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沟通”为什么比“实干派”更靠谱?

你擅长沟通吗?为什么很多人在工作中不喜欢沟通?这篇文章4500字,预计12分钟读完,真正有益的沟通,既能让对方知道自己的想法立场、做事原则、资源特点,又不用诡道欺骗对方,相信合作才会有更大的利益。

作者 | 人神共奋

编辑 | 小杰

来源 | 人神共奋(ID:tongyipaocha)

实干组与能说组

几年前,我根据中国某跨国企业在印度的高管的经历,写了一篇文章《为什么印度员工比中国员工更擅长沟通》,以国际企业中的印度裔员工为参照,分析了为什么很多中国员工缺乏“专业沟通能力”。

本意是通过文化比较来反思我们工作沟通中的问题,结果发现,很多人看了这个标题就无法安静地看完文章,留言区都被民族情绪占据。

所以这次,我特意把中印文化比较背景省去,以便大家能集中于“专业沟通”的本意:
一家公司有两个程序员小组,一组更擅长做事,我称之为“实干组”,一组更擅长沟通,我称之为“能说组”,他们的工作状态,经常是这样的:
客户:“我们这次大概想要一个这样的东西,(此处略于50字),目前想法还不成熟,你们还有什么问题吗?”
“实干组”员工:OK,没问题。
而内心独白却是这样的:你啥都不知道,我问个屁啊。我想就这么这么做,做出来再跟你们谈吧。
于是,这群最优秀的员工就开始用自己天才的大脑,想象客户遇到的问题,他们意图让自己的方案变得非常专业,等着客户说“哇,太棒了,这正是我想要的。”
结果可想而知,客户看傻眼了,NoNoNo,这不是我想要的,全部重来。
工作清零,好在有了此轮沟通,“实干组”员工有点明白客户需求了。
那么“能说组”是怎么做的呢?
客户:“我们这次大概想要一个这样的东西,(此处略于50字),目前想法还不成熟,你们还有什么问题吗?”
“能说组”员工:“好的,我们回头列一些问题,再跟你们进行第二轮沟通。”
回到公司,他们不慌不忙地开始讨论,既不加班,也不占用午餐时间,过了两天,列出了整整24个小问题。
和客户的第二轮沟通,他们会用一天的时间,把这24个问题一个一个地讨论完。
如果冒出了一批新问题,就再进行新一轮会面,直到把所有问题全部沟通得一清二楚,他们才开始……干活?
NoNoNo,他们还要把所有沟通结果整理成一个文档,再跟客户开一次会,把自己的理解再跟客户确认一遍,去纠正双方在理解上的分歧。
最后,他们还会把这些沟通结果整理成详细的文档,发给客户,再抄送所有项目组的成员,确保大家的理解都是一致的,才开始正式干活。
这两种工作方式的结果就是:“实干组”员工天天加班,做出来的东西有想法,但不到最后关头,你根本不知道自己会得到什么,项目进度更是无法控制;
“能说组”员工的工作平庸,刚刚好用,一点也不肯浪费自己的工作,但却刚好是你想要的。
如果你是老板,你喜欢用哪一种员工?


需求沟通的3个阶段


如果是作为同事,很多人可能更喜欢“实干组”的员工,任务下来,没有太多废话,就是干,出了问题,虽然抱怨需求不清,也愿意加班加点修改。
而“能说组”的人通常不讨喜,个个活不着急干,先逼着你讨论需求,不能有一点含糊的地方——其实你也没完全想好,本来就是想偷个懒。

而且这类人还特别爱明确责任,任何一条你确认过的需求都记录在案,反复发邮件让你确认。

不过,如果你要对项目结果负责,可能你还是觉得“能说组”更靠谱。
其原因在于,“实干组”更适合那些更多依靠个人能力的工作,比如销售、比如基金经理;
而那些需要多团队大规模协作的工作,因为切分得比较细,往往每一个人的工作中的大部分内容都不会特别难,难点都在工作的衔接上,沟通就成为最重要的工作能力,能说比能干更关键。
以最常见的“需求沟通”为例,通常包括3个阶段:

