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解读七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下篇)

▕ 本博文发表于2011.3.8 ▏

4.“大器免成”的含义:真正的大器,是“不成器”的。

这句话,长期以来被国人解读为“大器晚成”,意思就是成大器就是要晚一点才行。这往往变成家长们鼓励自己笨孩子上进,或者干脆就是对自己失败和失意的现状进行自我安慰的语言,根本就没有什么道理可言。

可能是老子的原意“大器免成”实在让人无法理解,才被后人篡改的吧?因为中国人的常识思维里面,都是期待“成器”的,居然有这么一个疯老头出来说“大器就是免成器”,岂不是让人笑掉大牙。这正是“弗笑,不足以为道”了。

实际上老子的话真的没错-------真正的大成就,就是没有边界和局限的,是恢弘的,变化无方的,难以定义的。一旦有了边界和局限后,当然就不是什么“大器”了,只是“小器”罢了。比如,地球,显然是一个“大器”,您能说它是什么时候“成”的吗?它一直都在“成长过程中”,从来没有“完结”(成)的一刻。成住坏空,就是宇宙变迁的常识,不可能固定在某一刻。

人也是一样的。国人往往急于“成器”,结果就是过早就局限了自己,最终的结果就是真的“不成器”了;以“成器”的观点去培养人,最好的结果,也只是培养出一批心胸器量都很狭小的“专才”而已。更可能的结果,就是培养出一批废物。

中国人在教育上特别重视“专业”,很早就为孩子“定向培养”,这种思维模式来自于前苏联的“专业模式”---为了工业化的需要而把人“速成提高”,当做机器一样来对待的“教育方式”。这样可以短期内培养出来大批的“工程技术人员”。可这种根本就不是真正的“教育”,而是把人当做机器来摧残。

中国现在的教育,连苏联的这种“机器化目的”都没有达到。我们固然把孩子们不当人看,成功地摧残了孩子们的基本思维潜力,把他们变成了像是机器一样缺乏思维和思考的动物。但是中国人创造性地加上了中国传统的八股文和科举考试的虚伪,就是连学习的内容和知识都不要,只追求分数和文凭,结果是让这些“教育产品”不单作不了“人”,连“机器”都不会做了。

因为他们根本就连“专业知识”也没有学到。因此现在的很多大学毕业生,连民工都不如,工资比不上,技能也比不上,生活能力更是比不上。这就是当代中国教育最大的笑话----“教育”还不如不教育。

西方先进的教育,都是把“人”放在第一位,把“成长”放在第一位,把“专业和知识”放在很不重要的位置;中小学不搞文理分科,甚至连进了大学都不设专业,大三以后才考虑“专业方向”,这就是“不成器”的教育。结果,西方的教育体系,培养出了最多的“专业技术人才”,也培养了最多的管理人才,艺术家,文学家和思想家等通才。

相反,强调“成器”的中国人,忘记了“君子不器”教诲的中国人,近代根本就出不了什么像样的人才,更没有通才。现在的中国,就只能为世界打工,沦落为世界上低端商品的制造者,为世界廉价做工。这就是差距。

那么,到底什么才是“大器”呢?老子本人就是很好的例子。有可能在很多人的眼里,老子是很失败的,因为历史上没记录他做过什么大事,有什么伟岸的功业,只是当了一个图书馆馆长(周守藏史),最后孤独地一个人出了函谷关,可见落寞之至。

不过,孔子见老子,对老子的评价,就是典型的“大器之像”。见多识广的孔子见了老子也傻眼,无法对老子做一个具体的描述和评价;只好说“其犹龙乎?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尾”。这就是典型的大器----免成之器。

老子本人的确没有做过什么大事,但是并不能说明他不会做事;实际上他拥有做很多事的能力。只要愿意,他可能就是很多行业的高人,也可以做出伟大的功业;只是当时的时局,使得他无法发挥自己的才干,甚至没有人想听他讲自己的学问;因此他选择了“无为”,静静地关注世界,尊重世人的选择,尽管是无知和愚蠢的,自我伤害的选择。最终,他选择了离开。

老子的智慧,只要学了一点点,都会对人生和事业带来莫大的帮助;如果你不相信的话,看看中国的历史,只要凡是做过什么特别的,或者伟大的,杰出的事情,记录入历史的人,基本上都是学习道家智慧的人,都是学道的,都是老子的徒子徒孙。

南怀瑾也说,历史上真要做事的时候,还是得靠道家的人出来;他们之中有兵家,法家,医学家,经营家,杰出的管理人才,武术家等等。他们都是“成大器”的人,但是都比不上“免成器”的老子。

5.为什么是“反者道之动”呢?

