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19篇 近十年来中国古代玉器发展历程研究的新成果1
X
图1 台湾在内陆展出的红山文化玉器。
近十年来中国古代玉器发展历程研究的新成果
杨伯达
中国玉器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优秀的传统。为了向中外热爱玉器的人士说 明其历史发展的过程,笔者曾将中国玉器发展史归纳为孕育、成长、嬗变、发展、繁荣及鼎盛六个时期,接着又作了剖面分析研究(面面观)及其艺术分期的探讨与研究,还对玉文化的形成与发展作了初步探索。迄今,已过了十年(1986-1997年),在此期间的考察、鉴定、教学、研究中获得很多新资料,不仅大大丰富了各个时期玉器演变的具体内容,也使我们研究玉文化的工作得到深入。现按上述六期将其扼要地介绍如下。
一、玉器孕育期—新石器时代(公元前5000年—前2000年)
(一)万年玉器史的力证
20世纪80年代初,我们掌握的最早的玉器是距今7000年前的河姆渡文化遗址出土的玉器。近来所知最早的玉器是出土于内蒙古东部敖汉兴隆洼文化及辽西阜新查海文化,均为距今8000年,较之前提早1000年。从这批玉器工艺的先进性和原始性并存的情况判断,其源头至少还要上溯2000年左右。所以,我们有根据将玉器起源的年代推向距今一万年,很有可能上述两个原始文化的分布区域就是我国万年古玉的摇篮。
(二)远古玉器始分为北、南两系
我国北方远古玉器以兴隆洼、查海等文化的玦、匕形器为代表;而南方远古玉器则以河姆渡、马家浜、崧泽文化的玦、璜为典范。此时,北南有同(玦)又有异(匕形器与璜),以后,在这个基础上逐渐分化,至距今6000—5000年,遂形成两种不同器型的演变系列,分布于我国东部的北、南两区域,因其发展传播已超越地望区域分布,可为北南两系。北系以红山文化为中心,它以龙、勾云形器、边刃圜形器为代表,并向北南移动。南系以良渚文化为基地,以璧、琮、钺为范例,并向四周辐射。
处于两系之间有黄河下游大汶口文化,从其边刃圜形器的存在来看应届北系,但苏鲁交界的花厅文化遗址北南两系圜形器并存,疑其在此碰撞。长江中下游的大溪、薛家岗、北阴阳营等文化区域所出玉器之器型近乎马家浜文化、崧泽文化,似屑南系,所以,北南两系的接触带大体以江河为界并呈现犬牙交错的局面。北系玉器具有雄伟、粗犷的风格;南系玉器富于秀雅、精细的韵味,两者形成鲜明对照。我国文化、艺术上的南北之分实源于此时的玉器。当然,其他工艺,石器、陶器也有地区间之差异,但原始玉器的北南之差尤具特殊性和长期性,它是我国南北地域文化差别的集中反映,带有普遍性意义。
(三)论证齐家玉文化的存在与发展填补了史前玉文化的一个空白
对甘肃省史前玉器的出土情况,长期以来了解甚少,亦不便进行玉器的专题研究。1996年秋,笔者参加甘肃省国家一级文物鉴定工作时看到大量的齐家文化玉器,初步掌握了它的分布、玉材、器饰等概况。其分布地区有:嘉峪关、玉门、武威、永靖、广河、积石山、秦安、静宁、庄浪、平凉、庆阳等十一个市县。主要器型有斧、锛、铲、凿、钺、多孔刀、镯、环、佩、琮、璧、璜、多璜联璧及璧羡。所用玉材有鸳鸯玉(蛇纹石)、和田玉及内含包裹体之玉料或以白色、绿色的石料以代玉者。治玉工艺分为常规的、精制的和粗简的三种类型。其玉器具有仪卫、佩饰、祭祀以及生产等四大社会功能。由此可证,齐家文化确已有了独立的玉文化,并已达到相应的发展水平。若从其璧、琮二器型的特点分析比较,可知其接受良渚玉文化的影响。但,在齐家玉文化之前,甘肃地区早已有了仰韶文化在发展传播,如秦安大地湾仰韶文化遗址已出土了不少玉器,计有凿、锛及坠饰、笄、镯等生产或装饰器型,多为小件,磨治工艺也较原始,毋庸置疑的是,它是齐家玉文化的根基。甘肃齐家玉文化还与毗邻的青海、宁夏、陕西等地史前或早期青铜文化有着一定的联系,对先周的玉文化也有过一定的影响,其璧、琮还传至先秦。《周礼》所记“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疑系承袭齐家玉文化传统,以后又经演进而成。总之,齐家玉文化的确认,填补了我国新石器时代晚期(龙山文化期)玉文化的空白。①
(四)史前社会末期形成的东、西、南三支玉文化及其分立与融合
北、南两系玉器延续到史前社会末期,其发展情况变得模糊不清,但在江河流域一带可见三支不同的玉文化的勃起,它们分布于东、西、南三个地区。东支玉文化以龙山文化的圭、璋、牙饰圜方形器为代表性器物,山东为其中心,渡海至辽东半岛,向西延伸至今天的山西、陕西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