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过《大秦赋》,再看看军功制度,秦国如何成为第一军事强国?
秦国如何成为第一军事强国?
《大秦赋》中秦军战力的强悍,横扫六国,而秦军的强大战力主要得益于商鞅变法,商鞅变法前,秦国几乎到了灭亡的边缘,商鞅变法后,秦国不仅收复被魏国占领的河西之地,甚至开始逐鹿中原,对外扩张。
商鞅创立了秦爵,后来逐步发展为二十级军功爵位制,其目的就是要提高军队战斗力。商鞅变法前,参军打仗是公民应尽的义务,只是义务,没有权利,既没有获得战功而佩戴大红花的殊荣,也没有实物奖励,这样也就算了,最可气的是还要往里面搭钱,比如自备武器、粮草、护甲。
打仗本来就是卖命的活,卖命卖力又赔钱,一来二去谁也受不了。
保家卫国不能当成生意来做,亏点就亏点,可是偏偏有一群祖宗,什么活也不用干,却享受最好的待遇。
往哪看?对,说的就是你们,贵族。
在贵族的映衬下,平民子弟都憋着一肚子怨气,“不患寡而患不均”,上下一对比,难免士气低落,战斗力可想而知。
对于军功改革,商鞅重点突出两个字:公平。商鞅眼里没有贵族与平民之分,商鞅的军功制度主要有四个方面。
一、“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为私斗者各以轻重被刑”。
二、“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
三、“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衣服以家次”。
四、“有军功者显荣,无军功者虽贵无所芳华”。
凡是军中将士,不论出身门第,一律按照所立军功大小获得封赏。禁止私斗,违者将受到严厉处罚。
第二条要了贵族的命,本来想靠投胎技术富贵终生,现在可好,没有军功连宗族簿籍都进不去,爵位什么的更是遥不可及,这就明白了为什么秦国贵族对商鞅恨之入骨。
富人没军功的,你可以闷声发大财,但是不要显摆,因为你没有资本,衣食住行都有限制,吃的不能太高端,房子不能太宽敞,就连衣服穿得太漂亮都不行,有钱都没处花,只能数钱玩。
要是立了军功那就好办了,田宅、妻妾,衣服的等级都有相应的规定。只要功劳足够大,自然高人一等,走在大街上都会成为万众瞩目的对象。
巨大的诱惑会产生新的问题,如何评价军功大小?但凡不能量化的指标,都会为徇私舞弊留下余地。任何时期、任何国家的军队都有虚报军功的做法,反正多报几个也没人知道,这份钱不挣白不挣。
商鞅眼睛里可是不容沙子,你要想糊弄他,门儿都没有,在此之前,立军功的信物是耳朵,规定好左耳还是右耳,杀完人把耳朵割下来带回去,作为立功的凭证。但是耳朵太小,拿把大砍刀割耳朵总觉的场面不是很和谐,还是砍头最直接了,此后立功的信物就是人头。
升官发财?可以,拿人头来换,人头数与爵位一一对应,明码标价。所以很多时候秦国派兵多少,阵亡多少一无所知,反倒是杀敌多少一清二楚,人头在那摆着,是不会数错的。
如果一名新兵赵戈初上战场,凭借自身能力,杀掉一名敌人,并且成功把人头带回军营,可以获得一级爵位“公士”,而且可以兑换的奖品有田一顷,宅一处,以及仆人一个。
以上奖品只要一个人头就可以轻松拥有,斩杀首级越多,获得爵位越高,赏赐也越加厚重。
“富贵之门,必出于兵。是故民闻战而相贺也;起居饮食所歌谣者,战也。”将士听说出征的消息个个欢欣鼓舞,不似别国士兵垂头丧气,就是因为巨大的利益。
士兵被给予厚望,出征之际,全家欢送,一再鼓励要多立功,多抢人头,甚至冲淡了原本该有的生离死别的氛围。出征归来,如果两手空空,连个爵位都没捞到,都没脸见老婆孩子。
难怪原本善良本分的老实人,老实巴交的农民,到了战场会如狼似虎。
大战过后,秦军争夺人头的现象屡见不鲜,有的士兵没有得到人头,竟然打起了战友的主意,甚至砍下自己人的脑袋冒功,反正上边要的是人头,砍谁的不是砍。
面对秦军,如果打了败仗,能逃走最好,逃不掉也必须想尽一切办法当俘虏,听起来很滑稽,可这却是事实。尤其不要装死,不要以为混到死人堆里就没事了,等到砍头的时候有你好看的。
秦法对获取爵位的条件还是有一点小小的限制的:己方斩杀敌人数目必须超过己方死亡人数。简而言之就是不做赔本买卖,如果死的比敌人多,说明全是窝囊废,还要什么赏赐,统统受罚。
还是这位赵戈,由于受到军功的鼓舞,第二天上阵再接再厉,杀死敌军三人,并将人头带回军营,他的爵位由公士上升为簪袅。
晚餐的时候,赵戈会惊奇地发现,与午餐吃的不一样。他的食谱变为精米一斗、酱半升、菜羹一碟,看看身边两级爵位“上造”的战友只能吃粗米,明白了,爵位不同意味着待遇不同。
