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微博钱包说起
一次无意中发现,我的微博钱包里竟然有200元钱,从未在这里抢过红包,也没有充过值,有过投稿,没有收到采用通知,不知道这钱是怎么来的。到两个社交微信群里问一下,也没人知道,有的说,赶紧看看自己的微博钱包,只有一两块钱,还有红包记录;也有人开玩笑地说,可能有网络公司考验我,想雇我当卧底;还有人说,这是购物券,不是钱。到网上搜索看看,有人在豆瓣上发帖称:“我刚刚发现微博钱包里有200多块钱,是为什么会有钱的?这个生活号小号不常用,没发过微博故事,没领过红包,没参与过抽奖”;还有更幸运的人,微博上说,微博钱包有400块钱,不知道从哪来的。我猜是微博公司根据预设的条件,筛选出一批用户,利用自己的信誉随机投入一批红包,虽是虚拟数字,但在自己的平台和合作伙伴(支付宝)那里能当真金白银的钱使用,同支付宝余额和微信零钱的性质是一样的,类似公司给员工发购物卡,鼓励用户使用微博钱包。事实可能不是这样的,我的想法只当抛砖引玉吧。支付宝和微信从未给我们发过钱,只是在开通支付宝的时候,我绑定的银行卡收到了支付宝方面打来的二毛几分钱。微博好像也不比支付宝和微信更有钱,却能大大方方地给一批用户发了每人200多元钱,若不用微博钱包,感觉对不起新浪。
要使用微博钱包里的钱,不一定要绑定银行卡,只要绑定支付宝就可以了,而且微博钱包的支付密码就是支付宝的支付密码,但是,绑定操作要在手机微博(APP)上进行。我的智能手机里有原装的微博,可能由于版本低,登陆不上去,在应用市场下载了新版微博,很快登上去了,把我的微博钱包绑定支付宝后,这里的钱一分为三,一部分提现到支付宝余额,一部分用于购买微博会员,还有一点原封不动,用作纪念。这一番操作后,发现了新情况,本来这部华为手机全部存储空间64G,可用空间只剩12G,仅仅下了个微博,剩余空间只有6G了,微博体积有那么大吗?不对,原来软件推手在我更新微博时,顺便更新了一系列的软件,包括微信和视频。我用的上一版本微信,朋友圈视频是没有自动播放的,而新版本微信只能设置在用移动网络时禁止朋友圈小视频自动播放,而在WiFi模式下不能设置停止自动播放。在手机上查看朋友圈很卡的,还好,我用电脑版微信查看朋友圈,减少了手机使用和充电频率,可惜电脑版微信只能浏览,不能发布信息,如果能发布,就更好了。虽然新版手机微信功能强大,重启手机系统后发现剩余空间竟然达到了29G,但我认为,在未经用户同意的情况下,捆绑式更新一系列的软件的做法非常不妥,侵犯了用户的知情权、选择权和公平交易权。无论是系统软件,还是应用程序,升级都会带来有利或不利的后果。原来的Win10版本搜索程序有今天、昨天、一星期之前提示词和日历,能在本地较快搜索哪一天的文件,而新版需要填写具体日期,不能用今天搜索今天产生的文件。最近的电脑版微信升级到3.3几版本,刚点开群里的图片,还没看完一半的文字,常常由于动态拉升,微信界面就覆盖了图片,点击最小化微信界面,看完图片,再把微信界面点到桌面上,不是停留在那张图片的位置,又要从最近一条消息开始查看,保存图片操作过程中也往往出现被微信界面覆盖的情况,此前的版本没有这个问题。软件方面未经充分测试,就把升级产品推给用户,只说升级的好处,不提升级后的缺陷。如果不能事先告知用户,起码应该让用户自愿选择升级或不升级,升级后若发现效果不好,可以返回原版。
