梧闽散文:木棉庵
根据《龙海县志》卷三十一文物名胜记载,今属龙海市辖区又是漳州市区规划范围的九湖镇木棉村枕头山北坡梨园商周时代文化遗址,距今三千余年,木棉庵所在地方圆五里内的林前村凤桂山、田乾村院林山东南坡、蔡坑村南洋坪蔡坑山、马岭村马岭东南坡等7处发现的青铜器时代文化遗址出土的古墓葬群、青砾石、青灰砂岩磨制的单面平刃石锛、石戈、石锄,刻有篮纹、弦纹的平砂陶、釉陶等陶器残片及盒、罐、大口樽、工字镫等文物,都富有极高的考古文化价值。而在这一片深沉的远古土地上,过去所展现的历史和文化,似乎更为丰厚与浓醇!
冯梦龙编纂的《古今小说》中的“木棉庵郑虎臣报冤”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南宋末年,朝政腐败,民不聊生。右丞相贾似道私向南侵的蒙古忽必烈求和,答应称臣纳币,诈称“大获全胜”,骗得理宗信任后被封为太师、平章军国重事。他强购民田为“公田”、滥发“关子”(纸币),把持朝政,甚至一次竟以金紫衣道人托梦(说杀贾者为姓郑氏也)为由,罢免朝中所有姓郑官吏,一律除去备录进士中郑氏名录等等。德祐元年(1275年),元军沿长江东下,朝野震惊,大臣群起弹劾贾似道误国之罪,谢太后为平服人心,把贾似道贬为广东高州团练副使,因高州路远,无人愿押送,只有任满回乡的会稽县尉郑虎臣挺身而出,自承苦差。郑虎臣押送贾似道从仙霞关入闽,经建瓯、泉州,于十月深秋入漳,漳州太守赵介如原是贾似道的门客,有受荐推用之恩,连忙出城迎接,籍慰三天,大献殷勤。过一天,郑虎臣押送贾似道出漳州城南“五里亭”,经九湖内寮驿道,这时,如果用元代诗人马致远的诗《天净沙·秋思》来描绘郑虎臣的心情,我想是这样的:“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断肠人在天涯。”一阵秋风吹拂之后,他顿有所悟:“贾老贼爪牙遍天下,说不定有朝一日重新掌权,则祸国殃民……”,遂萌生杀机。离城十多里,九龙岭乡关日暮,郑虎臣押贾似道投宿木棉庵,夜半三更,贾似道“病笃,泄泻欲绝,虎臣知其服脑子求死。乃云‘好教他祗凭地死’,遂锤数下而殂。”并用草席把贾似道尸体草埋于木棉庵侧的杂地里。郑虎臣诛杀误国奸相贾似道,为国锄奸,为民除害,消息传开,人人拍手称快,千古流芳。明代抗倭名将俞大猷在木棉庵右侧竖立一座长方形石碑,镌刻“宋郑虎臣诛贾似道于此”十个字,清乾隆十三年(1748年)龙溪知县袁本濂重立。历代骚人墨客到此凭吊遗迹,无不讴歌忠义之士郑虎臣为国除奸的壮举,也无不唾弃奸相贾似道祸国殃民的行径。碑旁刊刻明代王肇衡所题的七绝诗碑:“当年误国岂堪论,窜逐遐方暴日奔,谁道虎臣成劲草,木棉千古一碑存”,民国25年在碑前建有长形八角石亭一座,称“木棉亭”,并有现代人刻写的建亭碑记《木棉亭记》,如今碑亭均尚完好,被原龙海县人民政府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关于木棉亭郑虎臣诛贾似道的题咏很多,如清代龙溪人张士楷正气满腔的诗云:
尚方斩马定须携,
讨贼捐躯未沧凄;
往事已埋秋壑里,
斜阳自转木棉西。
征蛮却爱俞都护,
勒石犹标郑会稽;
千古快心推此地,
春风莫遗杜鸣啼。
木棉亭乃儒家文化“匡扶正义”、“忠君报国”的象征。至于木棉碑亭所处的木棉庵、木棉村,缘何名为“木棉”,陈侨森等著的《漳州掌故》(漳州市图书馆出版)称:在宋朝,这里已经以“木棉”作为地名,可见木棉之盛。而在我国,古代无木棉,只有丝棉,木棉村所种的木棉属棉花,不是现在的称英雄树、攀枝花的木棉树,而是多年生木本海岛棉,称“吉贝”(吉贝是马来话kapok的音译)。故南宋末年,名人谢枋得收到闽人刘纯父惠赠的棉布时,以诗答谢曰:“嘉树种木棉,天何厚八闽”。而北宋彭乘的《续墨客挥犀》载道:“闽岭以南,土人竟植木棉,采其花为布,号吉贝布,或把棉花染成五色,织成花布”。如今,木棉村已没有当年的“木棉树”,却有九龙岭下看不尽的荔海桔林。
梧闽风采
郑亚水,笔名梧闽,自号"山石码'',毕业于厦门大学政治学系,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先后由漳州市图书馆出版《秋水白云》、《西方国际政治研究》、作家出版社出版《白云深处》、海风出版社出版《月泊龙江》等书籍,散文作品并入选《中国散文家大辞典》(作家出版社)。
2001年中国东欧经济研究会授其《企业文化一一现代企业的灵魂》''优秀社科论文一等奖'',并入选《中国改革发展论文集》(北京希望电子出版社);2009年11月,该论文被清华大学收录《n<1知网空间》智库咨文。
2009年9月《新文化泛思》入选中央党校全国思想政治工作科学专业委员会编审的《科学发展观学习与实践文集》;《<兰亭序>拾遗》一文于2010年9月入选《中国散文家代表作集》(作家出版社),并荣获2010年度中国散文学会“中国当代散文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