端着饭碗再看看比自己吃的还好的战友,赵戈暗下决心,就算为了自己能大饱口福,再上战场也必须竭尽全力。
从出土的兵马俑可以推断,部分秦军将士是可以饮酒的,酒壮怂人胆,微醉的状态在搏斗中是有一定优势的,会减轻受伤的疼痛感,也会展现极强的攻击性,俗称耍酒疯。
酒是粮食精,酿造过程中会消耗大量粮食,所以能够饮酒的不是中高级武官,就是有一定爵位的人。
然而赵戈第三次踏入战场,幸运没有如期而至,迎面相遇的是索命的黑白无常,赵戈战死沙场。
赵戈死了,他曾经立下的军功是不是也要一笔勾销?不会,他可以把军功记在儿子头上,如果没儿子也不要紧,只要他们家人没死绝,总有受益人,该是你的跑不掉。如果赵戈的父母是官奴隶,凭借他的爵位,可以不要赏赐,而是赎回父母的自由身,成为平民。
秦法对所有秦国子民都是公平公正的,不论身份地位,至少在军功这一项,人人平等。
底层士兵和军官,记功的方式可以看人头数目,可是对于白起、王翦这样的大将,再以人头论功就不合适了,本身年纪已经大了,有的还是带病出征,根本不可能上阵杀敌,再者也不贪图几个人头的赏钱。
秦法对上下军官照顾得很周全,绝对不会出现白干活的情况。
秦国军功分为将军之功、军尉之功、士兵之功,根本区别在于士兵功劳看斩首,将尉看胜败。
如果将尉也按照人头记功,一来容易出现冒功现象,二来容易使将官忙于斩首而忽视指挥。
同样是按照胜败记功,还是有区别的,什长(十夫长,类似于班长)以上,千夫长以下,根据手下士兵杀人总数是否超过目标数目记功。千夫长以上的将军,以攻占城池、杀敌人数、最终胜负三项进行综合评定,其中以最终胜负为根本。
特定条件下,秦军也是需要陷队之士的,也就是今天的敢死队。陷队之士以执行冲锋陷阵,攻破敌军壁垒或是撕开敌军防线为首要任务。
既然任务特殊,奖惩措施也与普通士兵不同。只要每队斩首五级,所有人都可以得到一级爵位,如若战死,爵位由家人继承。
但凡活够了想自杀,还想给家人留点遗产的,这是最好的方式。哪怕是水平不行,杀不了人也没关系,只要全队能砍够五个人头,自己便可以借光获得爵位。
秦国的钱可不是白拿的,要想得到应有的报酬,必须要对得起陷队之士的称呼。敢死队分三个等级,最差的是怕死,事到临头才加入敢死队,难免会头脑晕眩,双腿发麻,大小便失禁。第二级是不怕死,服从命令听指挥,冲锋陷阵没二话。最高等级的是怕不死,哪儿人多往哪冲,怎么死得快怎么来。能够如此不要命,不是有坚定的信念就是吃错药了。
陷队之士待遇优厚,但是惩罚也异常严厉,如果畏缩不前,要当着全体将士的面处以黥面、劓刑。黥面是在脸上刺字,再涂上墨汁,劓刑则是割鼻子。死在敌人手里还能捞着个烈士,畏缩不前被自己人逮着,下场更惨。
秦军的铠甲采用金属制成,根据兵种以及职位的不同,铠甲的位置和结构也有所区别。步兵的铠甲由前甲、后甲和披膊三部分组成。骑兵甲衣短小,仅能覆盖前胸和腹部,而且战马也拥有盔甲。
出于对战争负责任的态度,秦国设立武库,专门负责生产武器装备,为了造出合格产品,武库还有官员专门负责对武器的性能、质量进行检验,并从士兵当中接受反馈,进行改进。
盔甲的作用是保护身体免受伤害,很多士兵甚至希望自己全身无死角覆盖,但也秦军却是例外,一上战场便“丢盔弃甲”,因为盔甲太厚重,影响收割人头,不如脱掉。
“山东之士被甲蒙胄以会战,秦人捐甲徙褆以趋敌,左挈人头,右挟生虏”。
这是张仪对韩王描述的秦军形象,诸侯国士兵身披重甲,而秦军士兵则是脱掉盔甲,只穿一层布衣上阵,左手拎着滴着血的人头,右臂夹持着俘虏,持剑一路砍杀。再配上秦军的黑色战袍,狰狞的面部表情,活脱脱一副恶鬼出世。
面对秦军,诸侯国的士气已经输了三分,所以一旦遭到秦军猛烈进攻,诸侯国军队很容易崩溃。
除了武器装备、军队建制以外,随着兼并战争规模的扩大,为了满足前线需要,秦国在京城设立太仓,在荥阳建立敖仓,贮备大量粮食,战时有官员专门负责后勤保障工作,秦军没有哪次失败是因为士兵吃不饱饭导致的。
荥阳的敖仓即使到了秦朝灭亡,楚汉争霸期间,也一直是双方争夺的焦点,足见贮藏粮食数量惊人。
军功确定爵位,爵位的重要性不仅体现在人活着的时候,就连死后坟上能栽几棵树都有规定,当全社会的价值观开始转向军功时,商鞅变法对经济、政治的影响将会在战争中迸发,巨大的国力将会凸显出来。
军功制下铸造出来的军队,效果也不同凡响,在秦国担任国尉的缭的兵书中,有这样一段话:“百人被刃,陷行乱阵,千人被刃,擒敌杀将,万人被刃,横行天下”。
秦军究竟多强悍,对比一下同时期的军队就知道了,在荀子的《议兵篇》当中有“齐之技击,不可以遇魏氏之武卒,魏氏之武卒,不可以遇秦之锐士”,一个“不可以遇”道尽了魏军的心酸,这两句话是各国军队战斗力排行榜,拔得头筹的无疑是秦军。