会渐渐明白:你是个恩怨分明,从不藏着掖着的磊落人,且就事论事,从不波及无辜。
当然,展示边界不止有暴跳如雷这一种手法,若嫌生硬,可对侵犯对象淡淡地说:你再这样,我可生气了。说完停顿并注视对方三秒,然后该聊天聊天,该干嘛干嘛,把这页折过去。
如果这种直白仍令你惶恐,那么可试用方法三。
(3) 不直接表达愤怒,只表达愤怒背后的哀伤或恐惧。
这个方法,一种在网络上被称为“绿茶”的女孩用得最溜。
男方左右为难,其实左边的女孩和右边的女孩都愤怒。
只不过,左边女孩是直接表达愤怒道:你给我个说法!你什么人呐你!
右边的女孩则以退为进,表达愤怒背后的哀伤:事情到了这一步,我真的好难受……
或恐惧:我好怕,好怕我们的情感,就此画上句点……
其实,左边女孩吃亏就吃亏在我们正常人的共同点上:觉得示弱就意味着脆弱。
然而《道德经》里的辩证思想提示我们:敢坦然把软肚子露给你的,才是食物链中的强者。
这可以用到生活中吗?可以。
如:面对他人半假半真的玩笑,撕破脸不是,隐忍也不是,便可以绕过愤怒表哀伤:你这么说我真的挺尴尬的。
面对亲戚的情感捆绑,软硬都不好时,便可以绕过愤怒表恐惧:我的心里话是……但我怕我这么说您误以为……
(4) 沉默成本不是成本,提醒自己情绪止损。
有一种最不明智的愤怒,就是为已经无法挽回的事而生气。
如:你在网上发个言,评论区有网友喷你。这是一种典型的“无法挽回“。
你既不可能为了这点事顺着网线爬过去,他也不会立马痛改前非觉得自己十恶不赦然后删帖道歉。
有的人选择回喷,那么多半是他会接上下一句,而且他的下一句肯定比上一句更难听。
有的则是盯着对方喷出的内容挑毛病,越想越往死胡同里钻。
最优解其实特简单:抓紧退出页面,并发誓自己再让这件事耽误掉美好人生的一秒钟,自己就是驴。然后去吃好吃的,做各种开心的事情。
经济学里有个说法:沉默成本,不是成本。比如你买票去看一部两小时的电影,看了半小时,发现是烂片。很多人选择坚守,毕竟花了钱和时间。
然而这时,票价和前半小时就属于沉默成本,沉默成本不算成本,果断割掉,溜之大吉,把剩下的一个半小时用来接触好的东西。这样,才最经济。
最近一位朋友也是为了一件注定无法挽回的事而生气。我对他甩了一句鸡汤:你今天上午一直在忙工作,下午一直在生气,你余生中最年轻的一天就这么没了。
他听完立马回转。
所以,不止在生活方式上,在情绪上也要学会断舍离。
(5) 给思维做减法,盯紧正坐标和效率。
愤怒会让人多想。
比如女生寝室闹矛盾,大姐误会了二姐,并率先发难。
二姐气不打一处来。往床上一躺,思绪万千:明明是你冤枉我你还有理了?我平时对你多好?你刚入学的时候怎样怎样,昨天还偷用我洗面奶。完了,她是团支书,以后不会给我穿小鞋吧?她敢?!家里有钱了不起么,睡觉不关灯……
此时,大姐随便多说一句,二姐就会脱口而出:用洗面奶睡觉不关灯敢给我穿小鞋你试试你个嚣张的富二代……
大姐就会逐一反击:打招呼了你没听见明明是你晚上床不尊重人还仇富的小心眼儿……
越说越乱。
其实不管多生气只需要盯紧三个问题:
1. 对方哪里让我生气。
2. 我想让对方怎么做,我才能消气。
3. 我怎么表达才能让对方这么做。
其他的联想,都没意义。
(6) 快速平复自己的方法——认知解离。
认知解离是心理临床领域的一个经典治疗方案。
简单说就是:把自我从思维和情绪中抽离出来,以第三者的视角,客观地观察自己的思维或情绪活动
怎么观察呢?