这个“反”,绝对不是陈鼓应说的“循环”。如果懂得道家“一动分阴阳”的概念的话,就很容易理解“反”是什么了。一般人的“动”,就是打破了平衡,分出了阴阳,形成了对立。阴阳之变无穷,这就形成了“复杂”和纷纭变化。

而“道动”的方向是相反的,是“合于阴阳”的动,是消除对立,回归于“无极”(平衡点)的运动。是消除复杂纷纭,复归于“简单朴素”的运动。这就是“反者道之动”的含义。老子说的“正言若反”,表达的也是一样的意思。

道家的典籍里面,把这种过程称为“复返先天,返璞归真”等。这是所有学道的人追求的目标。最高的道家境界,就是“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通过不断的“反向运动”,最终达到阴阳的完全平衡了,就不再动了。这就是“道动”的最终目标。

比如,身体的“动”,我们饮食起居的不同方式,就产生了体质“阴阳虚实”变化,“动”得越强烈,越偏向两极,阴阳的区分就越强烈,就会造成所谓的“五劳七伤”,这时候身体自然就会“生病”了。

“治病之道”就是要找到这种人身体阴阳的失衡方向,“实则泄之,虚则补之”,通过各种治疗的手段(包括饮食起居,外治手段等,并不一定要吃药),只要使得人体的气血疏通流畅,阴阳恢复平衡了,病就治好了。

因此,古人懂得“道”后,也就自然懂得“医”了;医的过程,并不是向外寻求解决方案的过程,其实就是向内“反回”,恢复原有平衡的过程---把病人造成病症的不良行为方式(动)改掉,或者用手法和药物平衡掉就行了。

说到这里,也说说我不懂的中医(本人绝非医学专家,故这些话均是乱弹,不必当真)。据我的观察,似乎现在的中医也在离道越来越远了,因为越搞越复杂了。所谓的“大道至简”,合于道的东西,肯定不复杂;复杂的东西,肯定离道已远。

现在的中医,思路用的并不是“道”的理念,而是用西方的实验和分析法。现在中医的概念和手段似乎都越来越复杂,用的仪器也越来越多,专业分科越来越细,完全按照西医的方法来分科辩证,而不是按照中医的五行阴阳调和平衡理论来辩证。

更要命的是,中医最本源的著作,全面阐述中医基本原理的【黄帝内经】等,居然只是中医学院学生的“选修课”。

这等于练太极拳的人,不去看张三丰的【太极拳经】,只是跟着老师比划的各种套路招式来“勤奋练拳”一样(似乎武术学校的学生就是这样学“内家拳”的),这样搞出来的东西,恐怕根本就不是东西了。

因此,现在很多顶了一个太极内家拳的名,却全然不知太极之理的人;顶着一个中医的名,却不知人体阴阳平衡之法的“医生”;顶着“老子信徒,道家智慧”的名头,却全然不知如何做事做人的“高人、道士”们,这些人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真正破坏者。因为他们把传统文化中最精粹的智慧,表演为一些自吹自擂的名词,缺乏内含的江湖把戏。让人误以为“传统文化”就是这种无用的垃圾,岂不是老子的罪人。

6.什么是“弱者道之用”呢?

“道”要出手的时候(道之用),绝对不会是“轰轰烈烈”的,而是“弱弱”的,不起眼的。老子自己也在其他章节说过“故道之出言,淡乎其无味,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可既”,这就是道的用,体现出来是“弱弱的,淡淡的”;以为轰轰烈烈才是“道”的人,会对老子很失望的。

我们现在这个国家的人,似乎都很爱表演和吸引眼球,喜欢“光光彩彩”;官员们做事情,都喜欢做“轰轰烈烈”的大事,做了一点小事也唯恐世人不知。我不好评论他们的正误,不过按照“道”的要求来说,这显然是“违道”了,自然,也会遭到“道”的报应的。

道家的人,是绝对不会去做什么“中流砥柱”的,在局势不利于自己的时候,他们不会“迎头而上”,只会离开中心,在一旁等到“气势已衰”的时候,才会出来“拨乱反正”,做一点事情。

在历史上,每个朝代的末年,都有很多修道的高士看到国家存在严重的问题后退隐山中,等局势大乱,需要各种人才出来做事的时候,这才出山收拾局面。

这与孔门信徒“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迂腐,以及抱残守缺,惯于沽名钓誉,喜欢拉大旗作虎皮的儒生,形成了强烈的对照。