激发潜在需求、明确核心需求、形成行动框架,每一步都需要大量沟通。
先看“寻找潜在需求”阶段。
什么叫“潜在需求”?同事和客户经常说的“我想要一个XXX”不是真正的需求。
在汽车没有诞生之前,你问客户想要什么,他只会回答,想要一辆更快的马车。
之所以有“潜在的需求”,是因为每一个人的专业壁垒都很高,你不知道别人的工作内容,别人不知道你的工作方法,仅凭一句“我要XXX”,很难让别人真正理解你需要的是什么,你也很难得到别人最恰当的帮助。
这个阶段的沟通是最多最复杂且方向最不明确的,你需要让别人知道你能做什么,以及别人能提供什么。
到了“明确核心需求”阶段,重要的是确保双方对文字的理解都是一致的。
中文是一种多义的语言,这个阶段必须消除每一个可能产生歧义的句子。
这个阶段,双方有可能故意留下一些模糊地带,以方便自己的执行,这就是所谓的“专业陷阱”,这个阶段只能通过貌似效率低下的交流来反复确认,这同时也是给对方一个明显的信号:
千万别把我当廉价劳动力,在搞清楚你到底想要什么之前,我是绝对不会动手的。
最后是“形成行动框架”阶段,这个阶段最重要的是保证每一个参与的成员都能明白,而不仅仅是负责沟通的人。
这种反复定义需求的方法,虽然看似效率低下,实际上一部分工作前置了,而且减少了完全理解错误重新返工的情况,也更适应需求在执行后才能渐渐明确的项目。

不过,任何方法都有利有弊,如果项目的创新性特别强,往往很难事先定义得特别清晰,此时,“能说组”的沟通能力再强也无济于事,而“能干组”先执行再讨论需求的方法,往往是解决问题的唯一办法。


中国文化中的不沟通倾向

说到这儿,读者想必已经看出来了被我特意隐去的背景,“实干组”原文说的是中国员工,“能说组”代指印度员工。

中国人去了印度,总觉得印度人都是奇葩,毫无时间效率的概念;印度人接触了中国人后都认为,中国人太过变态,做什么事情都是急吼吼地先干起来再说。

论实干,印度人绝对比不过中国人。
编程挑战网站HackerRank分析了递交的140万份编程挑战代码,结果显示中国程序员的得分最高,统治了数学、函数编程和数据结构领域,远远超过人数更多的印度程序员。
但谈到管理能力,国际企业中印裔高管的占比之多,印裔CEO的数量之多,也是不争的事实。
很多管理学家认为,印度人在管理上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来自于他们的沟通能力,而特别强调创新能力的创业方面,印度人又不及中国人。
上次说到这儿,很多读者不喜欢听了,纷纷表示:
少来印吹。印度裔CEO拍马屁不干实事,毁掉了多少美国明星公司!
中国人可以留在国内,印度人凡是有点本事的都移民欧美,所以就变成大家以为的中国员工沟通能力不如印度员工。
我遇到过好多印度人根本不仔细听和读对方传达的信息,啥也没搞清楚就把单子原封不动丢过来给我们做,还总是急吼吼的明天的活今天才通知。
文化反思重要的是把异族文化当成一面镜子,看到自己平时看不到的地方。
既然大家不喜欢印度,我还是不比较印度了,直接说我的观点。
事实上。在中国的文化传统中,我们不喜欢那些能说会道的人,更崇尚实干精神,所谓“满瓶不动半瓶摇”。
中国历史上的聪明人,都不喜欢沟通,反而爱故弄玄虚。
诸葛亮有了作战计划,从来不跟大家解释,每回都要摆一桌酒席,反正大家都没心思吃,全到他一个人的肚子里了。
诸葛亮式的老板,计划的所有细节都在他一个人的脑子里,做他的下属,需求都是明确的,只需要听命令,甲干啥,乙干啥,最后大家的工作一拼,刚好完成任务。
为什么中国人会形成这样的文化倾向呢?



为什么我们不喜欢沟通?