你可以在愤怒时尝试这么做:用第三人称作主语,以事外人的口吻,把自己现在的经历、感受,讲成一个小故事,或小说情节,在内心播放。
如,小明和爸爸吵架了,以往小明心里响起的声音是:我好气啊,他为什么处处干预我,居然还口口声声为我好?我真想把他推河里。
现在,小明可以这么说:小明觉得自己很愤怒,他不能理解是,声称为自己好的父亲,竟然在生活上处处干预自己。小明越来越想不通,情急之下,竟萌生出了将父亲推河里的伟大想法……
这样,就可以快速恢复冷静。因为当你身处一种状态之中,同时又能跳出来观察这种状态时,这种状态就会消失。
(7) 揪出“非理性信念”,并与之辩论。
每一个愤怒小火苗的背后,其实都站着一条非理性信念。
如:求职者看到面试官一副高高在上的样子,很气,甚至想给他一个抱摔。
那么这份愤怒背后的非理性信念就是,他认为:面试官就应该和颜悦色,或者,我今天参加面试,不可以遇到高高在上的面试官。
找到非理性信念后,就可以把它当成一道辩题,然后假装自己是赛场上的反方,进行反驳。
如:正方辩友觉得面试官就应该和颜悦色,不好意思,人家没那个义务,更何况,你怎么知道人家不是用心良苦,想用这样一种方式考验一下你呢?
正方辩友又说面试不可以遇到高高在上的面试官,这太撒娇了。脚一旦踏出门,就注定会遇到形形色色的人,这才是成年人的逻辑。
这么一揪一辩,心情就会好很多。
(8) 认识到一个真相:愤怒的反面是恐惧。
英国哲学家罗素曾经写过一篇散文《如何避免愚蠢的见识》,其中有句话是这么说的:
“如果你一听到一种与你相左的意见就发怒,这就表明,你已经下意识地感觉到你那种看法没有充分理由。“
什么意思呢?比如,张三跑过来对你说:2+2=7,赤道常年下大雪。
你会愤怒么?并不。因为这种答案并不会动摇我们的信念。
但如果张三说的是:你那种活法是错的,你的三观很扭曲,你就是一个怎样怎样的人。
我们就会急得跳脚。
因为,这些问题并没有静态且普世的标准答案,甚至有可能我们自己也暂时没弄清。
所以,当因为观点相左,自己就气得肺疼时,不妨悄悄在心底问一下:是这个人真的很可恶,还是关于这个问题,我自己本来就是乱的?
如果自己内部捋顺得很清楚,很坚定,虽然也会与别人发生观点冲突,但在冲突时自己不会太生气。
(9) 用肢体控制大脑。
有一本书叫《具身认知》,里面用大量的研究案例论证了这样一件事:脑子可以指挥身体;反过来,身体也可以影响人的思维,甚至是行动。
其中一个案例是:追踪调查发现,那些使用肉毒杆菌消除眉间皱纹的人,情绪大为改善。
你也可以试试一天都不让自己皱眉,效果很神奇。
愤怒时也如此。不过,很多人都建议你在愤怒时点头,说是这样可以让你消气。我个人试过,用处不大。
不妨这么做:一边生气,一边吵,同时走到对方身边,边说边轻轻地抚拍对方的后背,你会发现你越说语气越平缓,越说思路越清晰。
(10) 提防“情绪刻奇“,领取”退步红利“。
情绪刻奇指的是:一个人由于被“人设“绑架,或社会集体意识绑架而产生的情绪,而这,往往是假情绪。
这里举个极端化的案例,假如:一位比较重要的人离世。你很怀念他,也真的很难过。
但我们知道这种大悲怆下,人的大脑其实是会开启自我保护机制,让你并不在当下崩溃,而是在日后的琐碎瞬间里,慢慢流淌出来的。
可一些人觉得,此刻我“应该“崩溃,”“应该”嚎啕,“应该“情绪失控”,于是,他们逼着自己这样做,这就是典型的情绪刻奇。
愤怒时也是一样。丈夫和妻子争吵,儿子不在还好,但凡有孩子或邻居旁观,男方就会觉得“我不暴怒一下,好像有点说不过去”。
其实,这些都是精神的不自由,哪有那么多应该呢。
再来说一下“退步红利”。
你细心留意一下就会发现,争执之下,率先让步,回复理智,甚至是第一个压低音量的人,在5分钟内他看起来是弱势的一方,5分钟后他就会掌握到主动权,而且这个人往往是最爽的。
想让自己大痛快,不妨先主动拿一点小委屈。
好,关于“愤怒”和“生气”的话题,我们暂且先聊到这里。
矛盾总是存在的,愿你以后遇到矛盾时:
不光会生气,而且“会“生气。
End.
Winston And George Dario Marianelli;Víkingur ólafsson - Darkest Hour (Original Motion Picture Soundtr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