我原来使用过的老版微信是6.5几版的,从手机相册传照片到文件传输助手,实现了手机到电脑的文件传输,一次能传照片的数量不受限制,然而,后来使用升级的8.0几版的微信以这种方式一次传照片的数量至多9张,这个限制有必要吗?我觉得把这种限制用于加好友功能版块,有助于提升用户体验,因为扣扣和微信系统都提示用户加好友操作频繁会被封号,但又不告诉用户每天或每小时加几次好友算是操作频繁,用户怎么掌握分寸?倒不如由系统在用户每天发送第十或第六次加好友请求时提示用户,你每天加好友指标只有9个或5个,今天的指标用完了,明天再试。这同以用户加好友操作频繁为理由进行封号的方案相比,显得更科学更像一个科技公司了。其实,近年来,扣扣和微信对部分用户的封号,并非由于用户违规,因为系统的解封提示已经很清楚地传达了信号,只能在手机扣扣(APP)上操作解封,实为强迫用户使用手机扣扣;只能由绑定银行卡的微信好友辅助验证,实为强迫微信用户绑定银行卡;此扣号需要人脸解冻,实为强迫用户设置人脸/识别。早期的扣扣账号管理,虽有不足之处,但还是与用户操作行为有关的。使用扣扣头几年,我发现大部分好友一年到头没有聊过天,就在节日的时候,给那些好友发送祝福语,发到8人左右时,被强迫下线,系统提示的原因是,我对其他扣扣用户造成了骚扰。一两个小时之后再登陆,完全恢复正常使用,这是用户的问题吗?没一人举报我,何以知道我对人家扣扣用户造成了骚扰?这是系统设置不科学造成的问题。后来上微博时,看到有人一条微博收集了好几部片名加链接的著名电影,我把它转发到扣扣说说,随即被封号了,系统通知的原因,我涉嫌滥发欺诈广告。用户触发了它的自动封号机制,连检查的时间都没有,仅凭一条说说中含有多个链接,就判定为欺诈广告,是不是太轻率了?原来的网易博客用户数量也很庞大,我发博文也有少数被自动屏蔽,但在标题下方有提示,还有一键申诉的按钮,我点击申诉,进入人工审核,几个小时后,博文放行了。扣扣借口用户数量庞大,不进行人工审核,感觉并不妥当。在用户看来,很冤枉,没做错什么,被判定违规,扣扣面板被冻结,空间和扣扣邮箱也登不上去了,但在扣扣看来,这不是封号,仅仅是验证,用手机发个验证码,就解冻了,这种操作的目的形式上惩罚用户,实质是要求用户超前实名认证,待到网络安全法实施,也就合法了,但我的意见是,老号老办法,新号新办法,没有实名制,有IP地址,也能找到网络小丑,只是麻烦一点。实话实说,扣扣系统升级后也有进步,扣扣号被冻结后,扣扣空间和扣扣邮箱也能登陆使用,用途不同的3个产品分开使用,确实很合理。但它的退化也让人瞠目结舌,好像从2019年上半年开始,扣扣封号大多与用户操作行为无关,随意编个违规操作时间点和一连串的理由,让用户按它的提示操作解封,比如要求用户操作人脸/识别解封,既不合法,也不合理。人脸信息已由四部门划定不属于各种手机APP的必要个人信息,个人信息保护法也禁止手机APP违法收集非必要个人信息。扣扣合理使用人脸/识别的情况应该是这样的,用户事先自愿设置了人脸/识别,账号被盗后,用户要求找回账号,因为系统存储了用户的人脸信息,以此验证账号主人,是符合逻辑的。但在用户没有事先自愿设置了人脸/识别的情况下,封了用户的号,强迫用户设置人脸/识别为唯一解封途径,就完全没有合理性。我那个老扣号用了十多年,几乎是天天登陆,自从扣扣胡乱封了我的一个新号后,我那个老号改为一两个月才登陆一次,只发一点宋词和鸡汤文字,仍然被封号,系统提示的违规操作时间点,我处于不在线的非登陆状态,怎么会有违规操作?解封过程的关键步骤还是要设置人脸/识别,要求用户大声说出1.2.3.4.5,我看到这一步就退出了,腾/讯总以为自己的技术很独特,要把部分用户当作试验品,且不说违法收集敏感个人信息的法律问题,那么大的用户群中,总要考虑会有一定比例的聋哑人员,或者说话声音嘶哑的人吧,怎么能大声说出1.2.3.4.5?
