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你就是那潭流动的清泉
老师,你就是那潭流动的清泉
——读《给教师的建议》第51到55条
文|徐燕
自从跟着周校共读这部教育经典以来,学习已过半。大部头的书,的确难啃。难在哪里?对我而言,首先是体量巨大,消化至吸收,都需要反复咀嚼。其次,体现在苏老的思想之深邃之博大之宽广上。从第一条开始,就不断地冲击、摇撼我的心灵,颠覆我对教育的认识和理解。本周共读的第51条到55条,其中两条我印象深刻。
第51条 要使知识“活”起来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到,在我国有个怪现象:小学入学时聪明伶俐,高三毕业时呆若木鸡。孩子本来都是富有灵气的,为什么十几年学下来那种机灵劲却消失殆尽呢?我相信51条建议就是告诉我们这个答案的。
长期的应试教育已经让学生形成共识:读书是为了考试,知识是用来储备,以便老师提出问题,我可以从头脑中搜索出来。“结果是知识脱离学生的精神生活,脱离他的智力兴趣。掌握知识变成了毫无乐趣可言的事,变成了为知识而知识。”
没错,知识如果不能够运用起来,它就是一堆重物,一堆没有生命力的文字和公式,只会让孩子越学越死板。我们的孩子到头来只会背诵只会解题,却对生活中一个简单的小问题都束手无策。
真是悲哀!
那么怎样“活”起来?根据苏老的建议,我是这样理解的。首先我认为学生要利用已有的词汇去思考去认识周围一切事物(体现词的工具性)。其次,学生在掌握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充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再次,学生之间需要积极的互动和充分的交流(这点学习共同体可以实现)简单地说,就是把已获得的知识变成掌握新知识的手段,即工具。
第52条 为什么学生感到越学越难了呢
苏老一针见血地指出:“如果少年学生除了教科书以外什么都不阅读,那他就连教科书也读不好。”说白了,就是一个不阅读的孩子,越学就感到越困难。所以,阅读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话又说回来,孩子喜欢看书是不是说明他就会阅读?非也。有的孩子非常喜欢看搞笑的校园漫画书,而且他也只爱看这类没有营养的课外书。看的时候很轻松,看过,笑过,然而什么都不曾留下,更没有养成边阅读边思考的习惯。“一个学生学会了同时阅读和思考,他才能不用死记硬背的方法去识记,而是一边想象一边对材料进行逻辑分析。”苏老不仅指出了边阅读边思考的重要性,还给出了具体的操作方法:“也就是说,在一至四年级,每天至少有半个小时对新课文进行有表情有理解的朗读。”
不久前,我听的一堂有声语言的示范课就是对这段话最好的诠释。执教者是我的好友曾晨老师,她面对的是小学一二年级混编的学生。其中一个环节是学习绕口令《南老六》,曾老师先让孩子自己练一遍。紧接着问:绕口令的意思你们懂吗?孩子们皆摇头。“那我们来看看可以提出几个问题?”然后她逐句提问,和小朋友一起归纳了问题:谁?大家把他叫成什么?他去干什么?打了多少肉?再请孩子们带着这几个问题去朗读,最后要求学生轮流朗读,其他同学认真听。当学生停顿或重音不明显,她就会问:孩子们,他没有回答哪个问题?学生纷纷表态:那几个字可以读重一点,读得慢一点。老师追问:为什么?学生能一下子点到核心问题。整堂课,老师没有刻意强调朗读技巧,却是通过循循善诱,不断启发学生理解文本的方式,让学生领会了怎么读能表达作者的意思,无形中就掌握了朗读技巧。语气和意思巧妙结合,两者的紧密联系,从而让学生调动已有的学习经验,加工新的学习材料,不是越学越容易,越学越活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