我看过一个很有意思的解释,一位西方的语言心理学家研究中文后发现,中文里的同音字非常之多,平均每个字有11个同音字,我们中国人已经习以为常了,但英文中的同音字是很少的,平均每个单词不超过一个。

汉语同音字多的特点有一个非常大的好处,可以用几百个语音对应4000多个常用汉字,组成一个非常复杂和庞大的语义系统,任何人只要认识这4000多个字,就可以去阅读专业文章(理解程度是另外一回事),降低了学习语言的难度(当然汉字书写很复杂),但在英文体系当中,想要看懂《经济学人》这一类水平的文章,整个词汇量不能低于2万。

但汉语同音字多的特点也带来一个缺点,汉语在口头交流时,比较容易引起同音歧义,导致大家对语音的反应和理解略慢一些,虽然这个慢基本上很难感觉,
但是累积起来的影响足以令大家在沟通比较复杂系统化的内容时,更倾向于书面交流,口头沟通只解决那些相对简单的信息。
可书写这种沟通方式的成本实在是太高了,而且缺乏情绪的传递,导致沟通的效率和成果实际上都不太好,长期下来就导致汉语使用者的沟通能力弱一些——当然这只是一家之言。
还有研究认为,影响中国人沟通能力的,是我们的教育体系。
我们的教育考核体系更加偏重于可标准化的考核,答对一个知识点给一分,这种考核无法口头进行,自然学校也不注重口头表达能力的培养,很少让学生主动提出自己的问题,长此以往就不会提问题了,工作中一旦面对不确定的需求,不会主动挖对方的潜在需求。
除了上面这些文化的、制度的原因,更现实的原因在于:机会太多,懒得沟通。
在一个高速发展的蓝海市场,执行效率最重要,如果一定要把需求搞得一清二楚再动手,等别人先做出来了,那你就白干了。
对于企业而言,宁可浪费财力物力人力,也不可浪费时间,因此只要需求大致靠谱,大可以撸起袖子先干起来。
再加上中国社会的商业信任度低,乙方常常用专业来欺骗甲方,甲方在和乙方的沟通中,总是半信半疑,相信眼见为实,喜欢让乙方多做几次给自己挑选的余地。
不得不说,也许是中国人既聪明又勤快,聪明到觉得别人无法理解自己,勤快到觉得沟通是一种浪费时间,宁愿浪费自己的才华,多返几次工,也不愿多费口舌。
但中国现在已经不像20年前那样处处有机会了,大部分领域都变成一个成熟的市场,人力成本高昂,市场变化慢,时间反而不值钱,就要精细化管理,充分沟通需求。
那些搞不清客户需求的“先干起来”,显然既浪费了自己的精力,又浪费了对方的时间。


5

沟通与诱导
很多人觉得沟通很费力气,其实,沟通正是为了让人省力。
狮子比谁吼的声音大,羚羊比谁跳得高,这些都是在动物之间进行沟通,他们通过这种方式来告诉别人,我的力气比你大,请你走开。
如果没有这些沟通方式的话,一切都要靠打架,那么它消耗的体力就要再增加一倍食物都不够。
不习惯沟通,造成了两个问题,一部分人“表达能力弱”,无法把对客户的理解表达成准确的语言,只能先“做出来”再说。
而另一部分“沟通达人”走上另一个极端,他们平常说的“沟通一下”,更多是强调诱导、说服,甚至是诡辩,而不是理解对方的想法。
这也是有文化传统的,汉语中的“说”字,有“说话”和“说服”两个意思,中国历史上也有过崇尚口才的春秋战国时期,不但有纵横家苏秦张仪,几乎所有大家都要四处游说才能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
真正有益的沟通,既能让对方知道自己的想法立场、做事原则、资源特点,又不用诡道欺骗对方,相信合作才会有更大的利益。


(0)

相关推荐

  • 二年级上同音字组词

    同音字组词 饱(温饱)  背(背心)  城(城市) 保(保卫)  被(被子)  诚(诚实) 川(山川)  比(比赛)  巨(巨人) 穿(穿衣)  笔(笔记)  句(句子) 并(并且)  厂(工厂)  ...