网易博客前几年就已停更了,我偶尔还上去看看,发现莫明其妙被封,登陆上去就自动解封了。今年下半年开始,网易博客似乎不让用户登陆了,刚点击登陆口,还没输入登陆名,就出现红字提示:无法登录,请开启浏览器cookies或更换浏览器后刷新重试。我认为不是浏览器的问题,因为我的浏览器能打开网易博客主页和我的博客地址,而且还能登陆网易轻博客即乐乎(www.lofter.com),网易这样做的目的是在其系统提示中推荐下载更新浏览器的地址,我一看不是常见的下载站,很可能是网易的私货,就作罢了。网易这一招显得很老旧,在我的印象中,最早强制用户使用自家浏览器和手机应用程序的网站可能是广东一一五网盘,大概在2013年前后,突然不让用户用电脑登陆,然后出了个通知,用户有两个选择,要么在电脑上使用一一五的浏览器登陆,要么在手机上登陆一一五网盘,我选择放弃。后来,各种手机APP野蛮生长,我的态度是,能用电脑,就不用手机了。移动互联网兴起后,软件商多是诱导用户使用手机APP。以扣扣来说,设置某爱发广告用户或扣扣群消息免打扰,必须在手机端,而电脑端是没有这个功能的。比较手机端和电脑端的扣扣空间内容,会发现前者广告信息明显多于后者。我手指滑动向下查看时常常卡顿于广告位置,立即退出,在电脑上查看扣扣空间,则很流畅。我觉得用户在家上网打字发消息,电脑端的优势很明显,希望网络公司不要忘了电脑对用户的好处,也不要只追求自己的利益,而忘了满足用户需求的宗旨。比如在某某群里,有人没完没了地聊天,或者发布大量的视频和图片,给用户查看聊天记录带来了很大的负担,也给用户的电脑和手机增加了存储压力,能否系统设置限制群友在群里发言的次数,能否让用户设置不接受某广告用户或某群消息,能否设置按时间查看聊天记录?据了解,网上反馈有这些需求的网友并不少,为什么被无视了?用户不喜欢的非必要性账号验证,偏要折腾。比如登陆网上账号,输入密码正确,常常还要填写用户的手机验证码,扣扣、支付宝、今日头条等等,要求用户手机验证的频率较高,有点烦人。银行卡异地ATM机取款,不需要验证手机,社交账号和支付账户竟然还要手机验证码!难道社交账号和支付账户比银行账号还重要吗?我很少登陆今日头条账号,反感其要求用户设置的密码必须含有大小写字母,发一次文章之前需要发一次手机验证码,给用户添麻烦,给网站方带来了什么好处?还有微信公众号,发文需要以手机扫码方式发布,性质像博客,却不给部分用户留言功能,有留言功能的只在APP上可见,浏览器上看不到,人为造成不公平,传播效果貌似不如过去的博客。我并非反对使用手机,只是觉得没有必要,电脑端能完成的事为什么要扯上手机端呢?事实上,我也喜欢手机产品,后悔很晚才用上智能手机。用过几部手机后,单从用户体验方面来说,我喜欢华为的,比如截图功能,单指从屏幕顶部中间位置下划一下,右上角出现一个向下的钝角符号,点击这个符号,出现截屏按钮,点之即完成截图操作。用OPPO手机截图,需要三指同划,大概其工程师不会想到有人没有三指,有人手指不灵活,怎能操作三指同划?至于有人说,对大多数智能手机来说,同时按住电源键和主屏幕键或音量键,都能形成截图,我试过,没有操作成功,同时按两键的方式并非适用所有人,还是华为手机单指操作截图最靠谱。手机虽好,其存储空间和使用寿命都不如电脑。可是,当前的趋势是一味地诱导用户使用手机APP,例如,电脑上登陆支付宝,登陆口是二维码,要手机扫码登陆,看不到密码登陆之处,点击服务大厅,再点击上方的登陆,终于看到了账号密码登陆口,还能在电脑上登陆使用支付宝,但是,一些知名站点在电脑上只能看到主页简介和二维码登陆口,必须用手机才能登陆使用,似乎是强人所难了。我倡导客户端平权,手机和电脑一视同仁,不要失之偏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