道家的人,特别突出的就是“用之则行,舍之则藏”,不贪名,不图利,放下自我,来去自如。人们需要他,出来做事成功了,也是“功成而不居”,不会沾沾自喜。当然,如果一身本领,却没有什么机会出来做事情,也不会抱怨和难过。这才是“道”的特点,“淡乎其无味”。

用武术来理解的话,与道相合的武,自然就是“四两拨千斤”的轻巧和潇洒;这种手段,自然看起来就是“弱弱”的,所谓的“弱者道之用”,但显然这里需要很高的修炼和技巧,不是一般笨人随便就能够学会的高深武功,一定要对“道”有深刻的理解和体认才行。

如果只会采用“以千斤抗千金”的笨重手段来对付别人的攻击,或者想要“以万斤破千斤”来取得胜利,这是很正常的,可以理解的常识。以力破力,以快制快,这是外家拳的思路;奥运会所谓“更高,更快,更强”的运动理想,也是“外家拳”,但不是“道”,也谈不上智慧。

以力斗力,这是连蛮牛互斗也会使用的“功夫”。某些人做一点小事,都要搞到“费尽移山心力”的样子,在道家看来是非常缺乏智慧的,“非道也”。举重若轻,才是道家的风格。

如果更有甚者,居然用“百斤来抗千斤”,还号称自己是“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勇者,在道家看来,这种人要么是愚蠢之极的没脑子蛮族,要么就是沽名钓誉的虚伪之徒,与“道”和“勇”都毫无关系。

道家的武术(内家拳),特别强调“避其锋锐,借力打力”,绝不逞强,反对硬顶硬抗;要求轻灵闪展,柔若无骨;对敌要领是“舍己从人,要啥给啥”;这种武功的要领,与人们一般认为的练武常识完全相反,因此正好就是“反者道之动”的体现。

内家拳出手制人的时候,看起来是轻飘飘的,漫不经心的,但对手往往东倒西歪,“犯之即仆”。这正是“弱者道之用”的体现;这种弱,自然不是软弱的体现,而是更高的修为和智慧的体现,是让对手“强大攻击”化为虚无的体现。

道家说“以武入道”,这是大有用意的;如果把这种四两拨千斤,看起来“弱弱”的道家智慧用在实际工作和生活中,难道不是很有价值的吗?因此想把事情做好,做漂亮了,就一定得学习道家。

孙子兵法,就把这种“弱者道之用”的特点总结为“善战者无赫赫之功”,一切依照道的要求而运行,过程往往是很平淡无味的,没有什么值得吹嘘的“辉煌功名”和惊喜。

医家也说“上工不治已病而治未病”,引申入管理和政治智慧,就是“圣人不治已乱而治未乱”,都是“防患于未然”的高明手段,把未来可能发生的大问题,消除在看不见的时候,这种智慧是国人最需要的,但是却得不到人们的认同和佩服。

人们最喜欢英雄豪杰,喜欢“突击队员”式的“抢险行动”,在道家看来就是穷折腾,害人害己。英雄出在乱世,你真喜欢英雄,盼望英雄吗?就去乱世好了。可老百姓又说“宁做太平犬,不做乱世人”,实在是颠倒妄想。

所以老子才说“故大道废,案有仁义;智慧出,案有大伪;六亲不和,案有孝慈;邦家昏乱,案有贞臣”,对于大家喜欢的光鲜明亮的“仁义,智慧,孝慈,忠臣”等等,道家人物保持了高度的警惕性;对于这表面上光彩亮丽的词汇后面“一动分阴阳”必然伴随的悲惨(大道废,邦家昏乱,六亲不合等)有充分的认识。因此道家认为“还是平淡一点好”——平平淡淡才是真。

这就是“弱者道之动”背后的深层智慧,以及道家更喜欢“平淡”的原因——“成功遂事,而百姓谓我自然”。不居功,更要避免“有功”,居于无为乃大道。

对于儒家求名思想深入骨髓的国人来说,道家的这种甘于平淡的思想显得格外的“不入流”,被遗忘了很久;但是道家思想在国际上却获得了广泛的认同,就是因为道家这种深刻的生活智慧而非浅薄虚伪的道德说教。

对于因为忘记了道家的教诲,喜欢到处“找感觉”,“立牌坊”,“扬名立万”,因此千年来不断遭遇各种各样沉痛灾难的,苦难深重的中国人,会因为已经吃过这么多苦头而改变吗?我们反省了这些历史的教训吗?什么时候,我们才会捡起老祖宗留下的宝贝?难道真的还要大大的再吃一次亏,到了痛不欲生,或者生不如死的时候,我们才会回头吗?

- END -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