  • 盘点移动办公的2018:连接、推进与动能

    移动办公的战事还远没有结束. 从百家争鸣,分成各类诸侯到创业者逐步退场,行业寡头开始出现,只用了短短几年时间.而企业微信的持续发力又成了这个赛道新的变量,年末注册企业数达150万家,活跃用户数3000 ...

  • 面对“口吐芬芳”,你的服务需要带点“锋芒” | 陈知一老师专访:客服人需要那份“被看见”

    疫情作为黑天鹅事件在国内终于慢慢在消散,乌云终将散去,好消息频频传来,多个省份持续新增病例为0,医务人员逐步撤离武汉,武汉解封,各地都在复工复产,久违的繁荣景象又在街头巷尾恢复,虽然还需带着口罩,但是 ...

  • 想少背点锅?PM得这么干!

    在项目管理工作中,PM已经将背锅看做了一件日常工作.但是有没有什么办法能稍微少背个锅呢?其实在项目启动前,你就要开始做好"少背点锅"的准备了,这就得--做好客户的预期管理! 客户的 ...

  • 10个自我沟通方法,让你更懂自己!

    10个自我沟通方法,让你更懂自己!

  • 女人想让男人“听话”,学会四个沟通技巧,比吵架更有效果

    "让丈夫乖乖听话"是大多数女人在婚姻当中的愿望,都希望丈夫能够听自己的话,同时能够让整个家庭越来越幸福,然而一部分女人在通往这个目标的时候并没有用正确的方法,所以导致自己和丈夫的关 ...

  • 要硬派更要追求潮流,坦克300城市版或许更能打动你

    不可否认,坦克300的推出在成功地将越野和城市用车场景结合到一起,准确地满足了那些希望既可以出门感受户外又不影响城市代步的需求,而且从设计性能到智能化的各方面产品力都很均衡,再加上相对经济的价格,也就 ...

  • 汤圆只会水煮?其实干吃更美味,一点也不腻!

    2 0 2 1 HAPPY NEW YEAR 吃汤圆你还只会用白水煮吗?其实汤圆干吃更美味,而且一点也不腻! 食材 黄豆粉.汤圆 黄豆粉是黄豆经过研磨成粉制成的,质地细腻,并带有浓郁的豆香味,经常用于 ...

  • 为什么奥派更强调自由?

    文丨乌里单刀 人的行动公理其实已经蕴含了交换的概念:人的行动的目的是为了欲望的满足,把不那么令人满意的状态「交换」成比较令人满意的状态.而交换本身就是一种行动. 交换的目的不限于物质利益的最大化,爱心 ...

  • “干得越多错得越多”?为何制度的“锅”,却要甩在实干派身上?

    家庭会对每个人造成不同的影响,父母的每一句话,都可能将我们推向不同的人生轨迹,而我的父母,是工人出身,朴实的他们从小便教育我,如何成为一个对社会有帮助的人. 在我毕业后步入职场时,自然也遵从着父母这朴 ...

  • 成熟男人的沟通法则,这样沟通才会让女人更听话!

    成熟的男人,经历一些事情,有着丰富的处事经验,懂得尊重女人,懂得如何跟女人沟通,在跟女人沟通时,他会换位思考,会站在女人角度设身处地为女人着想,很容易跟女人建立亲和,促使关系更加融洽.下面谈谈成熟男人 ...

  • 沟通:让论文发表更顺畅 | 发表论文那些事儿

    在上一篇文章里,我们聊的是拒稿这个沉重的话题.虽然最后留了一点尾巴,但我还是决定暂且放一放,今天换一个轻松一点.可以让论文发表更顺畅的话题:沟通--在论文构思.写作.发表过程中与同行的沟通,与科学编辑 ...

  • 做张桂梅一样放飞梦想的“实干派”

    网络截图 彩云网评特约评论员 霍弗 "小时候,我以为你很美丽,领着一群小鸟飞来飞去".中宣部决定,授予云南省丽江市华坪女子高级中学党支部书记.校长张桂梅时代楷模称号.消息传来,正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